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淡化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落实工资的本质是当下工作业绩的劳动报酬,那么如何量化教师的工作业绩?
如果教育教学能力强,但工作不够认真、不够努力,工作业绩就会平平,甚至较差。对这样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讨论,也就毫无意义。由于教育教学能力一般是可以体现在工作业绩中,下面就不讨论如何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公办中小学教师工作十分特殊,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间接的经济效益也很长远。这是与其它行业的重要区别。医生、律师、工程师、技术工人等的工作是直接有经济效益,技术职称或等级也与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他们的技术职称与工资挂勾是存在合理性,同时也是以考为主。
美国、日本、德国等科技强国,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中国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这以前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也培养出钱学森、邓稼先、于敏、杨振宁、陈省身……
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并不是为了过分拉大教师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在具体实施中,没有统一的客观量化标准,主要是靠评,几乎一个学校一个样,给人为操控留有足够空间。特别是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这是职称评定乱象层出的根源,也是极不合理。因为职称的本义是从事职业的工作能力或技能,不是当下工作业绩;工资的本质是当下工作业绩的劳动报酬(养老金与工资有区别),工作能力强(即职称高),如果不努力工作,不付出辛勤的汗水,没有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是不可能取得优秀的工作业绩;更重要的是公办中小学教师工作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间接的经济益也很长远。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若评的是教育教学能力,怎么有名额限制?达到同等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还要抢跑?还要参杂除教育教学能力外的其它能力或因素?若为了与工资挂勾,评的是工作业绩,那也只能是过去与当下的工作业绩,今后呢?难道不应该每年都评一次职称?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对吗?这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初衷,也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不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或创新。教师心理平衡健康,对可塑性较强的中小学生影响是直观的,没必要过分拉大教师间差距,更不需要把教师工资复杂化。在当下国情下,也要有差距,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主要参考工作量与教育教学效果。可重奖当下教育名师和有突出贡献(主要是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有普适性,效果显著),但要求要严,层次要高。在线直播名师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实时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名师不能终身制,过去是名师,若当下同行比较算不上了,就只能是过去的荣耀。充分发挥不同条件与环境中当下名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让中小学教育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教育质量是很难量化考核。因为学校考核的是文化知识与技能,但综合能力与潜力是很难量化考核,也没有绝对量化标准。教育质量必须由未来社会实践来检验。虽然考核文化知识或技能可量化,但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过程更重要。强调掌握文化知识或技能的结果(即分数),很容易不重视学习过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对中小学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确不能机械式简单量化。
在日本中小学教师不但没有职称,甚至优秀都不评。这就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公益性与内在特殊性(中小学需要真、善、美的教育大环境,不是个人名利争夺阵地)。虽然具体国情不一样,但是也应该逐步过渡。在当下国情下,可采用适当比例的绩效工资与工作量和教育教学效果挂勾。工作量容易量化。教育教学效果中考核学生文化知识或技能容易量化,但要重在与过去比较。综合教育教学效果也要兼顾。由于所涉方面较多,也很难量化,主要适当惩罚做得不好的,整体效果较突出的可奖励。若比较对象都较均衡,没有错误,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有个奖惩。教育教学效果不宜全面细化。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万物之灵。特别是具有未来发展的潜力,它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对它的研究与实践始终是最前沿。
我们教出不少奥赛金牌获奖者,但实践给出的答案是:在世界同年龄阶段的顶级科研人才中,我们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差距,与十四亿人口大国不匹配。在全球前100名创新企业中,我们没有一家(这个报道是几年前的)。这就是过分强调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即分数),不重视学习过程与创新潜能的培养。给孩子束缚太多,压力太大,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哪有灵性的充分生长。
特别是在争夺职称的积极表演中,很多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如:加重学生的作业量,高强度、机械式练习与考试等。人为地把学习活动变质变味,片面追求所谓成绩,给学生潜在错误影响不可估量。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急功近利。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泛滥的形式主义潜移默化,献身科学的执着追求还有多少?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再多的措施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不按客观的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最终逃不了它们的公正。
严格教师资格准入机制,把关教师从业的知识能力与教育教学技能。对师德有问题、工作不敬业、投机钻营等要严肃处理。若一犯再犯,就要彻底清除教师队伍。坚持是教师就要上课,上好课。若落实工资的本质是当下工作业绩的劳动报酬,淡化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就可以让教师努力工作不再是为了晋升职称(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让教书育人的动机不再越来越不纯,让教师静心、安心、舒心、潜心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营造和谐、积极向上、师德风尚优良的教育大环境。
让孩子全面、健康、活泼成长。引导自主寻找学科兴趣,孕育创新潜能,不再为考试而学。学会学习与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美育观及良好的道德情感。热爱自然、社会与生活,崇尚科学与客观规律,让人性与个性能充分健康发展。逐步学习与培养公平、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博爱等核心价值观。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爱心与义务劳动、手工与科技、调查与研究、生产与实践等活动。为未来的社会实践而准备,并接受它的检验。
让教育回归本源,让创新引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