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看太极老师所录川剧高腔《数鱼》一剧,觉妙趣横生,细品之下,其味无穷。
该剧源于秦腔而被移植为川剧高腔《二度梅》上、下夲。八十年代成都市区演出过全夲,也见过张光茹、肖熙凤所演《数鱼》。
该折戏上朔可单演为《毋女欢》,下延可演为《打鱼收子》。
周鱼婆上场所念大段【干占子】朗朗上口的快板表现了普通渔家人对生话的乐观,今有农家乐,她有魚家乐。玉姐上场用了流畅的【梭梭岗】所描述的茅屋、小溪、芦苇`、小舟用帮腔一“飞句”好风光所概。
在“问婚”中虚拟了几个有钱、懒惰`丑陋、不端作对彖,玉妲均不喜,而将勤劳,读书,德行作为首选符合“农耕文化”传统,而反观当今“宁愿坐在宝马車里哭,而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的价值观,可见太需要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台教化!
母女俩在打鱼路上,以问答式对唱喜曲【要孩儿】将诃海生鲜的鱼名、形状、功能作了详细描述,其中不乏诙谮、风趣,基夲上对鱼类作了一个小百科知识讲,受益匪浅。尤其对提到一些典型的蟮鱼:“会打洞洞会钻泥”时的洞洞作为弹音和儿化音处理,很觉别致有趣。在唱到娃娃鱼上岸又学婴儿谛时,而是以仿真“嗯啊、嗯阿”谛声代唱很觉逼真,当唱到团鱼“大肚皮,脑壳一伸又能缩时”旦角运用肢体语表示:头颈来用了丑角的前后左、右移动颈功,腰部采用了“送胯,晃腰”表现出一个活脱脱的“活团鱼”既喜剧、也妙趣。
该剧没有交响乐的嚣,也无小胡琴的尖声,两个旦角嗓音清亮、字正腔园,实为一折正宗的传统高腔戏。
就周鱼婆就是一普通打鱼劳动者,其性格泼棘,诙谐、风趣,笔者认为应定位以花旦代摇(旦丿应功,似觉“摇”味少了点。其头铈采用的标准“正旦”妆,可否增点“摇”味,将耳片反贴采点“摇旦头铈”,动作可加入点摇旦身段。这样更添风趣、更接地气,更有观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