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一直和我联系想要点关于成都客家文化的资料。在朋友的再三催促下,我给了一些前辈写的相关客家文化书籍和文字资料。但朋友总是追问,想知道什么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研究和学习,但要总结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和特色,我也有点迷茫。
百度百科上说“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流行音乐、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而在成都客家区域,原生态的客家山歌、客家民居、客家音乐、童谣、民歌等已经几乎不复存在,洛带虽然现在有客家山歌,但也是从外地客家引进而来,唱法和发音和成都客家都有所区别。至于客家民歌和客家音乐,基本上填词后的唱法发音都是以普通话或成都话为主。我一直所认为的客家文化的特色,一个是客家语言文化,一个是客家的迁徙文化。而成都客家语言文化,现在基本只是停留在日常的客家人交流当中。客家的语言文化应该是最具有特色的一种,现在发音仍保留着中原古音的客语,在成都东山地区依然保留的很完整,但和语言相关的客家山歌、童谣等却越来越少,甚至现在已经基本消失,慎是遗憾。客家的迁徙文化中,追根溯源可以到西晋时期,甚至到秦朝时期。客家几次重大迁徙中,都映射出了客家人的辛酸与血泪。有为国远踏守边疆的将士,也有泪别家乡保家族的百姓。成都大部分的客家迁徙移民中,为湖广填四川时期进入,而这部分客家人已不再是从中原地区直接迁徙而来,而是在闽、粤、赣地区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的客家群体,再次迁徙跋涉而到四川,现在成都东山地区客家大部分来自广东梅县、兴宁、五华等地(仅为大部分群体,并为以点概面)。在迁徙过程中,客家人肩上背着先人的骸骨(金坛)拿着先人传下的族谱,不远万里来到成都。但等他们来到成都地区的时候,成都平原肥沃丰盈之地已经被先到成都的百姓所占据。而后到的客家人只能在成都东山一带依山而居,和原闽、粤、赣地区客家居住环境类似,所以多年后,客家人也被称之为“丘陵上的民族”,这和客家地区居住习惯和环境相符。在客家居住区域一直十分注重宗族文化,之前有朋友一直说宗族文化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列入客家文化当中。其实先前我也说到,客家文化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发源地中原地区所延伸,客家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只是在客家人多次迁徙中,通过宗族文化管理相对严格,客家人历来有祖训“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再远不能忘本,再久不能忘祖。在这样严格的宗族管理文化当中,作为中国古汉语活化石的客家话,才能纯正的延续至今。所以有时候大家会发现,有些古诗词,用客家话朗诵起来会更押韵和顺口。而且我们会发现其实客家人一些农具和日常用品大体造型和结构其实和现在其他成都非客家地区其实是非常相似的,这也是之前我一直困惑的客家文化的具体表现缺少差异性,或差异性不大的问题所在。
其实客家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而是纯正汉族的一个分支民系。因此客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本就差异不大,他们的差异仅在于千百年来在多次的迁徙中所融入的他们的经历和与不同文化碰撞中努力保留和传承的中原古文化。在电影《花木兰》中,那一座座土楼,代表着客家最具特色建筑方式,它其实最主要的功能除了整个家族的居住外,还有防御外敌之用。这就是在迁徙文化中的演变。而在成都地区客家的建筑方式也是有所改变的。这些以后可以详细讨论。
今天突然执笔写下这些,文字杂乱,仅为随感而发,说法错误之处望大家批评指出!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客家文化,一起探讨交流为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