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52|评论: 1

[散文随笔]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作者一家 禺草号汉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时候,堂屋(二楼)里的那部老台式留声机,常给我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只要父母在家休息,就会拿出所钟爱的唱片,一一播放些好听的乐曲。除肖邦、巴赫、李斯特、贝多芬等世界名曲外,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在其中。每当掀开留声机那厚厚的木质大盖顶,放上黑胶唱片(或塑料唱片)优美的旋律就会绵绵不断地从中流出,在整栋楼房或里弄间流荡,舒适惬意!随着“破四旧”运动的深入,那台留声机和家中唱片书籍文物一起“飞了”,留下沙漏般的回忆伴随一生。
陈刚手摇留声机.png

我印象较深的还是那部《梁祝》(曲),因下农村前跟黄阿姨(黄奉节)学过一段时间的小提琴,为醒悟和启发,不时拿电唱盘躲进被子中偷偷地听,被余丽拿精湛的演艺和技巧所折服。但对曲作者一直没太在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乐谱的作者处看见“陈钢”二字,通过书本和网络,这才“结识”了,陈钢和其父陈歌辛及他们一家人,对他们家的悲惨遭遇也略知一二。
陈钢在《忆当年梁祝的偶然与必然》中写道:“当年,我一个20岁出头的学生写爱、写人情,似乎有其所难。谁都没见过‘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是,我写的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梁祝的爱情传说,更是在书写心中的那份爱……”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陈钢是在,极其恐怖环境,万分悲愤心情下创作“梁祝”这部优秀的作品的。当时陈家正在惨遭常人难以想象的摧残和磨难,他是在顶着政治、经济双重压力的高压下,以非凡的毅力使作品,顽强倔犟而生,并达一鸣惊人震撼神州之目的。思念、分离、悲愤、惆怅,居然也是种不可磨灭的创作源泉和动力。作者是用心中的那份爱,是心灵深处的颤抖,是呼唤,是发出来自肺腑的呐喊、是控诉……他将那分情感融入到每个音符、每个音节,汇集成涓涓细流,浩瀚的大海……优美而动情的乐章,激励着每一位欣赏过此曲的人。这是陈钢青春活力的倾注,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力的再现,其魅力能与日月同辉,让《梁祝》这优美动人的旋律(故事)地久天长。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影响力不容置疑,被誉为中国民族交响乐之魂。“梁祝”于1959年首演,作为主要创作人陈钢,此时他亲爱的父亲陈歌辛,正在安徽白茅岭接受劳动改造。陈钢是家中的长子,从精神到生活上,均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和痛苦。

陈刚与梁祝.png
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那里生活条件极差气候恶劣,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其瘦得皮包骨头,从肉体到精神饱受折磨,超出人们的想象。作为家属的陈钢也未能幸免,大儿子陈钢被冠以“右派孝子贤孙”的骂名;二儿子陈铿原是数学奇才,在复旦大学相当不错,因受父亲牵连,竟被送到江西喂猪。幼子陈东当年尚小,却没一个完整家庭和父亲的关爱;女儿陈小丽受惊吓则终日一语不发,陈歌辛的夫人金娇丽,是位倔犟刚毅的女子,独自一人扛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担,过著艰辛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就是在这种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当时在“上海音乐学院”的陈钢,却被院党委责令(安排)创作其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难以想像,他是以怎样的一个心情写下了这部不朽的《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或许,正因为遭受了如此的彻肤之痛,才得以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乐章。这如泣如诉的旋律中,揉进了陈钢多少眼泪和难言之隐,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和抗争。

余丽拿.jpg
提琴演奏家余丽拿演出前的照片。
远在安徽农场的陈歌辛从广播里听到了“梁祝”,激动万分,他叫爱人金矫丽带信,让陈钢尽快将签上名的总谱寄给他。陈钢多么想将作品送到自己的启蒙老师——父亲的手里,可是,在那个是非颠倒,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里,这种人之常情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说大义灭亲,最起码得要划清界限,永不与来往。那年,陈钢的爱情也在风雨中飘摇,陈钢与心上人纯真的爱情,无法冲破世俗的屏障,姑娘的家人一致反对和一个右派的儿子交往,尽管与姑娘情深似水,她的家人却始终不同意,在那非白及黑的年代里,政治前途生命非同儿戏,不可引火烧身,更不能殃及鱼池。
陈钢忘不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北海公园里一片寂静,心碎的陈钢不得不与他心爱的姑娘诀别,就在这时,公园的广播喇叭里竟然飘出了“梁祝”的旋律,此情此景,竟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诀别,“梁祝”竟成了他初恋情感的绝唱。
陈钢的举世才华与他的父亲陈歌辛密不可分,陈歌辛的名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及港澳新地区那是人人皆知。他作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其名和作品一样,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所创作的歌曲已风靡全国乃至世界,如:《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永远的微笑》、《恭喜恭喜》、《梦中人》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优美的歌曲均出自于陈歌辛之手。被誉为“歌仙”的他,在老上海时期,影视界声名显赫,红歌星周璇所演唱的电影插曲,至少有三分之一由陈歌辛谱曲,姚莉、龚秋霞、李丽华、李香兰、陈娟娟、白光等著名影视歌星,也都演唱过陈歌辛的许多作品。而且他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邓丽君、蔡琴、梅艳芳、张惠妹、罗大佑等人,也都在演唱会上唱过陈歌辛的作品,每每唱起都深情款款。陈歌辛一生共写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还被翻唱成英文歌曲“Rose,Rose,I love you”,流行于世界各地。

陈歌辛.png
陈歌辛与夫人金娇丽
人称“歌仙”的陈歌辛,其祖父为印度人,祖母是杭州人,祖父婚后便定居上海。本姓吴,后被其母过继给一户陈姓人家。陈歌辛毕业于格致中学,曾短暂跟随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声乐、钢琴、作曲、指挥。其后在上海一些中学教授音乐,并创作歌曲。
年轻的陈歌辛温文尔雅,英俊潇洒,尽管生活非常节俭,没有光鲜亮丽的衣着,但浑身仍然散发着书卷气质和非凡的才华。在上海任教期间,赢得了一位女学生的爱慕,她叫金娇丽,是个富家千金,又是学校的校花,然而才子佳人的相互爱慕却遭来了金娇丽家人的反对,但金娇丽不顾父母的阻拦,勇敢的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在1934年与才子老师喜结良缘,开始了共同相伴的音乐人生。
此时的陈歌辛不仅对音乐热衷,而且也是个热血青年,心系祖国安危。1941年曾被日本人关押,受尽各种酷刑仍不屈服终被释放。这段特殊的经历却并未使他消沉,而是更丰富了他的内心,激发出更多的灵感用以创作。1942年的《蔷薇处处开》,1943年的《玫瑰玫瑰我爱你》,1944年的《凤凰于飞》和《不变的心》,1945的《夜上海》都堪称经典之作。这些看似风花雪月的背后却暗含隐喻,表达了陈歌辛希望抗日胜利,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微信图片_20210602135645.png
《梁祝》1959年首演于兰心大戏院和当年创作时的陈钢。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歌辛一家来到香港,继续着他的创作,这段时间他们一家人生活的非常安逸,其乐融融。可是,之后的一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1950年他应夏衍之邀,放弃了香港较优越的生活,满怀憧憬和希望重回已是“新中国”的上海,那时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注定了他日后悲惨的命运。1957年,陈歌辛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劳改农场,1961年,陈歌辛连饿带病死在了劳改农场。可怜的他,仅仅回国十馀年的时间,一位老上海的“歌仙”就这样悲惨的长逝于他曾向往的“新中国”的土地上。1962年,金娇丽来到白茅岭,她带去了一只小小的木箱,捡回了陈歌辛206根遗骨。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伴随她的只有丈夫留给她的那些歌曲以及儿子陈钢的“梁祝”,凝聚着陈氏父子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寻,终化为美丽的蝴蝶翩翩飞去......
文学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诠释,往往离不开它的创作背景。有些人,总想以“正面为主”其理由不让别人说出真相,隐藏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然而历史本质,就是用文字记述已发生的一切,含背景。我说历史它就是一枚硬币,它天然是由两面组成的。只说一面,那不叫历史,是不真实的。
大音乐家陈歌辛,用他的生命和全家所遭受的苦难,铸造出儿子陈钢的特殊品质及刚毅性格,使他在极度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这部伟大不朽的撼世之作——《梁祝》”。
《瞭望》新闻周刊2012年6月25日 这样记载道:“本世纪初陈钢携小提琴家黄蒙拉、女中音歌唱家王维倩、女高音歌唱家王作欣和青年钢琴家薛颖佳,以《 “玫瑰与蝴蝶”——陈钢和他的父亲陈歌辛的音乐奇缘》为题举办的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重新转动出了老唱片中的上海味道。为了这台音乐会,陈钢悉心准备良久。那天,陈钢看了看本刊记者,笑言,对于你们年轻人来说,说起陈歌辛,或许不一定知道。但给你听几首歌曲,可能就唤醒你的记忆神经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6-4 07:0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