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问题,会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一、家庭教育投入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恶性竞争环境越来复杂,中小学教师争职称越来越突出(它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绝大多数的家庭不愿再多生孩子,有的甚至一个也不想生,不希望出生的孩子从小在这样恶性循环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社会对教育关注越来越高,对中小学教师争职称不会不关注。
二、与世界科技强国对比落差越来越大。美国、德国、日本等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日本中小学教师甚至优秀都不评。这就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公益性与内在特殊性(中小学需要真、善、美的教育大环境,不是个人名利争夺阵地)。只极少数人有条件去寻找良好的教育环境。若成才,还愿回来吗?
三、1986年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工作的热情高多了,普通一线教师至少没有去争职称任务与负担。教师也是人,也要生话,主要合法收入靠工资。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没有统一客观量化标准,主要靠评,几乎一个学校一个样,能不去争吗?
四、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若评的是教育教学能力,怎么有名额限制?达到同等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还要抢跑?还要掺杂除教育教学能力外的能力或因素?若为了与工资挂勾,评的是工作业绩,那也只能是过去与当下的工作业绩,今后呢?难道不应该每年都重新评一次职称?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对吗?这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初衷,也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五、特别是在争夺职称的积极表演中,很多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如:加重学生的作业量,高强度、机械式练习与考试等。人为地把学习活动变质变味,片面追求所谓成绩,给学生潜在错误影响不可估量。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急功近利。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泛滥的形式主义潜移默化,献身科学的执着追求还有多少?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再多的措施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不按客观的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最终逃不了它们的公正。
六、社会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离不开良好的中小学教育。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着经济、科技、医疗等社会方方面面。它的根源问题会随着时间被无限放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加速问题根源的溃败(培养的人才严重落后时代先进科技发展要求),需要形成的社会合力来加速它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