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079|评论: 6

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问题,会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复制链接]

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问题,会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一、家庭教育投入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恶性竞争环境越来复杂,中小学教师争职称越来越突出(它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绝大多数的家庭不愿再多生孩子,有的甚至一个也不想生,不希望出生的孩子从小在这样恶性循环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社会对教育关注越来越高,对中小学教师争职称不会不关注。

二、与世界科技强国对比落差越来越大。美国、德国、日本等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日本中小学教师甚至优秀都不评。这就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公益性与内在特殊性(中小学需要真、善、美的教育大环境,不是个人名利争夺阵地)。只极少数人有条件去寻找良好的教育环境。若成才,还愿回来吗?

三、1986年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没有职称,工作的热情高多了,普通一线教师至少没有去争职称任务与负担。教师也是人,也要生话,主要合法收入靠工资。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没有统一客观量化标准,主要靠评,几乎一个学校一个样,能不去争吗?

四、当下中小学教师职称,若评的是教育教学能力,怎么有名额限制?达到同等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还要抢跑?还要掺杂除教育教学能力外的能力或因素?若为了与工资挂勾,评的是工作业绩,那也只能是过去与当下的工作业绩,今后呢?难道不应该每年都重新评一次职称?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勾且占比较大,对吗?这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初衷,也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五、特别是在争夺职称的积极表演中,很多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如:加重学生的作业量,高强度、机械式练习与考试等。人为地把学习活动变质变味,片面追求所谓成绩,给学生潜在错误影响不可估量。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急功近利。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泛滥的形式主义潜移默化,献身科学的执着追求还有多少?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再多的措施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不按客观的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最终逃不了它们的公正。

六、社会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离不开良好的中小学教育。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着经济、科技、医疗等社会方方面面。它的根源问题会随着时间被无限放大。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加速问题根源的溃败(培养的人才严重落后时代先进科技发展要求),需要形成的社会合力来加速它的解决。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17:3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小学教师耶称与工资挂勾,不是奖励与任免。奖罚是一次性,任免不是终生的,都与工资没有直接关系。职称直接关系着工资,是劳动报酬。这是一个没学过法律的人的理解,不知对吗?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18:4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回复“耶称“应是“职称。改为:中小学教师职称与工资挂勾,不是奖励与任免。奖罚是一次性,与工资没有关系。任免的领导职务,有的也与工资没有关系。职称是聘任,职称直接关系着工资,是劳动报酬。这是一个没学过法律的人的理解,不知对吗?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06:4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组织评职称的都是高级职称,怎么取消?组织评职称的阻力只是次要,更大的阻力是要维护当下生态环境,不要有缺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他们选择无视,但问题就是问题,不会因为无视就不会继续恶化。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再多的措施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使表面的宁静,也难掩暗流涌动。失去了人心,也就失去了一切。虽然选择无底线迎合会有收获,但是失去的却更多。因为社会是一个大系统,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央行在呼吁要全面放开生育,在当下环境有多少人愿意?人口出生率低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红线,今后社会养老问题会更加突出。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教育大环境好了,让老师们都潜心于教书育人,才可能培育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国家才会强大,民族才有希望。让社会热点问题平息,只有拿出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才会有真实的和谐与安宁。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