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郭光灿的《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之跋 ---人们很可能在弦和圈的美丽中迷失方向(1) 葛代序 摘要
中国“概率克隆之父” 郭光灿院士,是一位“高锟型”的科学家,有望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现在郭光灿院士公开出版了《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之谜》一书,我们想通过对该书的研究,以他助一把之力。 关键词
纠缠
超光速
三旋 《科学时报》2009年11月5 日“读书周刊”专栏,发表该报记者杨新美先生的文章《听!科学家奏响“芦笛曲”》,其中介绍的《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之谜》,郭光灿、高山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一书,是一本好书,我们很喜欢,也很重视。当下买了一本来学习。近一个月的研读后,觉得一些课题值得讨论,即写下了几篇心得。我们先从该书的《跋:爱因斯坦二世》说起。该书165页上说:“人们很可能在弦和圈的美丽中迷失方向”。 该书没有对圈的美丽作任何介绍,但从接下来的一句可知作者是持“人们很可能在弦和圈的美丽中迷失方向”的,因为作者接着说:“一如当年爱因斯坦沉浸在引力几何化的优美思想中无法自拔”。我们不是说作者的这个结论一定不对,而是想跟着作者在该书164页上说的:“需要找回那个有思想、有活力。藐视一切权威的毛头小伙子”。 也许不知量子纠缠的人会问:量子纠缠是什么?有解释说:量子纠缠又译量子缠结,是一类特殊的量子态。在此拿两颗具有量子纠缠现象的以相反方向、同样速率等速运动之电子为例,即使一颗行至太阳边,一颗行至冥王星,如此遥远的距离下,它们仍保有特别的关联性;亦即当其中一颗被操作(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如此现象导致了幽灵似的远距作用之猜疑,仿佛两颗电子拥有超光速的秘密通信一般,似与狭义相对论中所谓的局域性相违背。这也是当初爱因斯坦与助手波多尔斯基、罗森于1935年提出以其姓氏字首为名的爱波罗悖论(EPR),来质疑量子力学完备性之缘由。 杨新美先生说, “第一推动丛书”、“哲人石丛书”、“盗火者译丛”等,都是广受好评的高端科普丛书,其中也不乏拥有前沿性的作品,但遗憾的是,这些丛书都是清一色的泊来品。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芦笛曲丛书”将有望改变这一状况.。“芦笛曲丛书”首批启动的“中国制造”的前沿高端科普书之一的《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面世,介绍了让全球科学家着迷不已的、最为神秘的量子纠缠现象,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试图揭开量子纠缠这一跨世纪谜团的探索之路,更让我们明白了这小小的量子纠缠正在当今世界----从量子密码到完全保密的量子通信,从量子计算机到未来的量子互联网,大显身手。“芦笛曲丛书”是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科普化示范项目”,并入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使得每年巨额投入的各类科技计划成果,在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同时,也能以科普的形式,让自主创新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公众。郭光灿院士在参与《爱因斯坦的幽灵》创作之前,曾经翻译过一本颇受读者喜爱的译著——《神奇的量子世界》。郭光灿说,《神奇的量子世界》只是介绍了量子信息的基础知识,只能看做是量子信息的入门科普书,而《爱因斯坦的幽灵》则更为深刻,书中讲述的由量子信息所产生的纠缠,隐含着一个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阐述了解决不了的原因,介绍了矛盾之处、其他科学家都在怎样研究,以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杨新美先生说,前沿科普与成熟知识或基础知识的科普是不同的。一日千里、艰深难懂的前沿科技应该以何种形式去做科普?这要求参与创作的人必须是一线科学工作者,必须是能够理解一线工作和科研进展的人。 为了体现示范性,决定首批起动的图书,第一作者都请处于科研一线的院士担纲,然后为每一位院士选择一位专业相近的创作助手作为第二作者。而郭光灿院士不仅参与了创作,还在该书出版之后,作了一次相关的科普讲座。郭光灿院士说,如果我们不讲,谁来讲?科学家是拿着纳税人的钱在做科研,从而取得成果。除了取得成果,应该还对纳税人即百姓有所交代,对公众讲理论、最新进展,给公众释疑解惑,其次也是提高大众的知识水平。 或许就此,我们看到了我国业余前沿高端科研一线爱好者与专业前沿高端科研一线科学工作者,能书对书交流的曙光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