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刚刚过去的几天,你出门游玩了吗?感受如何?
据文旅部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7.0%。另有机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平台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441%,增幅高达4倍,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也实现了152%的增长……
换句话说,这个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不仅呈现出了明显的复苏态势,多项数据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表现。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人来人往的车站、车水马龙的街道、人群簇拥打卡的景点……在网上,在朋友圈,一片繁忙而热闹。人们如此生动地感受到:那个熟悉的五一又回来了。这些疫情前的常态,此刻尤其令人振奋,也让人倍感珍惜。
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也让这个五一假期安全系数更高。这得益于我们应对大规模出游的保障措施更加成熟,摸索出了一整套经验。比如错峰引导、门票预约、人数控制等节前部署,基本得到了落实;各地依托智慧旅游平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客流进行精准预测和管理。
很多做法和经验,其实已经从应对节假日爆棚客流的“严阵以待”,转变为景区管理的常规操作,也广为游客接受。据媒体报道,98%的游客认可景区预约。这表明,预约旅游有条件成为未来的一个通行做法。借助技术手段,景区可以更有效率地引流,游客可以玩得更安心。
当然,五一假期里,也发生了一些影响旅游体验的事件,比如高铁线路发生故障导致不少游客滞留火车站,一些景区客流超负荷、游客高呼“退票”,一些景区出现高价黄牛票等。
要承认,有些旅游“堵点”的出现,很难完全避免的,但多数仍可以通过事先多想一步、筹划得更细致一些、事后响应更及时一点,做到更好。比如“退票”事件在几个景区都有出现,就意味着光实行预约制还不够,预约的时间段细分、现场情况的及时告知,乃至景区的整体承载力评估等,都仍需加强。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出游依然是中国人主流的旅游方式。面对人们持续高涨的出游需求和热情,景区等各环节都应当做好充足的应急预案,不断完善和细化保障措施。
总的来看,今年五一假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当然,这其中有春节就地过年之后的补偿式出游,和国外旅游被阻断等因素的加持。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当下,这份成绩单有提振各方信心的效果,也在很多方面指出了改进方向。接下来要总结经验,完善大规模出游的统筹机制,不断提升人们旅游体验,让文旅消费助推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强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