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904|评论: 2

梁永史话(梁永镇史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永史话

  梁永,巴州东南部。出巴城东,经白塔山,过大茅坪镇24公里40分钟车程即到。现出巴城南行,上巴渝高速不到二十分钟,便可到达。
  早在三千多年前,巴人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就有板蛮人(前称人,后称人)活动频繁。梁武帝(肖衍)六年(525年)至元帝元年(552年)于梁大溪(置县而得名)西三里(今斑竹院)置梁大县27年,属归化郡,后移巴郡宕梁县(《巴中县志》载)。大约在隋朝中年(600年左右),又在今李家坝(梁广村)置梁广县(广坝卵石上面)。后因避隋炀帝杨广讳又改称梁大县(《巴州志校注》中记),矮墩子、高墩子就是那时为方便通行而先后建成。二十年后,一场特大洪水将很小的梁大县城淹没冲毁相传,到了中唐时期(700年左右),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人们又在二龙溪上(相传溪中潜双龙得名)、中嘴山下建成梁大县驷马村。《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人们安居乐业,可惜好景又不长。唐天宝年间(755-763)发生“安史之乱”,以讨杨国忠为名乱军攻下长安。一支乱军一路追赶南逃的玄宗,出长安,沿米仓古道,走恩阳,经三江过矮墩子,上长胜(鼎山),被梁大城挡道,先锋上报主帅,主帅思之不可扰民,便挥毫草书四字“绕城而过”授之,先锋得到主帅密授,错将草书的“绕”字认作“烧”字,于是趁半夜一把大火,焚烧了梁大县城,造成尸骨遍地,瓦砾成山,生存者四处逃亡,没有人烟,近三百年……
  司马《资治通鉴》载:“安史之乱后,祸乱继起,兵革不息(后黄巢之乱25年),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蜀川巴地因道路阻塞,恢复发展更迟、更慢。
  从县志、巴志记载中和民间传闻中可以肯定:古镇盛唐以前是古巴人繁衍群居鼎盛时期,由于两溪一河,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又加之四周环山林密,蛮洞密布,所以会出现三次兴建“梁大”之史。
  实地考查,此三地适合《考工记》中古代置县(邑)的条件和要求:一、水土资源丰富,可耕可种,宜居宜行;二、防御性强,傍山可退可藏,东西两面溪沟便于竹木圈栏防严;三、迷信王道厚土,选址之土斗量秤称;四、符合古代“五里为城(国)、二里为邑(县)”之说,邑内设衙门、黉门(学校)、寺庙、护差(军队);五、邑中因地貌地形圈围人口在二三千人以上。
  北宋时的“仁宗盛治”(1010-1063),经济文化最为繁华时期,国泰民安,古镇人们将铜鼓山下,高墩子上,从穿心店到穿巷子二十户人聚居处的尺多宽的巷子两边,进行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用品交流,确定3、6、9日逢集互贸之地,仍称梁大。
  明“靖难”时,程姓97世祖程济(名士、九门提督)保建文帝逃亡37年,其子“三道”(道全、道潜、道真)隐居沙回坪(今巴州区大和乡)免遭追杀。后道全、道潜各一支后裔定根梁永(见后)。
  明成祖夺权成功(1403年),后开创了“永乐盛世”。
  综上所记,梁永,”于“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正名为“”于明“永乐”年间(1410年左右),又含永记“三建梁大”之意。也就是说,明永乐以前叫“梁大”,明永乐以后称“梁永”。
  梁大三建千秋史,永乐四方万世兴。
  明朝中期(1490年左右),孝宗勤政,国富民强,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人们又陆续在居“五行”之地(金银坎、木灵包、二龙溪、火地沟、土地嘴)梁大废墟的瓦砾堆上一字摆建几座瓦房,人们便瓦房沟至今。
  明嘉靖年间(1530年左右),程姓程镐自梁永河瓦房沟迁居南部“汇山沟”,今名“新政坝”(新政坝《程氏宗谱》有记)。
  明万历年间(1580年左右),渠流渝水不断开通,水运逐步发达。古镇的水运,一派繁忙;古镇的码头,人兴物茂。大约在1600年左右,人们牢记历史上“水淹”、“火烧”之教训,便依山(铜鼓山)傍水(梁大溪、巴河)始建梁永古镇(至今五百年左右)。并在上街的万寿宫两边和下街的王爷庙两边均建有高大坚固的防风、防水、防火墙。
  随着中西方文明及儒、释、道文化盛行乡下,老子、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思想的不断传播,古镇的三宫两庙(万寿宫,原电影院;文昌宫,现政府食堂;禹王宫,现梁永医院;关帝庙,现政府对面;王爷庙,现基督教堂)等先后建成。不断激励,教化人们行善举、奉孝道……
  清天聪末年(1636年),九节梁程姓一世祖程光珠(道潜后),九岁逃乱,于西安府何姓家遇道一僧回“莲花寺”,送回九节梁定居。
  清顺治七年(1650年),程姓一世祖程应柄(道全后)避乱于莲花寺遇道一僧留宿,后隐居梁永驷马桥畔。
  清顺治末年,1660年秋末(清军攻陷成都的第二年),梁永古镇,上演了一幕“大战铜鼓山,兵败驷马桥”的悲壮史实,至今传颂。
  “湖广填川”(因连年战乱、灾荒、瘟疫造成川内人口锐减),清顺治末年至乾隆中叶,湖、广、黔、闽等民填川近100年,历史上又叫“百年填川”,梁永程姓是川蜀老住民,不属“湖广填川”的客家人。
  清乾隆末,相传古镇因莲花寺中莲花姑娘显灵引出的莲花的传说名叫莲花河,称呼多年。后来,莲花不开了,莲花河又改称梁永,莲花寺也随着莲花河改名改称梁永寺,沿称至今。
  清同治、光绪年间科考,程姓二房后裔每试均有进入国子监读习的监生,因此二房所居之沟(原一村五社和四村六社之地)称“监生沟”。
  清末“戊戌维新(1888-1898)”,维新思想高涨,梁永李姓巨富出资修建家庙(寺),与观音寺、莲花寺相依相偎,呈三角之势,取名“新寺”(至今130年左右)。
  追溯古镇,鼎盛于中唐以前(先秦人群居,后汉巴人各姓伙聚。固有两溪一坝中三建梁大县之史),建于明万历年间(观音寺、莲花寺、驷马桥的相继修建渠流开通,依山傍水连接穿巷子扩建场镇,三宫两庙、风火墙等续建),兴于民国茶馆、酒肆、商店、作坊等兴隆每逢当场天,小商小贩吆喝不断,水旱码头一派繁忙,背老二、生意人、搬运工川流不息,建置梁三双,区苏维埃“程氏宗祠”,“列宁小学”创办,青年人踊跃参加红军,全民捐资修建义学),旺于当今(绿水青山,物丰民安,乡村振兴,乐在今天)。
  水运繁忙。巴河、恩阳河、鳌溪河汇于三江,运集中古镇梁永,顺流直下平昌、合川、重庆;重庆、平昌货物逆流直上梁永,分运巴州、恩阳。每年汛期,洪水暴涨,早已准备好送往合川、重庆的大批木材和大的木料堆砌码头沿岸,人们将大木料扎成牢固木筏,商贾又将采购各地大型木刻、木雕、石刻、石雕放在各大木筏之上,木筏上搭一草棚遮雨休息,还可搭乘少许难民,顺水直下合川、重庆。每个木筏上,熟练的驾长带着四名水手,驾长在后掌舵,不断地吆喝前方水手搬艄,调整方向,利用洪水浮力、冲力,安全、平稳行驶中流,快速直下,无阻无挡,上午出发,下午四五点即到。
  陆路通畅。四条官道、商道畅通各地,一条经驷马桥分上鼎山、玉山;一条经矮墩子或高墩子过李家坝上三江直至巴州;一条经小梁湾分上烟长坡卡门、白家匾卡门到曾口、龙神殿;一条上铜鼓山分到蚕婆垭、广林、莲山。
  梁永古镇,观音圣母居观音寺莲花之上,左手青龙潜变九包(圆堡子包、松林包、后湾包、黄梁树包、新祠堂包、大院子后包、转包坟包、老祠堂竹林包、莲花寺木灵包)自圆堡子至木灵包排列整齐,从大到小;右手猫儿梁红虎崖上龙女九姐妹化作九丘(九节),自虾爬沟至大桠豁,从小到大,昂头回首。构成一幅“双龙朝圣”画卷:
青龙嘴下九包列队参观音;
红虎崖上九丘叩首拜圣母。

今日梁永,人杰地灵;三桥飞架,驷马腾飞。
青龙九龙,双龙朝圣;新村密布,一派繁荣。
梁大梁广,置县永铭;莲花社区,高楼林立。
广林连山,斑竹耸翠;铜鼓擂动,鹦鹉和鸣。
金浪击拍,歌舞升平;乡村振兴,宏福堂庭。

古梁大地域平面简示
图片.png

模拟古梁大九尺巷入口

【以上均为民间野史收集整理,博君一笑,呵呵而已,不要当真】
梁永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程仕清
201912

图片.pn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5-5 11:5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5-5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