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成功策划和组织创作大型歌舞剧《家国长歌》,用舞台艺术倾情演绎西充历史人文,于社会广收赞誉之后,西充县文广局再次精心策划组织,邀请了省内外及本土有影响力的一批诗人,以西充历代文化名人为创作对象,深入采风,寻踪遗址,访问旧迹,遥想前贤,感怀伤逝,歌之咏之,赞之叹之,集成《汉风明韵 诗忆西充》诗集。虽非皇皇巨著,但一本书,专以诗歌的形式集中赞咏一方之历史文化名人,限于孤陋寡闻
,仅于西充一见!其创意之新也,手笔之大也,可谓西充继《家国长歌》后又一文化盛事,值得隆重纪念,大书特书。
《汉风明月 诗忆西充》与《家国长歌》互为文本,不同者一在戏曲,一在诗歌。《家国长歌》剧受舞台时空与主题限制,能集中展现的历史人物不过三五,设一旨而不再及其他;而诗歌是最自由抒写的文体,正好弥补了《家国长歌》剧的遗憾:名人悉数网罗,主题恣意表达,与前者自成因果,互为辉映,收完美之功
!这或许正是西充县文广局举办此次诗歌创作活动收获的成果《汉风明月 诗忆西充》诗歌集的用意所在。前后动作连贯,一气呵成,看似不经意,实则殚精竭虑,思虑周全。
西充俗称“苕国”,在前穷乡僻壤。这些年虽经济交通发展迅速,民生极大改善,但境内少名山胜迹,无大江大河,自然旅游资源匮乏,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倒不失为提升西充知名度的一条路子。西充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如纪信、谯周、张澜等,都曾在中国历史进程的紧要关头发挥过重大作用,甚或有的就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一段历史。可惜以前除对张澜的宣传多些外,其余多有忽略,竟至于有的湮没无闻,别说外乡人不知道,就连本地人也知之甚少,如协助左宗棠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坚定维护祖国统一的晚清名将徐占彪;在佛学界影响巨大、世称“圭峰禅师”的宗密何炯;诗书双绝的黄辉等等。如今以诗歌的形式将他们大力宣传推介,借他们显赫的名声做吸引支撑,究其作用,不由让我想起多年前在西山万卷楼见到过的为《三国志》作者南充人陈寿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不记得了,下联“有先生穷乡未必僻壤”,震撼至今,引为合适。西充有如此多的“先生”,正该充分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从而更多地知道西充,了解西充,敬意西充,向往西充。西充早已不再是从前意义上的穷乡了,如果有,那一定是精神层面上的。
诗集中的作者,有不少是我相熟相知的文友,他们能冒着盛夏酷暑去我的故乡西充采风,令我大为感动
,在此道声感谢。同时还要表达的,那就是我对他们的歉意,因为在读到这批作品之前,我曾一度怀疑他们会不会也像我了解和多次参加过的类似活动一样,无非碍于人情,虚应场景,敷衍文章;及至拜读了他们的诗作,我心释然,且为自己的疑心暗自羞愧。
诗集中的每一位诗人,每一位诗人的每一首诗,在我看来,无不是用心之作。因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而多位诗人竞相咏颂,很有点擂台赛的味道,诗人们自是不敢怠慢,更不敢掉以轻心,各显其才,较量长短,相与争锋的结果,少不得就是穷尽其工。较量,体现于一个诗人的学养、才情、品质、技艺、趣味,更体现于他们对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历史人物的现实观照与时代认知,这取决于个人的历史观、价值观、美学观,以及驾驭题材、纵横古今的判断力、表现力和穿透力等等。不服输是文人的天性,尤其是自命才高八斗、天下无二的诗人们。这类似命题作文的擂台赛,其背后看不见的激烈,想想也是残酷。幸而每位诗人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读他们的诗,感觉就是一场巅峰对决,各有特点,各有精妙,眼花缭乱时,竟至于难分伯仲。
限于篇幅,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笼统而言,可以这样说,《汉风明月 诗忆西充》中的诗篇,让躺在史册和典籍中的一个个西充历史文化名人,鲜活生动地站立了起来。你不但能从诗句中看见他们的音容笑貌,还能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甚至连他们当初在场的景象,也描写得活色生香,仿佛不是诗人们的浪漫与想象,而是他们当时就在现场。幻觉奇妙、结构精致、遣句精美、意境深邃、大气磅礴,是这本诗集的主要特点,也是我边读边情不自禁要击节赞赏的原因。诗人们是用今人的思考在同先贤们对话,用今人的话语与古圣们沟通,他们用闪亮的诗句、深情的歌吟,激活了一个个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灵魂。西充的古圣先贤们,就这样在一群诗人的笔下,不仅有了滚烫的温度,而且还具有了思想的维度和精神的高度,伟岸如一座座屹立的山峰,令今人无限景仰。以历史文化名人为题材创作的诗歌能做到这样,无疑是西充县文广局又一次成功的尝试,只是难为我这些可爱的诗人们了!
《汉风明月 诗忆西充》即将付梓,希望更多的读者会像我一样喜欢这部诗集。它传播的范围越广,我故乡西充的脚步就走得越远,名声就越响亮,就能被更多的人所记住。这是创作和出版这部诗集的初衷,它如愿以偿时,必将有更多的访客登临西充山水,去凭吊那方土地上的古圣与先贤,去感受那方水土的文脉深长与历史厚重,去领略那方百姓的忠义与淳朴。
(李一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南充市作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