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洪武到嘉靖不到两百年间,明王朝12次对僰人进行残酷的伐戮。
第一次:洪武27年(1394年)
明洪武(明太祖朱元璋)27年(1394年,公元纪年,下同),以戎县(今兴文县)夷“出没不常”为由,“奏调叙南卫左千户所,于本县守御。”到明成祖永乐年间,派遣总兵官梁福进行征讨,僰人逃入草木茂盛的高山,无法追赶,“乃招安之”。
光绪《兴文县志》:明洪武二十七年,戎县夷出没不常,奏调叙南卫左千户所于本县守御。永乐间,遣总兵官梁福征讨,夷窟深箐,不能追,乃招安之。
《珙县志》——《平蛮始末》:明洪武二十七年,戎县夷出没不常,奉旨调叙南卫移于珙县之下罗计,以备守御。永乐间,遣总兵官梁福率师征讨,夷窟深菁,不能穷追,乃招安之。
第二次,永乐13年(1415年)
明永乐(明成祖朱棣)13年(1415年),朝廷派遣都督李敬率大军进攻晏州(今兴文县)的少数民族(僰、僚等),擒获其首领,其于的进行了招抚。
光绪《兴文县志》:(永乐)十三年,遣都督李敬率师擒其渠魁,而抚其余党。
第三次,宣德二年(1427年)
明宣德(明宣宗朱瞻基)2年(1427年),朝廷以僰人等少数民族侵扰筠连为由,派都指挥徐谅进行安抚。后来又以他们骚扰高(高县)、珙(珙县)、宁(长宁)、庆(原庆符县)、江(江安)为由,朝廷派监察御史杨灿到戎县,招抚大坝僰人等少数民族,并捕获其首领,“械送京师”。
光绪《兴文县志》:宣德二年,夷复寇筠连,都指挥徐谅抚安之;未几,又劫高、珙、长宁、庆、江等县,监察御史杨灿诣戎县招抚大坝等寨,捕获夷首,械送京师。
第四次,宣德九年(1434年)
明宣德(明宣宗朱瞻基)9年(1434年),朝廷又借口僰人反抗朝廷,派都指挥李荣带领戎县官兵,“擒斩39名而还”。
光绪《兴文县志》:(宣德)九年,夷贼又叛,都指挥李荣督戎县官兵,擒斩三十九名。
第五次,正统4年(1439年)
明正统(明英宗朱祁镇)4年(1439年),朝廷以夷“烧劫各县”为由,派遣都指挥王杲进讨,王杲到戎县后,召集汉夷中有名望的人,派去做工作,招出五都夷,晓以利害,令他们各回各寨,稍有反抗的,捕去34人,其于的则与之签订协约,“埋石为誓”。
光绪《兴文县志》:正统四年,又烧劫各县,都指挥王杲集戎县汉夷乡老招出五都夷,谕以祸福,令各回寨,擒贼三十四名,其余埋石为誓。
第六次,景泰元年(1450年)
明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元年(1450年),官府派人到今高县、珙县、筠连、兴文各寨征粮。这些征粮的人,对人民骚扰迫害太甚,百姓无不怨恨,便将公差抓起来,捆绑在树上,历数其罪恶,杀之。有司将这件事飞奏朝廷,朝廷派遣都御史李匡、监察御史刘澣带兵处理此事。时值盛夏暑天,又遇当地瘟疫流行,士兵大都染上瘟疫,死者甚众,李匡和刘澣也被瘟疫缠绕,刘澣不久就死了。李匡后来病好了,但士兵已无战斗力。朝廷又派都指挥周贵等前往征讨,很快攻破菁前,普乖等寨,“俘敌数百”。僰人等带上粮食,背起财物躲进草深林茂的高山,周贵率大军将山围困,这些百姓把粮食吃完,就吃树皮草根,结果饿死近一半,“乃乞降”。
光绪《兴文县志》:景泰元年正月,高、珙、筠、戎夷人并起,声言:“汉人每年公差下寨征粮害我,我当出报。”遂缚公差于树,杀之,各攻本县。屠长宁,劫庆符、江安、纳溪,烧庐舍,咨杀掠,诸县为之一赤。有司飞奏,遣命都御史李匡、监察御史刘澣经制其事。适时盛暑,地多疫疠,士卒死者甚众。匡、澣俱婴疾,澣卒,匡寻愈。遣都指挥周贵等破菁前、昔乖等寨,俘斩数百。贼舍米粟、负财物、入深菁,大军围之,削木皮以食,饿死几半,乃乞降。
第七次,天顺5年(1461年)
明天顺(明英宗朱祁镇)5年(1461年),朝廷借口戎县夷人(僰人)连年流劫,派总兵官许贵等带兵讨伐,“平之”。
光绪《兴文县志》:天顺元年,芒部诸夷,妖言惑众,号“天师”,围筠连凡九日。叙南指挥丁信、李英等力战歼之。(天顺)五年,以戎县夷人连年流劫,遣总兵官许贵讨之。
第八次,成化元年(1465年)
明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元年(1465年),朝廷借口“戎县都掌夷,频年入寇”,派遣都御史汪浩、都督芮成带兵征讨。侍读周洪谟写了奏章上奏皇帝,请求在僰人聚居的地方,仿照九姓司那样设立长官司。宪宗准奏,吏部把这件事委托汪浩和芮成办理。汪浩到了戎县,受汉人挑拨:“僰人并非真心归降”,于是诱杀僰人首领和百姓270多人,激起僰人大规模反抗。僰人誓死报仇雪恨,因而作战非常勇敢,锐不可当。朝廷诏命:“可以抚则抚之”。于是谴人前往招抚,僰人等愿意接受,派出首领12人到京城,献贡马12匹,诸葛铜鼓一面,请求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土官。但是僰人惧怕汪浩的势力,不敢将汪浩冤杀僰民270多人的事向皇帝奏明。而汪浩等为了证明他们前次谎奏的“僰人并非真心归降”符合事实,一直没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土官,于是僰人更加愤恨官府。
光绪《兴文县志》:成化元年,都掌大坝等寨蛮贼分劫江安等县,兵部以闻。(成化)二年,国子学录黄明善奏:“四川山都掌蛮屡岁出没,杀掠良民,景泰元年招之复叛,天顺六年抚之又反,近总兵李安令永宁宣抚奢贵赴大坝招抚,亦未效,恐开衅无已,宜及大兵之集,早为定计,勿酿边患。”(成化)三年,明善复言:“宋时,多刚县蛮为寇,尝用白艻子兵破之矣。白艻子者,即今之民壮;多刚县者,即今之都掌;多刚寨水稻十月熟,宜督兵先时取其田禾,则三月之内蛮必馁矣;军宜分三路,南从金鹅池攻大坝,中从戎县攻箐前,北从高县攻都掌,小寨破,大寨自拔;又大坝南百余里为芒部,西南二百里为乌蒙,令二府土官截其险要,更用火器自上而下顺风延爇,寨必可攻;且征调土兵须处置得宜,招募民壮须赏罚必信。”诏总兵官参用之。成化元年,以戎县都掌蛮夷频岁入寇,遣命都御史汪浩、都督芮成征之。侍读周洪谟上疏请于都掌照九姓司设长官司,使寨主自择素所信服者命为土官,部议,以其事付浩等。时浩在成都捕反贼赵铎,成在叙州府,知戎县汉人不欲夷人割置土官而利其钤辖,乃不用本县勘报,惟召其邻县夷酋,导参议王礼等诣都掌诸寨谕以设官之意,诸夷大悦,其酋长率二百人诣叙见成,且具马二十七匹为赴关谢恩计,成犒之而赏以布,令还戎县以俟,寻遣人报浩,会奏谓,都掌、箐前、大坝三处宜设三长官司,疏入,方议铸印。九月汪浩至自成都,戎县汉民不欲置土官者以甘言谗浩谓:“成所招诸酋,虽授以官终不能禁其劫掠,此皆枭雄,一可当百,乘机除之,则余孽不足虑也。”浩不知其诈,遂决意杀之,至戎县诸酋迎谒,浩谕之曰:“降蛮太少,与官太多,可回寨招三千蛮民来,即与奏。”异日,诸酋入,即闭营门,壮士皆露刃环列,浩历声责之,诸蛮自纳款之,后久释金革,至是惟叩首请罪,露刃者皆前,杀二百七十余人。浩使人报成,成曰:“是成所招者,已与公会奏矣,奈何杀之!”犹豫数日,乃又与浩合奏,夷始虽归降则异志,且欲伏兵敌杀官军,不得已,调大兵剿之,斩首若干、破寨若干。既而诸寨余党聚议报仇,十月,乃赴贵州总兵官处诈降,都指挥丁实等出迎之,夷伏兵四起,官军五千余众皆没;十一月初,欲寇四川,浩等闻之,夜奔长宁,分军实各县,径归成都时官军夜行迷道,人马堕溪谷死者不可胜数,众贼追浩等皆声言欲脔其肉,不及,乃攻长宁三日,适闻戎县人劫其巢穴,乃解围去,时夷恨既深,锋不可当。贵州兵屯金鹅池,四川兵屯戎县,两兵坚壁不出,而夷人由其间循江之南,直抵江安、纳溪、合江,如履无人之境。一夕,夷驱合江县妇女一百七十人、水牛三百次长宁石笋山下,都指挥宰用等率军逐之,贼皆遁,会长宁县具陈,夷人向攻城时有必欲复仇之,言以闻朝,命可以抚则抚之,于是遣人招抚。夷人遂听命,使夷首十二人赴京,贡马十二、铜鼓一,具告乞仍设土官,但畏浩等势,不敢言枉杀父兄事。浩等欲实前奏,终不与设官,夷人益恨,复抄掠。
第九次,成化3年(1467年)
明成化(明宪宗朱见深)3年(1467年),由于僰人对官府的痛恨,难免有僰人为报仇而骚扰地方,干抄掠之事。朝廷得到奏报,“乃谴总兵官襄成伯李谨、兵部尚书程信等、率兵来讨”。明成化三年(1467年)12月,朝廷大军到达。芮成由戎县进,都御使陈宜、参将吴经由芒部进,指挥韩忠由普水脑进,贵州总兵吴荣为左哨,由李子关进,汪浩督参将宰用为右哨,由渡船铺(今古宋)进。据曾省吾《功宗小纪》载,当时云、贵、川三省合汉土官军18万。大军沿途烧杀抢劫,克大坝、破凌霄,烧毁二百余寨。
光绪《兴文县志》:上闻,乃遣总兵官襄成伯李瑾、兵部尚书程信等率兵来讨。(成化)三年十二月,大军至;芮成由戎县进,都御史陈宜、参将吴经由芒部进,指挥韩忠由普水脑进,贵州总兵吴荣为左哨由李子关进,汪浩督参将宰用为右哨由渡船舖进,大军剿贼,烧二百余寨。叙南指挥同知李鑛破凌霄城,功为最。诸贼平。
第十次,正德10年(1515年)
明正德(明武宗朱厚照)10年(1515年),僰人的一个部落与筠连的流民苏衡争田,受了流民的欺负,僰人多次向地方官吏诉讼,都未得到解决。流民乘僰人怨忿的情绪,故意挑起事端,诱使僰人复仇。流民早有准备,乘机屠杀僰人数百人。于是,僰人各寨纷纷起义,众达几万人。明武宗得到奏章,“命巡抚都宪马昊、总兵吴坤讨平之。”
《珙县志》:正德九年,葛魁一人普法恶与夷女米浪通生子,假称浪为王母,子为弥勒佛,恶为天官,潜刻符印,造旗帜、敛集僰、羿、苗、猓等夷烧香,各给印符一张使佩之,谓兵不能伤,又谓剑出人头自落,旗动军马自溃,作诸幻妄,谋为不轨,夷人愚惑,欢心事之。(正德)十年十二月,夷部与筠连县流民苏衡等争田有隙,屡訢不直,恶乘众忿,诱之复仇,屠数百人,于是诸夷寨俱叛,众几万人攻城堡、劫财、杀人、焚庐舍,僭王号。事闻,命巡抚都宪马昊、总兵吴坤调集汉、土官兵万余人征之。(正德)十一年七月,昊命巡检安寺招抚,白水江四十八寨来降;十月,令都司张麟、杜琮西从筠路进,昊自督都司曹昱、珙县知县步梁等东从珙路进,又命通判赵文振监乌蒙、东川军南从本路进,刻期夹攻,取党宋、老虎、母猪、底洞及田保、白牛、落木、祥落、木柔等寨,乘势星驰至叙,复破落崖、穿山洞、猫见崖洞、鸡爪山、下火龙乡、黄沟等寨,又并攻峰崖寨,普法恶败走涪州,乡勇皮邦兴斩其首,自胸至足有毛,长寸余。余党推阿告为主拒守。(正德)十二年正月,取磨底等寨;五月,赵文振破大并坝,擒首恶羿子阿设者,各贼党悉平。各军通详,俘斩三千余,其坠崖溺水者不可胜数,二月,师回。五月,阿告等来降,乡兵邀功杀之,增量田官复增额粮,夺降者之田以授他人,众心愤恨。流民谢文义乘机煽惑二千余人,九月,围筠连县,守御官奔溃,署印训导李韶竭力战守,贼乃还,焚劫千余家,杀掳五百余人。御史卢雍令知府陆芸遣人招抚,贼党来降;十二月,贼复攻筠连,兵备道田荆统兵适至讨平之。
第十一次,嘉靖年间(1522-1566年)
明嘉靖(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年间,官府多次派兵进剿僰人。
光绪《兴文县志》:嘉靖中,戎夷负险,骄肆绑掳千百户,杀死巡检,抢辱知县妻孥。酋阿大、阿二、方三等俱僭王号,据九丝城,势甚猖獗。
第十二次,万历元年(1573年)
明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元年(1573年),明万历九丝之战后,僰人的历史画上句号。
明朝廷第十二次对僰人进剿,也是最后一次进剿。公元1572年岁末,四川巡抚都御使曾省吾,连续接到僰人数次进犯庆、长、珙、高、筠、戎,近逼叙、泸的报告,曾省吾即上奏朝廷:“臣待罪西陲,不能绝边患,无所称塞意旨,愿将戳力破蛮,赭其巢,略其地。”当时,万历皇帝刚于5月即位,时年仅10岁,由慈圣皇太后辅翼,皇太后让张居正任宰相。张居正得到曾省吾的奏章,召集百官议事,张说:“蜀在中国是西南重地,僰人叛乱如果不迅速平息,其他民族部落将会望风而起,四川能安宁吗?”但是,百官多以为蜀道十倍于淮西塞北艰难,都不敢作声。有人提出:汉武帝派唐蒙为将通夜郎事,说明蜀道之难,只宜招抚。张居正厉言:“我将以一中丞取夜郎,如果不能成功,可以罢去我的官职。”遂上奏神宗皇帝,谴使授中丞弓剑节斧,行使大将军职权,由曾省吾调兵遣将,选择将官,若有不听命者,杀无赦。
张居正力主剿灭僰人,有其深刻的背景。朱载垕为裕王时张居正给其当过老师,朱载垕即位(明穆宗,年号隆庆,1567年)后,立即任命张为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居正入阁虽晚,但为穆宗所器重。张一封革除旧弊的《陈六事书》,切中时弊,很有见识,穆宗深表赞赏。可惜穆宗没有来得及全部实施,便于1572年(隆庆6年)5月死去,由其第三子朱翊钧即位,时年10岁,其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任先主旧臣高拱为相。后来,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合陷害高拱,高拱因此而被革去官职,张自然当上宰相。万历元年正月16日,因“王大臣行刺皇帝事件”,张居正与太监冯保联合再次诬陷高拱,幸得吏部尚书杨博、御使钟继英、左都御使葛守礼等力保,杨博并识得张居正陷害高拱之依据,衔而不露,葛守礼乘机晓以大义,居正感悟,才入宫请独对,自保高拱无罪。经过这件事,张自觉内心难安,疑朝有异议,正思解脱,适逢曾省吾奏章,遂有“征蛮”的决定。
曾省吾得到张居正谴使送来的圣旨,立即草拟了《征蛮檄》:“山都群丑聚恶肆氛,虽在往日叛服不常,未若近日猖獗尤甚。长驱江纳,几薄叙泸,拥众称王,攻城劫堡。裂死千百户,掳杀绅监生员。所掠军民或卖或囚,尽化为剪发凿齿之异族;或焚或戮,相率为填沟枕壑之幽魂。村舍在在为墟,妻孥比比受辱;六邑不禁其荼毒,四川曷胜其绎骚。…………嗟尔文武将吏、土汉官兵,其各奋勇掳忠,布昭圣武;务在犁廷扫穴,震叠天威。一清巴蜀之氛,永泄神人之愤。用命者,赏格俱在;违命者,宪典森严。尔等既扬威于阃外,本院亦遥制乎师中。已济军粮,先飞羽檄。”强加于僰人种种罪名之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大张挞伐,一场屠杀民族的大血战就展开了。
明万历元年3月21日,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十四万官兵云集叙州誓师,曾省吾传令全军:凡有投降敌人、纵敌逃亡、受敌贿赂、泄漏军机者,按叛贼一样伏诛;凡有临阵脱逃、不听号令者,为严肃军纪,斩勿赦。宣誓完备,浩浩荡荡开进僰人聚居地,征剿总人口仅二万余的僰人。刘显军到戎州后,召开了军事会议。兵巡副使李江建议:先取凌霄和都都两寨,以翦其两冀,而后围攻九丝。
根据曾省吾的意见,刘显的部署,采用步步为营,一寨一堡反复清剿的政策。当大坝等寨被攻破后,其于较小各寨的僰人纷纷逃到凌霄、都都、九丝三寨。这样加快了明军对九丝外围的清剿速度。 四月二十八日进逼凌霄城下,五月初一日攻破凌霄城;六月十五日开始进攻都都寨,六月十九日攻破都都寨。(以上皆为农历)
凌霄城和都都寨被攻破后,刘显全军围困九丝山。九丝山位于兴文县古宋镇西南120里,建武东北20里。民间传说要用九两丝才能绕山一周,故名九丝山。
为了涣散僰人斗志,刘显通告九丝三雄王,其文曰:“刘显乃有名之大将军,用兵如神,当年与戚继光、俞大猷共破倭寇,名闻中外。今以十万之众连破凌霄,都都两寨,如搏雏壳,现在到此,你们岂能逃脱得了。若能事先降我,许待以不死。”九丝得到这个通告,一些僰将感到压力很大,犹豫不决。而部下乞降者达2300多人。
作了各种准备工作之后,刘显令永宁宣抚奢效忠,镇雄土司陇清领本部人马为前锋,奋力攻山,其他各部也纷纷投入战斗,终因九丝城防严密,攻了一个多月没也有攻下来。秋八月,刘显下令招募各地恶少,组成敢死队。刘显按兵法,令副总兵郭成、张泽,大将韩似甫、任继祖、安大朝兵分五路,五路大军“环络如连珠,缓急相应”。到达九丝山后,出劲旅与僰兵鏖战,僰兵不敌,破十余栅。僰人退守九丝两壁间,聚集强弓硬弩,一遇明军进攻,弩箭齐发,下击栩栩如电散不休,明军伤亡颇大。时九丝一带多淫雨、瘴雾,双方坚持不下。
有谍报:9月9日是僰人祭天地神灵祖宗的赛神日,僰人将作社庆祝。刘显命诸将暂缓攻山,造成错觉。僰人见明军没有动静,又逢雾雨淋淋,以为明军不会进攻,遂传令宰杀牛羊,大摆宴席,赛神祭祖。僰人本来喜欢喝酒,禁令一开,憋了两个多月没有喝酒的僰人,个个开怀畅饮,把军纪和眼前的敌人都丢到脑后去了。刘显令诸将官作好准备,出其不意拿下九丝。9日夜,先令奢效忠、陇清率敢死队一千人作前导,衔枚疾走,飞登攀援而上,以夜色、雾雨为掩护,从关口之间的小道穿过,天亮时,登上九丝城,乘守门僰兵不备,破关而入。诸路军随后增援,引火烧寨,从早晨杀到中午,僰人拼死抵抗,其精锐部队数百人全部战死,僰人大败。明军前锋引火焚烧城中物资房屋千余,火焰冲天。明军见人就杀,僰人四散逃走,为了不受明军侮辱,有的僰人跳入火中而死,有的跳岩坠谷而亡,死者逾万。阿大、阿二、方三均乘乱弃城而逃,刘显分兵搜索追剿。阿大在鸡冠岭被郭成捕获;阿二逃到贵州大盘口被抓获;方三被郭成斩于母猪寨。九丝告破,刘显对僰人的讨伐获全面胜利。九丝山上,今天仍能挖出当年烧毁的糊米。
明万历二年(1574年)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南充人)撰《平蛮碑》载:“冬十月,取次就擒都蛮,至是尽灭。”刘显自三月领兵以来,攻破僰人城寨60余个,擒僰人首领36人,俘斩僰人4600多人(赴火、跳岩死亡及因战争间接死亡者,未计入),招降5600多人,拓地400余里,获诸葛铜鼓93面。由于曾省吾要刘显采取斩尽杀绝政策,到冬十月,僰人“至是尽灭”。一些侥幸逃脱的僰人,只得隐姓埋名,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僰人下落从此便成一个谜。僰人从此不见于史,僰人消亡。
为了记载明军将领们的功绩,明朝廷为官兵们立功碑,修建生祠。
都御史曾省吾书;都指挥吴宪、吴鲸勒石于九丝山,称“九丝山石刻”。 九丝山石刻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的九丝山左侧崖壁上,石刻题记为长方形,高约5米、宽2.5米,行书竖列,字径0.16米,字距0.03米,行距0.06米,共163字。内容是万历二年(1574)叙州知府陈大壮等一行二十余人登九丝城纪事七言诗一首,颂扬四川巡抚曾省吾等破都掌蛮事宜。石刻由曾省吾撰,都御使、都指挥使吴宪、吴鲸勒石。是研究明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81年原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文曰:“荡寇崇朝升峭壁,同来睥睨接钩陈。扶桑日出乾坤辟,玉垒云堆虎豹屯。沃土已归神禹贡,中兴重拓鬼方宾。欢偕瘁力诸文武,胜军新回万壑春。万历二年岁在甲戌闰十二月七,同参政李江、参议杨一桂、佥事罗向辰、都督总兵刘显、副总兵张泽、都司徐仁威、知府陈大壮、同知曾可耕、陶采、吴文全、知县肖可熊、赵汝谊、许一德、何汝质、嵇钿、陈忠、任体道、王慎,登平蛮城记事。都御史曾省吾书;都指挥吴宪、吴鲸勒石。”
兴文县九丝城镇九丝村大湾头还有一石刻,叫做“九丝山西关口石刻”。九丝山西关口石刻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九丝山左侧的半山腰石壁,石刻呈正方形,高2米,宽2.5米。阳文行书竖列,字径0.09米,字距0.03米,行距0.05米,全文共110字。内容为万历元年(1573)冬,四川布政使冯成能、副使李江等在明朝兵马克平九丝城后,登九丝山的纪功勒石。冯成能所撰的书法刚劲、飘逸,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同时是研究古僰人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1981年8月,原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文曰:“万历元年冬十月,既望,四川右布政使四明冯成能、副使渤海李江、参议嘉禾沈伯龙,同登九丝城。当天兵大捷,为经略万世之雄图也。惟时风卷长云,日开阴谷,相与酬觞绝顶,跃剑悬崖。俯视万灶星屯,蛮巢鞠为焦土;望西南诸夷,厄塞尽在目中。诚千古奇观!是用勒石以志不朽。纬川冯成能书。”
为了记载明军将领们的功绩,明朝廷为官兵们立“平蛮碑”以叙其“功”,给曾省吾在兴文县建武修建生祠,叫做“崇报祠”,附记九丝阵亡将领,清朝改为文庙。在“崇报祠”外的“万仞宫墙”旁的左右两边各立三块大碑。前两块高约1.5丈,后四块高约1.35丈,宽约6尺,厚约1丈,每块重约4-5吨。碑顶图案为海潮汹涌,双龙捧口。文字典雅,书刻精细。建武明碑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的玉屏墩南麓,长方形弧形顶碑,现存5块,分大碑小碑两种,大碑高 4.55米,宽2.3米,厚0.33米;小碑高3.5米,宽1.9米,厚0.33米;字径0.06米,字距0.03米,行距0.03米,阴文楷书;分别为曾省吾——《功宗小纪》碑、李长春——《平蛮碑》、陈以勤——《西蜀平蛮碑》、赵贞吉——《戎平行并序》碑、李长春——《新修建武所城记》碑,除《功宗小纪》碑尚有部分字迹可识外,余皆风化殆尽。碑为万历二年(1574)在建武城内给曾省吾、刘显等人歌功颂德所树的功德碑,却是研究僰人历史的有用资料。1981年原宜宾地区行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功宗小纪》碑:明四川巡抚曾省吾撰文,万历二年(1574年)秋安边同知吴文全勒石。
(2)《西蜀平蛮碑》:万历二年(1574年)冬十二月,明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陈以勤(南充人)撰。
(3)《平蛮碑》: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明国史馆修撰李长春(富顺人)撰。
(4)《新修建武所城记》碑:明万历三年(1575年)明国史馆修撰李长春撰文。
(5)《戎平行并序》碑:万历二年(1574年)春,由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内江人)撰,送四川巡抚曾省吾克平九丝之作。
(6)《平蛮碑》:明万历二年(1574年)翰林院经筵讲官任瀚(南充人)撰。建武古城原竖有此碑,但不知何故被毁。
(7)《平蛮颂》碑:明万历元年(1573年)九月,潼关兵备道周爻(宜宾人)撰。此碑毁于1950年,因碑高且厚大,建武粮站将碑打成石磨加工粮食,碑毁,今无存。
上述七块石碑前两块为大碑,后五块为小碑,今兴文县九丝城镇建武古城还竖有前五块石碑。成都市、宜宾市城内、宜宾县、珙县上罗、庆符县(今高县)等地均有上述石碑的副本。
(8)《崇报祠记》碑:明王朝为表彰四川巡抚曾省吾平蛮功绩,在九丝建武城北为曾省吾建一生祠,曰:“崇报祠”。清朝时将崇报祠改为“文庙”。今祠、庙俱毁,仅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筑的“棂星门”石牌坊。
明统治者还在今宜宾市中心竖立“平蛮碑”以叙其“功”。碑所在街从“平蛮碑街”先后改为“平蛮街”、“蛮街”。辛亥革命后,改名“都掌街”,后又叫“都长街”至今。街旁两巷名叫“大碑巷”、“小碑巷”。宜宾城内所竖“平蛮碑”应为上述石碑中的几块。
九丝平定后,曾省吾还不放心,写了一个“经略平蛮善后疏”共十条策略上奏朝廷。十条为复兵道、设府佐、建城垣(即今建武)、移守御、理疆土、扼要害、起民兵、通道路、设社学、恤民困;建城垣,明建武城周围九百丈,开四门。内设总兵、兵备道衙门,同知府馆,守御千户,坐营公署,盖营房1200间。移守御,将泸州卫(今兴文中城镇)中前二所,每所1200名官兵,割并守御千户所(今建武)。扼要害,选精兵17600名,分守各要隘,每隘50-500名不等。并对僰人生活的地区实行拉网式的反复清剿,确信僰人已完全剿灭,刘显大军才在1574年后班师。曾省吾还将戎县改名为“兴文县”,取偃武修文之意。
在九丝城镇九丝村九丝山麓,为总兵刘显修建生祠,附记九丝阵亡将领,即“刘将祠”。
明军真的将僰人杀得一个不剩吗?今天是否还有僰人呢?僰人的后裔到哪里去了?我们认为:明军不可能将僰人杀得一个不剩,但是,今天又不可能有真正的僰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招降的僰人共计5600多,如果没有被杀,明朝廷也决不会再让这些僰人集中生活在一起,而是把他们遣散各地,与其它民族融合。而一些侥幸逃脱的僰人,只得隐姓埋名,绝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也只能被迫与其他民族融合。因此,即使有僰人能侥幸活下来,较大的可能性是被迫汉化。僰人这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生活了二千多年的古老民族,这个川南和南丝路的开垦者和建设者,这个为中华文明作出过贡献的民族,就这样消失了。僰人的消亡是一场值得吸取历史教训的历史和民族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