她潜心于小说、传记、散文创作,在艺术边缘广泛接触书画界、文学界、演艺界的诸多人士,应了一句俗话“外行人说外行话”,但反倒是这些“外行话”引人注目。近日,记者前往拜访时,刚从厦门探访一位宜宾籍文化名流归来的丁芝萍,稍作休整,便又投入到紧张而繁琐的资料整理和文字创作当中。
丁芝萍说,“这不是兴趣、工作或事业,而是使命,作为一个平民作者,我一直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关注我们的世界。我认为,一个地域的人文历史,或者说文化底蕴,应该是那些曾经发生过的、鲜活的人和事,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应该是有意义的。”
难忘“作家梦”
丁芝萍从小天资聪颖,性格活泼开朗,秉性特立独行。学生时代的她钟爱于文学、书画,成为一名作家,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虽然一直有着尝试文学创作的愿望,但大半生却无奈为庸碌生计而奔忙,无暇它顾,丁芝萍回忆,真正搞创作还是近十余年的事情。
退休后的她开始尝试进行小说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原创30余万字,她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慨写进了小说中,借由文字梳理着自己已过的人生和脚步。
在近十余年的时间里,丁芝萍惜时如金,勤奋地用笔头去追补着自己失去的光阴,如今,已创作了一百五十余万字的小说、散文和传记。岁月洗淡了丁芝萍的容颜,却洗不老她蓬勃青春的心以及一心写作的激情,这些过去的时光,仿佛只是沉淀了她对生活的热爱,而消磨不了她生命的激情。
历经艰辛只为文学
2001年开始,丁芝萍投入到《宜宾书画人》的写作之中,经历的艰辛和窘困是常人所想象不到的。
没有公款的资助,外出采访的旅差费等一切开支,都是在她每月微薄的退休金里挤,而文史书籍都得自费出版,书稿完成后还得八方去拉赞助“要钱”出书。为此,丁芝萍常常自嘲:我成了精神的富翁,金钱的乞丐。
太远的地方没有经济能力亲自去拜访,就书信函约;她前往成都、重庆、厦门、北京等地采访时,为了节约开支,都选乘旅费廉价的火车,在拥塞、昏浊的车厢里度过漫长的夜晚;住廉价旅店、吃廉价快餐。
有一次,丁芝萍搭乘摩的去宜宾县天星乡深山老林寻找一个知情人,为自己的写作内容丰富素材,摩的在宽不盈尺的山埂上飞驰,下面是深不见底的沟壑,那情形如今回忆起来都叫人心怵,丁芝萍不忘打趣儿:“出来前,该把遗嘱写好。”
在筠连采访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她不畏山高路陡及雨后溜滑,拄着棍子爬山,陪同的一位当地人感慨道,“如果人们都有你这种精神就好了!”有一次,为了寻找活着的抗战老兵,她在大山里搭着摩的冒着风雨奔波了七八个小时……
心甘情愿做“傻事”
积淀着丁芝萍心血的《宜宾书画人》出版后,得到了书画界的高度评价。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开嘉评价:“书不奇而人奇,只有人奇才能作出如此超凡脱俗的‘傻事’。写一人一文已是非常费力,更何况去编撰一本有几百位书画人传记的书!”在候老看来不可能以一人之力完成的事,丁芝萍却办到了,而且是自己贴钱白干。
《宜宾书画人》付梓后,丁芝萍又开始着手撰写《宜宾演艺界》一书,这一写又是三年多的艰辛和付出,而这一次丁芝萍得到了四川省川剧院戏曲评论家、被誉为川剧一支笔的陈国福以及更多宜宾演艺人的鼓励和支持。
这本书收录了近五百名宜宾籍或曾活动在宜宾的演艺人,其中既有名角、资深艺人,也不乏一些艰辛、清苦、执着于艺路跋涉的普通人。
如今丁芝萍又看准了网络文学,当起了宜宾某知名网站“宜宾人”的版主,在互联网上宣传宜宾、弘扬地域文化。此后,丁芝萍又先后完成了《刘文彩在宜宾》和《长风将军》两部长篇。
对于涉及敏感类的话题是需要胆色和理性表述的,而丁芝萍觉得,历史必须恢复其真实面貌,否则将贻误后学,应该超越派系的恩怨纠葛而提升到民族层面去观照历史,留下一份可资考鉴的基础资料。四川省档案馆收藏了丁芝萍的几部史料并评价:“这不仅是宜宾市近一个世纪以来历史资料的补充,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省档案馆馆藏资料。”
丁芝萍说,她笔下的众多人物是熠熠生辉的珍珠,而她则是那根串联珍珠的线;在这个串联的过程中,她得到的是学习、充实和升华;并拥有人生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写作,已成为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刘婧来源:宜宾日报2014-06-17 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