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97|评论: 0

[心灵鸡汤] 话说名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名人


    苏洵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但苏洵少年时贪玩,浪费了许多时光,直至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因此,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仕途不得意。当他看到苏轼、苏辙两个孩子,也像他一样贪玩时,当然不希望他们像自己一样仕途受挫,就苦口薄心劝说他们不要浪费大好时光,要认真读书。让自己将来科举成名,做一个对社会大有作为的人;不庸碌度过一生。然而,苏洵的说教似乎没有作用,孩子照样玩得不亦乐乎。于是,苏洵就想出一策。他拿着一本书躲到墙角边看,好像心怕别人发现他什么秘密似的。苏轼、苏辙见父亲神秘兮兮的,就十分好奇,跑过去看,见父亲是躲着他们在看书。好奇心就驱使苏轼、苏辙,将父亲看过的书也拿起来看。如此一来,兄弟俩也渐渐迷上了读书。终于,苏洵希望两个儿子发奋读书的目的达到了。

    这则名人教子的故事,经典,还是庸常;有教育意义,还是毫无可取之处?值得磋商。

    小孩认不认真读书,关键取决于孩子有没有求知欲、好奇心。一个求知欲、好奇心特强的人,对什么都会想学,什么都爱听的;这样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好奇心。例如,这样的孩子看到桌子上有一本小说,十有八九会拿起来读;尤其看到有一本《三国演义》之类的连环画,绝对会拿起来看的。根本就不用担心他没有读书的兴趣,不会看书学习的。这样的孩子,是典型的可塑之才。

    苏轼、苏辙的求知欲、好奇心,应该是无庸置疑的。他们小时候不看书学习,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贪玩,兴趣全在玩耍上了;二是家里的书,大多是四书五经之类的理论书,他们一般还看不懂。连书的内容都看不懂,当然就不会有兴趣感了。苏洵希望他们发奋读书,正确的办法应该是:一,限制他们玩耍的时间,要他们在家里看书。二,指导他们读书,循循善诱,向他们讲解书中的知识;让他们读懂书。这样,就能将他们带入书籍中去;在求知欲、好奇心的驱使下,自觉地发奋读书;而且这时想让他们不读书都难了。

    这并不是什么需要苦思苦想的良策,非诸葛亮之才才能想出的办法。苏轼、苏辙不读书的原因,谁都能明白。玩耍抢走了他们的兴趣,就不让他们玩耍;书看不懂,产生不了兴趣,就指导他们看懂书,从而让他们产生兴趣。对症下药,针对问题施策,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可苏洵却有点怪怪的,既不阻止孩子玩耍,也不指导孩子读书,而是自己偷偷看书。让孩子好奇。再在好奇心驱使下,想弄清他看的是什么书,让孩子也看起书来。于是,看得入迷,又有了看书的兴趣了。这办法有可能产生作用;但绝非灵丹妙药,也可能产生不了作用。当孩子看不懂书时,你再神秘兮兮,引起他什么好奇心,拿起了书本,可看不懂内容,也不可能因此就对读书有了兴趣的。尤其当孩子的兴趣在玩耍上,玩得兴高采烈,不亦乐乎时,也很难保证他们看书的兴趣就能抗拒得了玩耍的兴趣,从而将心思转移到看书上来了的。因此,苏洵用自己偷着看书,让孩子产生好奇心,从而达到孩子看书的目的,绝非万灵药。在苏轼、苏辙身上成功了,只能算是一个特例。反映的只是苏轼、苏辙的求知欲、好奇心十分强烈,一拿起书本,就能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玩耍的兴趣再大,也取代不了读书的兴趣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要拿起书本叫他翻上一两页,兴趣就会上来的;苏洵何必躲到墙角边去看书,搞得神秘兮兮的呢。所以,苏洵此举,其实有点自作聪明,算多此一举了。

    然而,这样一个苏洵教子的故事,却被后人视为经典。实在有点荒唐可笑,反映的是人们对名人的盲目崇拜。其实,名人也是常人。人是有能人,甚至有超乎寻常的能人。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人有所长,必有所短。能人的另一面,可能是比别人更大的短处。聪明人有些方面可能会比别人还愚蠢,据说发明了元素周期率的罗莫若索夫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猫,因担心大猫钻不进小洞,就特地为大猫也挖一个大洞。根本想不到小猫也可以钻到大洞中休息,完全不需要挖两个洞。将名人神秘化,认为他们就是高人一等。所做的事,必是经典;所说的话,必是名言。就完全大错特错了。他们有时候的所作所为,恰恰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坚决不能做的。对名人盲目崇拜,是非常不可取的。

        衡阳柏坊铜矿   唐铁云  2021年4月17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