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和曲
词,是唐代兴起,鼎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曲是兴起于宋,鼎盛于元明的文学样式。和诗歌比起来,词曲更加通俗易懂,古时候,就有“诗雅词俗”的说法。诗在古代也是用来歌唱的,但后来完全脱离了曲调,没有人按曲调写诗了。但词和曲,产生时就完全是用来歌唱的,后来的人们写词曲也习惯于按曲调写。也许在唐宋元明时代,人们写词和曲是很容易的,因为那时的文人,多半都会唱这些曲调,因此,词和曲对诗来说,是一种文体的解放,通俗易懂,会写的人,会欣赏的人,更多了。但是对我们这些完全不知道那些曲调的现代人来说,写词和曲,反而更比写诗难了,因为,我们只能照曲谱填词曲,而曲谱又极多。掌握诗歌的格律之类,比较容易;记词谱,不仅难,而且也没有必要,现代的人们写词和曲,大多是对照词谱曲谱来写的。就是说,要写词曲,就得把词谱曲谱摆在旁边,按规则,一字不苟地写。有些同志,能背一些名人的词曲,就按照这些名人的作品填,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词谱曲谱里,可平可仄的字甚多,而且,古人是按古韵来写的,对于许多古韵没有掌握,新韵也没有掌握好的诗友来说,不能准确判定古人作品的平仄。所以,要写词,一定要照词谱填。《峨眉山月》网及乐山不少文友出的一些书刊中和发在网上的词,不合词谱的颇多,凡是还没有掌握一种韵和平仄的同志,千万不要给自己的作品标《满江红》、《菩萨蛮》之类,只须写出题目就行了。
词和曲,又涉及一大堆知识,这里只从写作的角度,简要地讲最要紧的几点。词曲对字有平仄要求,这和格律诗是一致的,但和诗歌相比,词和曲还有如下特点:
1、词和曲,都一定有词牌曲牌。词牌曲牌,表示这首歌词曲词适用的曲调的名称。如“西江月”、“沁园春”、“小桃红”、“山坡羊”等等,许多词牌曲牌的名称,是一样的。词牌就规定了这首词的总字数、每句的字数、每字的平仄、哪些句要押韵,押什么韵、一共有多少韵。
(1)、先讲词的押韵。首先是押什么韵,词,十分讲究。我们看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园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的词牌,有以下作用或者规定:
a、规定韵类:必须押入声韵。诗只分平仄,词,不仅分平仄,而且,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也不能混淆,也就是说,词谱规定押什么韵,就不能更改。但在词里,古人上声和去声,常通押。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了,押入声韵的词牌,如何办?我建议用新韵就改为押去声韵,因为今人读起来的效果是最为接近的。有人主张一定要坚持古入声韵,只掌握了旧韵的,当然可以,但对用新韵的同志来说,我以为,就没有必要了;今天的人,单去掌握入声字,就很麻烦,而且,已经被历史发展淘汰了的东西,如果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何必去掌握它呢?二是语音已经变化,辛辛苦苦掌握了入声字,还包括前人用入声韵写出的词,和今人用旧韵写出来的押入声韵的词,让用普通话的同志们一念,本来的韵律荡然无存,价值何在?
b、规定韵的位置:这首词的韵脚字分别是:咽、月、月、别,节、绝、绝、阙。除了“年年柳色”、“西风残照”两句外,都必须押韵。
c、规定了特殊要求:有些词语必须重叠:《忆秦娥》词谱规定,秦楼月,音尘绝,这两个位置必须重叠,和上句的后三个字完全一样。
d、规定了词的平仄格式:词谱是这样的(这个词谱是笔友网的专家学者们征求多方意见,参照几十种词谱,一一审定的。可以到笔友网上复制来自己用,但不要挂在网上,因有版权。)
【忆秦娥】
又名秦楼月、蓬莱阁、碧云深等。双调46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
⊙⊙◆,⊙□⊙◇□□◆。□□◆。⊙⊙⊙⊙,⊙⊙□◆。
⊙□⊙◇⊙□◆,⊙□⊙◇□□◆。□□◆。⊙□⊙◇,⊙⊙□◆。
(上片第四句亦可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e、词谱已经标明,这首词是双调(就是唱两遍),分上下片,各五句,总字数是46字,各句的字数是;37344,77344
(2)、换韵的特殊要求。我们看下面的词,李白的《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句句入韵,四换其韵,仄换平,平换仄,仄换平。换韵的要求极其严格,只能按词谱办。一首格律诗中,平仄不能通押,但有不少词谱,是平仄通押的。
(3)、词的句式。诗的句式,是很有节奏感的,七言,一般是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五言也由此类堆可知。词里面也有不少五七言句,大体上也和诗差不多。但词里面有不少句式,是诗里没有的。我们看下面的词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竟无语凝咽。”“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惶惶欲何之?”“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句子,往往由一个字,领起后面数句。读起来给人一种藕断丝连的感觉。我们填词,还要多读前代名家的词,不仅字数平仄要合要求,而且不要失去了词特有的句型和韵味。
2、词的对仗。格律诗的对仗,是格律的要求,词的对仗不是词律的要求,而是作者修辞的需要。后人填词往往照搬名家,也就在相应的位置,常用对仗了。词的对仗,和诗的对仗有两点不同:一是不一定要平仄相对,二是不避相同的字:且看下面的例子:柳丝长,春雨细;惊塞雁,起城乌;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3、词还有许多相关知识,比如词要分片,词有长调、中调、小令之分,小令一般不分片,中调长调要分片,片,又叫阙,就是段的意思,词还有慢、近、引,这些名头,词有不少词牌有不同的名称,还有别体,这些知识,对于写词的人来说,知不知道都可以,有了上面的知识,严格按词谱填词,就行了。
4、曲。曲是宋元时期兴起并逐步繁荣达到鼎盛的歌唱体诗歌。曲就是写来歌唱和演出的。这里涉及一系列音乐戏剧知识,但从今天写作者的角度说,大都不用去管。这里只简要讲讲写作的注意事项。
(1)、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杂剧逐步演变成今天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不准备研究戏剧的诗友,大可不必去涉足。我们要弄清的是散曲。散曲本是写来吟唱的,今人写散曲,只是作为文学作品,给人诵读的。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就好比是一首诗,套数就好比组诗。因为散曲本身是按照一定的乐谱写作而用来歌唱的,因此,要知道宫调这个概念。我国古代,把音阶分为宫商角徵羽五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因此,所谓宫调,就是曲调。元曲虽然分北曲南曲,因为南曲只留下一个杂剧——《琵琶记》,因此现在说的元曲,主要是说北曲。北曲有六宫十一调。
六宫: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调: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般涉调、高平调、宫调、角调、商角调。
这些宫调,指的都是音乐不同风格的曲调。
(2)、曲和诗词相同的是,都讲格律,都讲平仄,都必须押韵,诗有格式,词有词牌,曲有曲牌。
曲和诗词不同的是,用韵不同,用的不是诗韵,也不是词韵。曲韵很宽,没有入声,一共是十九个韵,而其中的“寒山”、“桓欢”、“先天”、“监咸”、“廉纤”五个韵,只不过就是新韵的“寒”韵。因此,曲韵实际只有十五个韵,和今天的新韵相比,只是“东钟”和“庚青”没有合成一个韵。所以,曲韵和今天的新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原因是元曲基本上就是北曲,而北曲,用的就是北方话。
(3)、曲谱,散曲的谱并不多,笔友网上只有70多个,已经是比较全的了。散曲的曲牌,有不少和词牌名字一样,但多数并不相同,大都很短小。写曲和写词,不同之处在于,词必须按词牌填,字不能增减。而曲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衬字,二是带过曲。
a、衬字。所谓的“衬字”,就是作者可以在原曲牌的基础上,加字,据我的理解,是因为曲词是拿来唱的,唱词太文,听众听不懂,在这种情况下,就加字,使之通俗。我们看下面的例子就明白了:
朝 天 子
曲牌名。又称为《谒金门》。十一句,句式为二二五七五四四五二二五,句句入韵,平仄混押。
曲 谱
上平,去平,仄仄平平去。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去去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去平。去平,去平,仄仄平平去。
例
水西,探梅,隔岸时风细。五云仙子六铢衣,邀我花前醉。去凤双飞,瑶阶如水,吹箫月下归。剡溪,路迷,雪衣重相会。
-- 张可久
而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是这样的: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两首《朝天子》都是11句,《咏喇叭》就加了不少衬字。区别哪些字是衬字是困难的,因为衬字不讲平仄,我们只须看哪些句多出了字,就知道那一句加了衬字。这首散曲的衬字是这些:第三句“曲儿”的“儿”,五句的“全”,六七句的“了”,八句的“哪里去辨”,九句的“眼见得吹翻了”,十句的“吹伤了”,十一句的“只吹得”。
这类例子甚多,说明散曲的词,是可以增减的。为什么一支曲子,它的词可以增减字数呢?这就好比现在唱的歌词,一个调子,几段歌词,各个段的歌词,字却多少不一样。另外,同一个曲子,唱的时候,还可增加反复,增加些节拍。
b、带过曲,更是曲词的一种特殊现象。因为散曲本来很短,一支曲子,还意犹未尽时,可以再选一支曲子来接着写。比如张养浩的《雁儿落带得胜令》: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以上是雁儿落,以下是得胜令)
倚杖立云沙,回首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不过,哪些曲可以带,是有规定的,比如,正宫的《脱布衫》带《小梁州》,双调的《水仙子》带《折桂令》,南吕的《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等。为什么有这些规定,因为这些曲子的音乐相近,听起来,不会使人觉得是两支不同的曲子。
4、曲在押韵上还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这里再讲一下。
(1)、一韵到底。无论小令套数,都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但却可以平仄通押。上面张可久的曲:押的韵是:西,梅,细,衣,醉,飞,水,归,会,有平有仄。这不仅是曲谱的要求,在实际写作中,本来是平声字的地方,也可以改为仄声。如上所举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其中“哪里去辨”,是衬字,“甚么真共假”,是“平平平去上”,词谱是“平平仄去平”,这在曲里是允许的。
(2)不避重韵重字。如周文质的《叨叨令自叹》:
筑墙的曾入高中梦,钓鱼的也应飞熊梦。
受贫的是个凄凉梦,做官的是个荣华梦。
笑煞人也末哥,笑煞人也末哥,
梦中又说人间梦。
(3)严格区分上声和去声。我们比较三个《山坡羊》:第一个是词谱,另两个是张养浩的。词谱规定:十一句,句式为四四七三三七七一三一三,押九平仄韵,或每句入韵。
1、携壶堪醉,拖筇堪醉。何须画舫笙歌沸。绕苏堤,旋寻题,西施已领诗人意。回首有情风万里。湖,如镜里。山,如画里。
平平平去,平平平去,平平仄上平平去。去平平,去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去。平仄仄平平去上。平,仄去上,平,仄去上。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与人方便,救人危患,休趋富汉欺穷汉。恶非难,善非难,细推物理皆虚幻。但得个美名儿留在世间。心,也得安;身,也得安。
我们先分析韵脚的平仄,一二首,完全一致。第3首,第7句,用了“间”,第9句和第11句,用了“安”。都是平声字,而曲谱里,都是上声字。可见,韵脚字,上声字可以换成平声字。就是说,曲在韵脚字上,可以平上互换。
我们再看句子里的平仄,一二首,完全一致。第三首,“与”,上声字,本应是平声字。“救”,去声,本应是平声。前一个“汉”,去声字,本应是上声字。“细”,去声字,本应是平声字。“物”,去声字,本应是平声字。“但得个美名留在世间”,其中“得个美名留世间”是照谱写的,除了上文说到的平代上外,完全合谱,“但”“在”,是加的衬字,不管平仄。三个“得”,都是平声字。其余完全合谱。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句子里,一三字,也可不论,在不论的位置上,上声字,去声字,都可代平声字,在句子内,上声字,一般不能由去声字代替。但实在避不开,也可以,如第一个“汉”字。综上所述,词谱里标出了上去,一般应遵守,但可以用平声代之,但一般不能上去互代。
有了这些曲的知识,就可以写曲了,我们一般都是写的散曲,小令,网上有曲谱,但要一首一首地点开复制。如果要写曲,最好就照谱写。要加衬字,就先按谱写好,再加字使其通俗易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