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285|评论: 0

四川出土战国书法墨迹,2300年前的隶书,用笔很精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4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出土战国书法墨迹,2300年前的隶书,用笔很精细
2021
04/13
22:06
书法田园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秦墓中出土了两块木牍,其中一件长46cm、宽2.5cm、厚0.4cm,正面和背面皆书有墨书文字,正面残损较少,字迹清晰,文字直书3行,共121字。
考古资料图
背面文字字迹残蚀过甚,大多不可识别。亦分上、中、下三栏书写,但仅上面部分大致可识,为直书4行,共33字。另一件长46cm、宽3.5cm、厚0.5cm,由于残损严重,文字已经无法辨识。
青川木牍
这件木牍所记的内容是关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四川地区颁布的法律文书,该墓的下葬年代为秦武王二年(距今2300多年),故这也是秦统一六国前的珍贵史料和法律文本,是先秦土地制度和秦灭蜀后在蜀地推行秦的土地法律制度的重要出土文献。
同时,这两件木牍也是现今所知时代最早的秦代文字,或者说是最早的秦隶写本,它比著名的睡虎地秦简的抄写时间要早80多年。
青川木牍局部
青川木牍文字墨迹的整体特征是秀劲清丽、笔力沉静、布白疏朗,牍文书写平正工稳,用笔从容。李昭和先生在《青川出土木牍文字简考》文章中指出:“牍文为用毛笔墨书之秦隶,其用笔精细,书法流畅,没有‘点画俯仰之势,当属古隶’。”何琳仪先生在《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中说“木牍文字欹斜草率,亦属古隶”。
青川木牍上的书体既有对殷周古文字体的继承,也有对其文字的改造和简化,并对秦汉以后的隶书发展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青川木牍文字墨迹与以前及当时的金文相比较,两者的差别在于青川木牍的书体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为正方或扁形。
青川木牍局部
木牍简率的用笔意识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凝重、匀衡对称已大相径庭,表现出与金文审美系统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但同时,作为早期的隶书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书的形体结构,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的一致性和延续性。
同样作为秦隶代表作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其书写年代晚于青川木牍,但其书法风格和字体却大体相同,就二者的字形比较而言,其构形和笔画肥瘦刚柔变化等无一不类。其中有些捺笔已有明显的波势。
睡虎地秦简
究其区别,青川木牍字体形态较之于睡虎地秦简稍为原始,虽大多数字形已经出现隶书之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但无睡虎地秦简之波势和挑法,后者时有连笔意识和提按痕迹,逆入横出的横画及点的运用都明显增多,笔画浑厚而丰满,比青川木牍隶化得更明显。
整体来看,青川木牍文字墨迹用笔精细,字势平稳工整,线条平直,书写流畅。作为“隶变”初期的典型面貌,保留了篆书的一些纵向取势、用笔圆转的造型特征。但另一方面,青川木牍的文字墨迹直笔增多,弯转的笔画减少,甚至出现了隶书的基本行笔趋势,起笔止笔时有回锋和出锋的变化,牍文中写到横画时都很注意起笔回锋。
青川木牍局部
青川木牍的文字结体错落自然,用笔古拙谨慎,意求工整,小心用笔。文字墨迹的字势倾斜,结字重心不稳定,但并非书者书写时为求风格丰富多变有意为之,应当是当时的书法处在多变不稳定的阶段所决定的。
青川木牍由于是在木牍上书写,它的书写面积较单片竹简大很多,故文字布局较为自由,纵向书写,有列无行,字与字的间距较宽,行与行的间距较窄,且间距不等,故布白疏朗,与商周金文的严谨庄重、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自由洒脱相比较,更呈现一种错落有致、秀劲清丽、极富恬淡的古朴美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3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