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锺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我无时无刻不被他独特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所吸引,他的想法很现实、通透。读书的过程好比坐着缆车,不知不觉间就带我到达了山顶,脚底已是骇人的一片江水。他平平淡淡地叙述着,在不经意间有力地道出人生是什么,把人生哲理说得饱满透彻。 在《窗》中,作者提到门和窗子的根本分别不是有没有人进出。门代表欲望,窗代表追求。就我看来,门是世俗的产物。大门修得越气派,门槛越高,就越能显出地位。这样的大门,不免让人觉得冷峻、难以接近,暗示需要与大门另一侧的主人保持距离,表示出敬意。于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便产生了。这不是人理想的生活状态。然而,窗远离世俗,给予我们全新的看待生命的方式。窗可开可关,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与外界相处的方式而不受束缚。“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引逗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初读这句话,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是盲目的、懒惰地享受外界给你的有限的快乐,而不去思考怎样能动地去获得更广阔的快乐。但转念一想,就我们能够发现窗子和窗外的景象构成了美妙的画卷这一点,就已经比那些只顾低头啃噬自己的人强多了。而且,窗外的风景不是一成不变的,透过窗子寻到人生的一点趣味未尝不是人生中一个短暂但有分量的高光时刻。关窗同开窗一样重要。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我认为作者在强调关注自我的重要性。不可能每一天都是晴天,总有刮风下雨的日子使你不得不关上窗子。外界常常有很多尖锐嘈杂的声音扰乱自己的判断,带给你负面影响。关上窗不代表拒绝接受一切与自己不和的观点和看法,而是希望在现实和喧闹中可以保持一种理智的浪漫,不被所谓的正确左右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坚守身之察察。有些东西是不能向外界获得的,而是要转向自己的内心,比如需要自己慢慢化解的私人情感、自己人生价值的追寻、怯懦、孤独感的化解等等。 在《论快乐》中,作者有精辟的总结,“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期待我们所留恋的东西能够到达我们身边的长期幻想中以及与我们不留恋的事物的斗争中,这样做会使我们的岁月成为岁月的殉葬品。为了快乐,我们甘愿不断忍受痛苦而最终不在意痛苦,这是达观的心态。我们需要智慧地化解遇到的磨难和自己产生的悲观情绪,不去期待不确定是否会到来的快乐,而是“从病痛中滤出快活来”。快乐最终是由精神决定的,以至于千灾百毒任能谈笑自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