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成矿的最大聚集区、这里建设了中国第一条简法铀水冶生产线、这里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提供了三分之二的核燃料——这里就是翁源县半溪村。3月23日,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在翁源半溪村揭牌,经过5年多的建设,广东核工业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展现,其中有不少故事还是首次被讲述。 走进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希望铀矿陈列馆,一个按1∶10放大的铀矿石赫然陈列在序厅中,展示了翁源丰富的铀矿资源,几行大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燃料制造从下庄起航”,带领人们重回那个筚路蓝缕的创业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为了支援国防建设,祖国各地的核地质人来到翁源半溪村,组成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自此铀矿的探寻之路开始展开。 下庄铀矿田于上世纪50年代初被发现,是我国第一个突破的花岗岩型铀矿床——希望矿床所在地。希望矿床的探明突破了当时外国专家“花岗岩体中不可能有工业价值的铀矿”的断言,填补了我国花岗岩地区铀矿找矿技术的空白,由此形成了下庄矿田,推动全国掀起了花岗岩型铀矿找矿的热潮,以希望矿床为核心的下庄矿田找矿工作为我国培养出大量铀矿技术人才。 随后,在下庄率先建立起了我国第一条简法铀水冶生产线,当时基地的工作人员以木桶、磁缸、石碾等生活中的物品替代相应设备,并根据原有的条件,重新设计铀原料提取的流程工艺,这套行之有效的提炼方法被称作“土法炼铀”,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提供了三分之二的核燃料,并为成功爆炸赢得了宝贵时间,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涌现出了王明健、周大东、李增贵、巩志根、李同强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由此确立了广东铀矿大省的重要地位。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包含下庄希望铀矿陈列馆、专家楼、供应楼、土法炼铀生产线遗址和希望矿床6号功勋坑道五大展区。 回想起七十年代初,老汉儿也有幸在宝轮院安全坝参加“三线”建设,当时人年轻只有二十岁出头,由于知识的匮乏,一次,老汉儿和一帮青年伙伴下班散步,老远看到部队战士身穿白色防化服,在火车专列转运点停靠处,对专列里沉重的绿色木箱卸车转运,等专列走了,部队警戒撤了,大伙儿好奇的去观望,可能是车厢面距地面太高,看到地面有卸车时破损的绿色木箱、有破损的厚铅皮、还有撒落的褐色矿石颗粒,还把颗粒拿到手中观察。 后来多少年后,慢慢有了这方面的常识和知识,后来回忆起这事吓得老汉儿浑身直冒冷汗,龟儿子真是无知才无畏呀!现在才知道那是铀矿石细颗粒,比如重金属铀具有放射性,能诱发血癌;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丰度为3 %的铀235为核电站发电用低浓缩铀,铀235丰度大于80 %的铀为高浓缩铀,其中丰度大于90 %的称为武器级高浓缩铀;还有重金属铀的密度是19.05 g/cm3,与黄金密度相当,你说那年月吃肉都凭供应,那一大箱忽然放在你肩上,你体会体会承重的感觉。总之,到老了回忆起那事,浑身还是冒冷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