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规模在全球首屈一指。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约为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28.2%;而同期的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约为2.17万亿美元,日本为1.01万亿美元。不过大并等于强,众所周知,我国在许多领域依然有被卡脖子的风险,关键原材料,零部件,重大装备依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我国芯片的自给率目前仅为33.%,依然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我国目前还算不上制造强国,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根据近期发布的《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目前全球九大制造强国大体分为4个阵列:第一阵列是美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为166.06分;第二阵列为德国(127.15分),日本(116.29分);第三阵列为中国(109.94分),韩国(74.45分),法国和英国;印度和巴西被归为其它阵列。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的整体得分位居世界第四。制造强国指数包括四个评分项,分别是规模,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中国在规模发展上得分最高,在质量效益,持续发展方面就远远落后,仅领先于印度,巴西。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28975美元/人,仅为美国的19%。按照中国2025的目标,我国制造业将力争赶上日本和德国,跨入制造强国第二梯队。
报告还显示,美国制造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假如美国制造的得分是一百分,那么德国的得分就是76分,日本为70分,中国为66分。美国制造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高端制造领域,包括半导体产业及其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工业,医疗设备及制药工业等领域,尤其是美国硅谷科技巨头,掌控了全球互联网生态系统,扮演了全球科技标准制定者的角色。
而在第二梯队当中,日本和德国是传统的两大工业强国。从经济规模来看,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比德国要稍大一些,日本的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远远超过德国。不过在制造业的得分上,日本却落后于德国。事实上,日本经过失去的20年,许多产业转型并不彻底,在电子,家电,智能手机,半导体等领域面临着中韩企业的激烈竞争。而德国企业就没有这样的包袱,产业布局相对更有优势。
韩国虽然处于第三阵列,不过得分比中国要低很多。相对于美国,韩国制造业的得分仅为44.8分,这也意味着韩国制造的表现处于不及格状态。韩国在电子,半导体,汽车,化工,造船等领域具备世界级的竞争实力。得分低的主要因素恐怕和产业链的缺失有关,上游的核心原材料,工业装备依赖进口,企业的自主生产能力较差,主要产品在国际市场面临竞争压力大等因素是韩国制造的薄弱环节。
印度能跻身9大制造强国有点出乎意料。不过印度胜在规模大,加上印度私营企业也有很强的实力,像塔塔集团,信实工业,信息巨头Wipro等都是国际化的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