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306|评论: 18

论道:看90后女辅警“性敲诈”事件背后的危机公关能力有多“y”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1-3-13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谈·论道

=====



       论道:看90后女辅警“性敲诈”事件背后的危机公关能力有多“y”


            谢歌说事


        这两天,江苏90后女辅警许某利用公职人员害怕丑闻影响前途的心理,多次敲诈勒索多名公职人员,金额高达370余万元,终被判13年的事件火得一塌糊涂。该事件在短短几个小时内便冲上热搜,迅速演变成较为重大的公共舆情事件,形成对灌云县当地以及连云港乃至整个江苏整体层面的形象危机。


图1.png

        这瓜,大得不是点把点!直感觉全网都在喝着啤酒吃着瓜!

        本文不对“事件”进行新闻式的叙事,仅想从舆情处置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以供学习交流。

       先来看看此次网络舆情发生后当地的一些“骚”操作

       应对媒体:态度先输

       据报道,新京报记者采访灌云县有关部门,当地纪委说要找县宣传部,县宣传部称找纪委,两部门的工作人员相互踢皮球。

图2.webp (1).jpg

       惹媒体“不高兴”,态度上就先输了。

      所以,该事件一经报道即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导致“左猜右猜”,网民质疑,追问“背后”“真相”,逼得舆论步步追击“讨说法”。

图3.png 图4.png 图5.png

      再看速度:蜗行牛步 缓不济急

      在舆情发酵已经超过24小时的黄金时间,同时被新华网点评批评后,当地宣传部才于12日晚间8点20分作出回应,发出情况通报。足见当地对该事件的风险评估和预判不足。缓不济急凸显“本领恐慌”,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之差和手艺之“歪”(川音:y)可见一斑。

图6.webp.jpg

      稍微懂一点网络舆情的就懂得,处置舆情主要有三个思路:

      要么解决网民提出的问题(线下处置),要么解决提出问题的网民(线上引导),要么解决提出问题的平台(这个,你懂的)。

     笨招险招成致命伤:解决发现问题的人

      北京,一位名叫张新年的律师在转载了该案判决书并评论后,该事情开始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   

       张律师表示,在文章发出去两三分钟后。就接到一通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自称连云港警官,希望张律师能“下架”这份判决书。

图7.webp.jpg

     有相关文章对此如此叙述:双方进行了数分钟的交流。整个交流过程,张律师语气平和、娓娓道来,江苏警官谈笑风生、略显尴尬。双方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就事态的处理交流了看法。通话的最后,张律师委婉拒绝了下架的要求,并建议警官紧急向领导汇报不要再给网民打电话删帖,以免引发恐慌。这个建议或许会让电话那头的稍感不悦,但说的却句句在理。

图8.png

      网友看法:

     从该地的“实践经验”看,似乎只有“那”一种方案,既简单省心和速效。可问题是,这老套的办法各地都在用,也都喜欢用的,那就是想方设法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用多了可得加大剂量才行啊,否则不灵。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其花功夫删帖,不如把各项工作抓好,减少此类不良事件发生。

图9.png

      和网民相处有两大原则:要么想着他是你孙子,要么想着你是他孙子,千万别介于两者之间晃来晃去。以免被“分布式杀伤”造成次生舆情的发生。

图10.png

     要知道,能在舆论场炒大的,要么是小人物的大事情,要么是大人物的小事情。舆情责任主体多元,你不着急他着急,火势燎原,索性烧透,修修补补终究后患无穷。因此,该事件能在很短的时间段即引得全网追问式讨伐、网民集体围观,造成被动挨打局面,不能不说也是咎由自取。

图11.png

       理性声音是舆论场的“风向标”。可是,这些声音都去哪儿了呢?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嗨,在哪儿?嗨,我看不见.....”

                                              --雨花石


图12.png

      其实,网民更关心这些严重违纪违规的公职人员有没有被严肃处理,关注肃清这些害虫,净化公务员队伍。但很可惜,涉案的7名公职人员仅仅是被撤销了党内和行政职务,并没被开除。仅有一名副局长被判两年,原因是曾经充当了某洗浴中心的保护伞。

图13.png

       存在争议的和那些已经被处理的官员的“背后”的故事,加剧了坊间舆论对官方声音的质疑,严重损伤了政府公信力。这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为何就没有对事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有基于真实情况的深度报道和客观评论,促进社会对危机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将事情“讲清楚说明白”,让公众通过舆论感知事件的社会影响和传播热度,从而促进社会行为调节和社会各方平等表达,这关乎党和政府网络形象的修复和重构。

图14.png

     点评:

     败笔:一是低估了个体、常态化舆情隐含的爆发力。在舆情热点事件中,对负面信息进行“一刀切”的封堵、删帖,引发了舆论的无端猜测;二是缺乏基本的舆情预警和分级,在舆情处于可控状态时,没人理会,不当回事,无所作为;三是没有分析技术“击中”舆论关切,敏锐捕捉热点背后的民意,导致发酵成轰动全国的大舆情。要知道,在化解舆情危机过程中,诚恳的态度有时候比事实更重要最大的危机还是观念危机。舆情应对没有跟上舆论,跟上民意。更没有更好的借助媒体和应对媒体,招致了“媒体审判”。

      好事不一定出名,“坏事”却总是会传上一千里。

     由此可见,有时,舆论是要说法的,很多时候它比事实更为重要,在负面舆情构成城市品牌形象重大风险之后,在 “媒介治理”的时代,作为一级政府或有关部门,多么需要你:“会说话”。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3-14 06:3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不幸被女辅警“碎”了的四十几个男人表示哀悼

发表于 2021-3-14 08:5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已经摆在那里,这个叫社会监督,和危机公关风马牛不相及!

发表于 2021-3-14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财有“道”
发表于 2021-3-15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中国惯常的逻辑,官方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后方案就是招的女辅警不再有大专学历,最好是初中学历,更好骗。

发表于 2021-3-15 09:5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3-15 10:1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3-15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重视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了。这些官员在老百姓心中是有素质的,是人民的榜样,如果有外国情报人员用此种方法,国家将会有什么样的损失?值得深思

发表于 2021-3-15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辅警得手的——————基本上都是能拿得出钱的官员,看来她是深谙官场哪些“人”收入高,所以锁定了下手对象,感谢这位江苏版的张红霞,让我们看清了这个系统的肮脏。

发表于 2021-3-15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开启了反腐的新途径,这个法官好啊。

发表于 2021-3-15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上的朋友,如果你有权有钱,再遇上美女,有几个男人能抵抗住诱惑?
手机网友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1-3-18 08:48


      这种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的荒唐判决一出来,必然会遭到万众斥责,再好的危机公关都等于零。本人预测,由于这件案子的判决太荒唐了,其无耻程度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重新审判的概率非常大。审判机关要么立即纠错,坚持公平正义,赢得民众信任,要么继续颠倒是非,充当权贵的走卒,一条黑路走到底,成为遗臭万年的典型司法判案。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3-18 10:00
世人皆醉,谢哥独醒,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发表于 2021-3-1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场献形记
发表于 2021-3-1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此事件:
1、公职人员品行不正,有组织无纪律,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应一律清除公职队伍,永不录用。
2、仅公开的支付辅警的财产数额可以判定非正常收入,应严查经济问题,深挖背后涉及的各项违纪违法行为。
3、事件背后的公职人员及女辅警是否存在权色交易、滥用职权及干涉司法公正等需要厘清要害,查明真相。
4、女辅警行为应该接受应有的处罚,但不是现在这个。应客观依法处理,法院是否违法判决应该好好审查。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