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以“幸福”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开启了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近日,武侯聚焦 “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 生活在武侯 感受城市的温度和关怀
走在玉林的小巷子里,随处可见老人们悠闲地坐在街边小花园晒太阳、拉家常;年轻人喜欢去“爱转角”的后院,享受温暖的闲暇;一到周末,小孩子们就聚集在社区多功能活动室里,这里有他们喜欢的“种子实验室”和“幸福菜地”……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一项便是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全龄友好包容把目光对准身边的“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武侯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社会的温暖。正是这一处处“家门口”的细微改变,让“全龄共享·友善公益”正在成为一座城市最温暖的气质。
老人舒心 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怎样养老?谁来养老? 当儿女不在身边 或年轻人白天忙于工作 无法回家的时候 老人们应该吃什么? 这已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在黉门街社区,有一间独特的老年饭馆,供年迈或者空巢老人吃饭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叫“奶奶厨房”。70多岁的刘道笠奶奶是“奶奶厨房”的创始人。早年间,刘奶奶和家人在附近开一间餐馆,遇到年迈的人,她会亲自把饭菜送到老人家里。去年,刘奶奶的厨房又开张了,更多的空巢老人能够吃到新鲜的饭菜。
在刘奶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行列中来,帮助空巢老人。如今“奶奶厨房”也升级为“奶奶名厨”,原来10平方米的供餐点位升级为1600余平方米的社区智能中央厨房,一方面为华西医院附近就医、上班的人群提供健康美味的用餐服务,另一方面还提取20%的利润为辖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送餐服务。
在红牌楼街道龙腾社区,成立了一支“外卖阿姨”志愿送餐队,中午和晚上定时给老人送餐。同时,筛选出需要送餐服务的老人与企业对接,通过社区微积金、企业自费等形式对餐食进行价格补贴,以低价为老人带去便利与实惠,送去情感与温暖。
在吉福社区 一大群孩子有了“共享奶奶” 什么是“共享奶奶”呢? 就是社区一部分老人 利用空闲时间帮忙接送 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放学
到了放学时间,“共享奶奶”已经准时在校门口等着了。父母下班的时候,孩子已在“共享奶奶”家中吃过晚饭、辅导完作业……而这些,都是免费的。“共享奶奶”的问世,一方面源于社区的许多老人想要发挥余热,为社区作贡献,另一方面也因为社区全龄友好的氛围营造。老人的儿女通常不在身边,有的老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小区,生活不便,所以在周末以及寒、暑假的空闲时间,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们和父母也会上门帮老人们买菜、做饭,在老人生病时前去探望,周末还会带着老人一起出去游玩。
“共享奶奶”项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双职工家庭育儿的实际问题,同时也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形式,鼓励居民走出家门,让人与人的关系也突破了钢筋水泥的限制,日益密切。“对老人来说,子女没在身边,他们所缺失的能在这里找到寄托,对孩子们而言,也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促进家庭与家庭的互动,这也是一种相互陪伴。”吉福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大家都住在城市的商品房中,邻里间关系淡漠,有了这样一个契机,也可以更好地拉近和邻里间的关系。”
到社区的网红房子看电影? 在玉林东路社区 有一处叫“巷子里”的小木屋
炎热的夏天,不少年轻人坐在玻璃房子里喝咖啡,下象棋的大爷们把棋盘搬到了玻璃房子外的长凳上,大妈们唠家常的地方也从露天广场挪进了玻璃房,小孩子也喜欢在这里明亮的房间里玩耍……总之,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能在这里稍坐片刻,感受生活的“温度”。
“巷子里”除了为居民提供一个放松的天地,它还有着自然生物的温柔“触角”——为残障人士提供活动空间:让残障人士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扩大生活圈。在这里,不需要“侧目”,不需要“同情”,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与他们相处,让善意、友好和热情在这段关系中拥有合适的位置。
走出家门,在“巷子里”便可以看电影。社区专门为视障朋友提供了现场电影解说,用电影和声音为他们聚焦家门口的美好生活,还有行动不便的朋友感慨道:“自己好久没看过电影了。有家人陪同,走两步就可以和大家一起看这么温馨的影片,感觉特别好!”
在社区里,“巷子里”希望创造一个自由与平等的空间,呼吁残障人群更多地走出家门,扩大生活圈;同时也希望成为一个交流与孵化的窗口,吸引更多人发起和参与具有开放性的探索尝试。让服务成为“网红”,才是“巷子里”最有价值的地方。
在武侯
向“幸福”出发
感受城市的温度和关怀
把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获得感
种在每一个居民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