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433|评论: 1

[交流共享] 【梨园大家】大角儿——京剧红氍毹上的扬州名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角儿——京剧红氍毹上的扬州名伶




王资鑫提及国剧,当然京剧。京剧姓京,然而,她的胚胎却姓扬。中国京剧的凌烟阁中,头号功臣的大名,应当赫然书写的是:扬州!


https://pics4.baidu.com/feed/0df3d7ca7bcb0a466615e692041f1e206a60afe3.jpeg?token=50974a57f207113c09c5932814f7bb5f&s=6504FD1345124DEF01696DE30300F030

拉开京剧帷幕一巨擘京剧呱呱坠地,学术界共识是,当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迄今该180岁了。然而,其胚胎始育却应再往前上溯半个世纪,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因为,那年乾隆过八十大寿,而祝他生日快乐的压轴节目便是:他要看戏,而且点着名儿要看扬州徽班演戏。 为什么? 因为,乾隆就好看戏这一口,好到喜而至酷,痴而成迷。他一生六次南巡,视察河工后进扬城,官商投其所好,华祝迎銮,都自北门抵平山堂,搭建两岸戏台全依水,一路笙歌直到山,以供宸赏。那刻儿的天子,活脱脱一个戏曲粉丝。 又因为,扬州恰恰擅长演戏这一手。“扬州曲部魁江南”,曾于唐及清中叶两度雄踞中国南方戏曲中心。其由,一是有财力:盐漕中心,富甲天下的支撑,管弦十万户,夜夜闹暄腾。至明清,徽商来扬,财大气粗,养家庭徽班,蓄花雅两部,置服饰上百万,建看楼几十楹,开启了徽戏之盛。二是有市场:扬州多戏迷,既有盐政曹寅召演“玉茗堂四梦”风流全城:又有市民“等戏开台先坐凳,看汪班内老名优”,百伎杂呈,千声竞奏,一座城,成了一个大舞台。三是有班底:扬州戏剧名班峰拥,名曲丰蕴,名角荟萃,名剧纷呈。 由是,一道圣旨飞扬城:钦点扬州徽班进京献艺,祝贺万寿。就这般,三庆班一马当先出发了!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万马奔腾相继出发了。这个出发,不仅是向着京城,更是向着戏剧新纪元,可视为中国戏剧史的拐点。而出发地,正是扬州。 于是,举大清朝看到了一出大剧,剧名该叫“四大徽班爆京城”,“总指挥”是扬州府属宝应人高朗亭。高朗亭不仅是三庆班头牌,还是班主,他幼年便是里下河民歌小王子,后学艺徽班,工旦角,“善南北曲,兼工小调”,色艺双绝。据《日下看花记》,称其“宛然巾帼,无分毫娇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座,揣摩雌软神情,几乎化境”,如此热捧,红遍京华,足见功力纯精。 高朗亭不仅是徽班台柱子,还是伶界组织者。其时京城艺人行会叫精忠庙会,他凭威望及能力被清廷内务府委为会首,类似今日戏剧家协会主席,凡业内公益纷争,都由他主持公办。正是这位梨园奠基人抓住进京契机,带领以扬州人为班底的四大徽班,活跃于顶尖的四大艺术殿堂,即故宫畅音阁、圆明园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避暑山庄清音阁,演出了《昇平宝筏》等连台本戏,演出了《群英会》等单出戏,演出了《打面缸》等民间小戏。乾隆八十三岁寿诞,扬州徽班在清音阁从早八点开锣、午后三时谢幕,连演十天,直看得国内外王侯如痴如醉,过足瘾头,英国使节马加尔尼大呼丝毫不让莎士比亚。 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在北京历经乾嘉道三朝的高朗亭,以“二簧耆宿”的胆气,在昆腔流行、花雅争雄的的大背景下,大胆创新,兼收并蓄,以花部二簧为基调,融合传统与潮流,博采京秦之两腔,揉合梆子腔、皮黄腔、弋阳腔、昆腔、楚调、民歌,促使徽剧得到青春靓丽的滋养,表现更完整,演唱更细腻,以四功五法而成“京都第一”,打破了昆腔垄断剧坛的一统,为衍变京剧作了扎实铺垫。可以说,是高朗亭及四大徽班,将1790年后的半个世纪,带进了了京剧孕育期,敲响了开创新戏曲的开锣戏,中国又一个戏剧生命体随之问世。所以梅兰芳说,京剧发展到今天的地位,是由于四大徽班领导人不断努力与艰苦奋斗,其奠定百年基础的功绩不可磨灭——确实,我们不应当忘记这个起始与源头。由此结论:扬州,作为特殊贡献于催生京剧的城市,乃京剧摇篮,恐不为过。同光有二绝 雏鸡初唱,早期京剧舞台上的主力军,依然是扬州艺伶。据咸丰《昇平署日记》载,仅一个月在避暑山庄为清廷演出的扬州名伶就达214名之多。清末沈蓉圃曾绘制过一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十三位巨星的画作《同光十三绝》,扬州人便占有两席。 首位便是身着《雁门关》萧太后戏服的梅巧玲。据社会学家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梅巧玲的父亲叫梅鸿浩,曾任怀宁县知县,娶妻曹氏,官宦之女,正宗扬州人。这应当是梅巧玲与扬州有直接关系的书证。梅巧玲1842年生于扬州府属泰州,11岁从四喜班罗巧福习旦,台风雍容端丽,文雅脱俗,终成京昆第一代旦角大家,后为四喜班班主。她为人正直,慷慨好义,有“活萧后”之称,又有“天子亲呼胖巧玲”之誉。梅巧玲还是四代京剧世家创始人,其长子梅雨田为京胡演奏家,常傍伶界大王谭鑫培;次子梅竹芬承父衣钵,工青衣花旦,惜英年早逝,其子即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世界三大戏剧理论体系之一的代表人物:梅兰芳子女梅葆玖、梅葆玥尽皆为京剧艺术家。扬州孕育了梅兰芳的祖先,1956年3月,梅兰芳返乡,寻根祭祖,答谢演出,其时笔者虽不满十岁,但通宵排票,见识梅师《霸王别姬》中的剑姿,仍历历在目。 另一绝名丑杨鸣玉,也是扬州人。他因排行第三,人称杨三,自幼入科班,武功道地,把式干净,在《十五贯·测字访鼠》中,他演的娄阿鼠坐在凳上,手捧签筒与况中讲话,当他被点破案情时,他上抛签筒,后翻跟头,从凳下钻出,复将签筒接住,筒中之签,一根不失,令人叫绝。杨鸣玉成角儿后,经常提携同行,捧红后生,被誉为济厄扶危的好心人。光绪中叶,中国惨遭列强宰割,跌入民族危机深渊;而清王朝腐朽没落,丧权辱国。当数十国之觊觎,值五千年之变局,杨鸣玉深怀悲愤,演出《白蛇传》时,讽刺李鸿章卖国行径,呼喊出救国图存的强音。后来杨鸣玉被李鸿章迫害致死。人虽走了,但留下了一副名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红生鼻祖一苍松 因为关羽戏,京剧平添一行当:红生。若论红生鼻祖,《民国人物大词典》认定:清末民初王鸿寿。扬州民国大律师戴天球与王鸿寿素有交往,他的《李涵秋逸事补》道:王鸿寿,艺名三麻子,1850年出生于江都宜陵镇,自幼至徽班学戏,稍长登台,唱做俱佳;清末在上海演《向荣赴宴》,真刀真枪武打,火中跌扑滚翻,功力深湛。上海京剧院首任院长周信芳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曾撰文说:王师“与余同隶丹桂第一台,朝夕亲灸,赏其艺术实有过人之处”,“凡属生行之剧皆能演之,唐三千宋八百随意派演,京徽两下锅,文武不挡”。 吃开口饭,没有看家戏,想站稳脚跟、搏得彩头是不可能的,王鸿寿标志性的经典剧目就是老爷戏,即关公戏,多达40多出,他从扮相、服饰、功架、武打、唱念、表演对关羽做了系列精心设计,唱腔独有,盔甲独用、脸谱独绘、龙刀独制,演出前斋戒焚香沐浴,演出时庄严肃穆,沉稳凝重,令人敬畏。作为关公戏的创始人,王鸿寿自创流派,标志着他的成熟;名角效应使他卖座好票房高,因为戏迷追的不是戏,而是星。洪寿年逾花甲曾回乡演出,行走须人扶持,然一经登台,却依然刚劲雄武,具有咄咄逼人的神威,时人称之为“真老爷”。直至1925年过世,王鸿寿如苍松翠柏70年常青。 王鸿寿所传高足也是了得!首数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他“取法孙谭学鸿寿”,11岁拜在王师门下,得真传20年。大幕拉开,麒麟童所有红生戏全由王师亲授,后经潜行,麒麟童也终于争得“活老爷”美誉。麒麟童得王师润泽最多的是高拨子戏,尤其《徐策跑城》,师徒二人边演边改,丰富了身段、台步、水袖、髯口的表演程式,一个年迈激昂的人物“跑”出来了。当然,麒麟童的成就离不开王鸿寿的提携,《走麦城》中,王师演关羽,请麒麟童上吕蒙;麒麟童演《王莽篡位》,王鸿寿配合爱徒,同台托戏,实有伯乐宗范。王鸿寿对麒麟童的教诲,还在麒派风格的设计,麒麟童喉嗓倒仓后,王鸿寿点拨他声变腔变,腔变情变,情变韵变,韵变味变,终于变出麒腔麒音“麒老牌” 成就了“南麒北马关外唐”的崇高座次。一切都在王鸿寿培养计划之内,只有一点出乎他的预料,即他培养的不只是一个角儿,而是一个麒派,一个南方京剧的集中象征,一个海派京剧的独立呈现。辛亥梨园一杆旗 首在梨园史上竖起的一面战斗旗帜,也是扬州人。他叫潘月樵。 1869年生于扬州西湖乡胡场村的潘月樵,木匠出身,7岁丧父,14岁丧母,家境异常贫寒,8岁携兄弟流落天津,初学梆子,后改学京剧老生,12岁登台,艺名小连生,唱腔宽亮带沙,念白清晰有劲,尤重做工,运用甩发、髯口、帽翅堪称一绝,名躁京华。而他一生修为似乎不在脍灸梨园,而是热血报国。走南闯北的职业,让他目睹二十世纪之交的中国,朝廷腐败,列强蹂躏,其商凄凉,其农憔悴!舞台生涯的同时,他一直在寻求图存之路。 清朝末年,潘月樵南下上海,结识了革命党人陈英士,他认清了:亡国祸根在清朝,救国之先在倒清,于是他毅然以梨园公所理事长身份投身辛亥风云,1908年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新舞台,提出了“以改良戏剧为开通社会之先声”的主张,针砭时弊,教化人性,编演了大批闪烁民主光辉的《秋瑾》《徐锡麟》《皇帝梦》《张汶祥刺马》《黑奴吁天录》等京剧,这些新戏,对于蒙昧是启迪,对于沉默是召唤,对于逃避是鼓动,对于犹豫是激励。潘氏新舞台成了反对帝制、鼓吹共和的大本营,用梅兰芳的话说,起到辛亥“宣传队”和“武装别动队”的作用。潘月樵像一道闪电,一支号角,警民族,醒国人,被时人誉为“中国的哥伦布”。 武昌起义爆发,潘月樵又在上海组织了“梨园敢死队”,于11月3日参与强攻江南制造局。孰料守军顽抗,屡攻不下,陈英士谈判又被扣押,情势危急之时,潘月樵用火油点燃刨花发起火攻,守军阵脚大乱之后,又身先士卒,率先纵身翻墙占领了制造局!正是有了他“其臂臀受伤不自觉,其衣褥血染皆赤”, 有了伶界敢死队的决定性作用,上海起义才能成功。所以上海竹枝词赞他:“汗马功劳戏里看,有谁真个跨征鞍;裹创力战夸雄武,潘月樵真敢死队。” 上海光复后,潘月樵又变卖家产、义演筹饷,慷慨捐款,支持革命。孙中山书写“急公好义”的匾额褒奖这位梨园领袖,并授予少将职衔,在上海等地任军长巡防统领。从戏伶而将军者,史载唯月樵一人耳。后潘月樵因反对袁氏称帝,挂印辞职,改和尚装束逃脱,返回上海重组“天仙科班”宣传革命,直至1928年谢世。 在两种社会形态变革的交叉口,潘月樵站在历史浪尖上,用京剧作武器,以舞台作战场,追求正义,反对封建。在潘月樵导师式的影响下,许多艺伶走上了戏剧与民族民主革命结合的人生道路。比如对他执弟子礼的麒麟童,再如抗战中的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归耕南园,一脉相承的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坚守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内核。所以,潘月樵是梨园大角儿,但首先是革命先驱者。 看了演绎徽班进京的电影《进京城》,我又踏回了永宁宫古戏台。台下沉寂,台面芜旧,但镶石依然苍劲,翘角依旧飞扬。这是一个回味国粹的地方,我清楚它作为历史原件,见证着扬州千年戏曲兴盛史的份量。忆昔抚今,毋庸讳言,在信息时代高科技文艺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戏曲,包括扬州戏曲正处在徘徊、奋进、变化、嫁接、消逝、新生之中,然而,只要文脉在,复兴就在,辉煌就在。想到此处,我似乎听到锣鼓又闹台了,那锣,敲得地动天惊;那鼓,打得山呼海啸……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6-4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