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780|评论: 10

[交流共享] 【梨园知识】梨园的由来 (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梨 园 的 由 来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史载,唐明皇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 “梨园”的来历,在清乾隆时的进士孙星衍与嘉庆九年(1804年)所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载;“……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指玄宗)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现代人李尤白撰写的《梨园考论》中,考证了梨园的来历。唐中宗(705-710年)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有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或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诗人杜甫在他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咏叹公孙大娘的舞姿豪迈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并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过,有一位书法家名张旭,自从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他的草书有了很大的长进。唐玄宗李隆基依靠这些杰出的创作人员和导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 唐玄宗时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造就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明皇李隆基:為什麼稱為梨園祖師?


國劇界認唐玄宗為祖師爺。祖師爺的「神龕」,過去一般供奉在後台的桌子上神像的面孔以紅綢遮掩不讓人見,因此產生了不少神話,對於國劇祖師,究竟為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第一種說法認為是秦二世胡亥,認為他嗜好戲曲,不遺餘力。第二種說為唐玄宗,他設教坊,開闢梨園,廣延博士樂工,教授梨園子弟,功在後世,因奉為祖師。第三種說法為後唐莊宗,因他精通音律,愛好戲曲,不時與俳優聯袂歌舞,第四種說法為優孟,因其為最早之俳優。第五種說法,稱老郎神而不名。蓋有二說:

「一說當年唐玄宗創辦『梨園』,募請天下音律之士,到宮中教授音樂,又自民間挑選五百名童男童女,在雪海似的梨花園中,學習彈唱歌舞,教練三年,可惜唱做都不能節奏合拍,教授李龜年等,都束手無策。正當為難之際,忽有一仙風鶴骨老者,手挽一黃髮小童,站在一旁笑吟,且說出一番教授原理。眾人一聽,恍然大悟,及試方法,果然靈驗。不禁喜出望外,正待回身致謝,童叟已不知去向。後世戲班,為感戴這一老仙翁之指點,相率供他為祖師,但不知姓名,遂稱之為『老郎神』」。

「另一說法是這小郎即老郎神,原來當年唐玄宗,有一天與楊貴妃駕車興慶宮沉香亭,會當芍藥初開,梨園子弟奏樂,玄宗以為『賞名花 對妃子,焉用舊曲』。另宣李青蓮進『清平調』三章〈即雲想衣裳花想容〉詞,及命諸樂工譜曲,久不成佳調,玄宗不樂。第二天再去梨園,忽聽清歌婉轉,驚為仙樂,走近一看,忽見一赤衣小童,頭挽髮髻,正坐在桌上指揮諸子弟樂之,按譜度曲。玄宗剛要開口問這一童子是誰,童子忽然一躍奔去。及面樂工,亦不知童子何來。遂命人追趕,追到一座假山前,童子鑽入洞中,呼之不出,因傳諭堆柴在洞口,外加火焚燒。

此亂間忽見一身灰白之老狼,跪於洞口,眼中流淚,對玄宗點頭乞憐,大家始恍然大悟,知道赤衣童子便是老狼。乃再命諸子弟度曲,而使樂工隨和,竟與適聞聽到的仙樂一般無二,玄宗大喜,厚賜眾人,眾人因感老狼指點之恩,遂奉他為梨園祖師。」

綜上諸說,各具一理,惟唐玄宗與唐莊宗似乎原有所本。尤以唐玄宗,乃首創梨園的第一人,我國之有戲劇學校,歷史上有文字紀錄可考的,實自他始。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的起源及由来


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梨园”的来历在清乾隆时的进士孙星衍与嘉庆九年(1804年)所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载;“……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指玄宗)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现代人李尤白撰写的《梨园考论》中,考证了梨园的来历。唐中宗(705-710年)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有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或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诗人杜甫在他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咏叹公孙大娘的舞姿豪迈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并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过,有一位书法家名张旭,自从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他的草书有了很大的长进。唐玄宗李隆基依靠这些杰出的创作人员和导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 唐玄宗时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造就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

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即金钲)等,音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此外,还设有舞部,他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编剧,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

梨园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时间久远,现已找不出一确切的地址。有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市东的临潼县骊山秀岭峡;有的人认为,在今西安市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所造的宜苑地址近旁的春临村一带,,这里植梨树百株;有的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城东北,唐大明宫东侧附近,三华里的午门村;有的人认为在“禁苑”之中或近旁,今(西安迤逦之北,渭河以南一带);还有人为在今西安城北5华里许的未央区、大白羊村村西等等说法,但不管梨园在什么地方,他确实是培养和训练艺人的场所。 教坊是与梨园相近似的组织,以排演歌舞、百戏为主。唐高祖李渊时设教坊于禁内。由于唐代的经济繁荣,加上唐玄宗对音乐、舞蹈的喜好,豢养了乐工数万人,其规模就现在来看,也是相当庞大的,开元二年(714年)玄宗将原来隶属于太常寺的倡优中的音乐人才划出来,专门设立了“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左右教坊的责任不同,大致右多善舞者,左多善歌者。

教坊的演员有男有女,女演员居多,像其中的宜春院,就都是女歌舞演员。宜春院中有不少演员是妓女,从《教坊记》中就可了解妓女们的一些生活情况。

“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常在上(按;唐玄宗)前头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无异等。出,特承恩宠者有十家,后继进者敕有司,给赐痛十家。随数十家,犹故以十家称之。每月26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者则姐姑一人对。十家就本落,余内人并坐内教坊对。内人生日,则许其母、姑、姐、妹皆来对,其对所入是式。”

妓女入了宜春院,衣食有一定保障,有的还有宅地,但生活不那么自由,只是每月的26日和自己生日那天,才能见到母亲、姑姑、姐姐等亲人。

女优,初唐也叫“散妓”。唐玄宗李隆基贞顺皇后传曰:“初,帝在潞,赵丽妃以倡幸,有容止,善歌舞。”在《新唐书》王琚传中双记载:“山东倡人赵元礼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指玄宗)。

教坊中最有名的男演员黄幡绰,才艺品德在盛唐时首屈一指。开元年间,善于表演参军戏,每寓匡谏,有人说:“黄幡绰,玄宗一日不见,龙颜为这不舒。”平日待从皇帝,亦常假戏谑,警惕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张野狐与黄幡绰是同时代的人,善弄参军戏,又擅长觱篥(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和箜篌(古代弦乐器),安禄山作乱,玄宗入蜀,曾与玄宗一起去四川,并一同返回京城,途中为玄宗制《雨霖铃》和《还京乐》二曲。李可及为咸通年间(860-874年)伶官,擅演参军戏,精通音律,善歌唱,腔调凄婉曲折,京城中的少年,争相模仿,称之为“拍弹”,并编《叹百年》等歌舞,觉得唐懿宗的欢心,曾授予以都知、都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李龟年、李谟、马仙期、贺怀智等著名乐师。

宋、元、明等朝代都设有教坊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废止,改为“和声署”,其任务与教坊司是相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曲为什么叫梨园戏?


  梨园戏是非常古老的一个剧种,它孕育于福建泉州,流布于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带,并远至台湾省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裔居住的闽南方言地域,被誉为“古南戏遗响”。

  梨园戏是南戏传入闽南泉州、晋江一带后,与当地的百戏、歌舞、杂剧、傀儡戏结合,并吸收本地声腔“泉音”而形成的,它至迟在明代已经产生,当时称为“泉腔”。

  梨园戏是一个拥有丰富剧目和舞台表演艺术传统的戏曲剧种,但在近代历史条件下,当高甲戏、歌子戏(芗剧)兴盛起来之后,在竞争演出中衰落下来,濒临消亡。

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梨园本地人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元代各省设“路”, 泉州人把福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戏就是指来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剧种,而下南老戏就是本地戏。小梨园,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

早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闽南泉州、漳州一带的民间,就盛行一种“优戏”。这种土生土长的剧种,唱的是闽南土腔土调,后人称之为“下南腔”。演唱内容多是南曲曲牌体的戏文。


南宋时期,由于泉州海上交通发达,与渐江温州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温州的杂剧也流传到了泉州, 因戏班来自福建的北部,所以俗称之为“上路戏”。(当时各省设“路”,泉州人习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为“上路”,对自己则自称“下南人”)。它们带来了一批大型的南戏剧目,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与当地的“下南戏”同时存在。不久,元兵南下,杭州陷落,宋氏宗室纷纷入闽。由于他们在杭州时过着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所以入闽时往往都随带戏子家班,以供娱乐。这种家班多由童龄男女组成,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被后人称之为“小梨园”。这样,在南宋末年的泉州,便出现了上路戏、下南戏和小梨园的三种戏剧艺术形态。

南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入闽,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降元,大杀宋室官员,于是作为官宦人家蓄养的“小梨园”家班便流散民间,开始与下南戏、上路戏既同时存在,又互相影响。由于三者来路不同,所以各自都有自己的传统剧目。

下南戏包含有13个剧目:《苏秦》、《梁灏》、《吕蒙正》、《范雎》、《文武生》、《岳霖》、《刘秀》、《刘永》、《刘大本》、《周德武》、《周怀鲁》、《百里奚》与《郑元和》。

上路戏包含有18个剧目:《苏秦》、《苏英》、《程鹏举》、《朱文》、《朱寿昌》、《朱买臣》、《尹弘义》、《刘文龙》、《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杨六使》、《王魁》、《王祥》、《王十朋》、《赵盾》、《孙荣》与《蔡伯喈》。

小梨园有16个剧目:《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朱弁》、《韩国华》、《刘知远》、《蒋世隆》、《郭华》、《葛希亮》、《杨文广》、《西祁山》、《宋祁》、《江中立》、《王昭君》、《田淑培》和《崔抒》。

以上三家剧目,上路老戏的剧目比较古老,保留了部分当年传自浙江的南戏剧目;下南老戏的剧目生活气息较浓,插科打诨较多。小梨园剧目则以生、旦戏见长,往往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古代爱情故事。三派在剧目上各自有其看家戏,称“棚头”,彼此不能互演,就是同一故事题材的剧目,在情节、戏路等方面也不一样;在表演上,有统一的程式,音乐上都唱南曲,与曲艺南音彼此有着密切的渊源与交流关系。三派各有其专用曲牌,风格各有不同,伴奏均以琵琶、洞箫为主,用南鼓指挥。

以后,下南戏,上路戏、小梨园逐渐合流,形成了以“下南腔”(又称“泉腔”)为主体,以泉州音为正宗的梨园戏。

梨园戏不但以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更以保存着大量的南戏剧目而赢得“活化石”之美誉。据统计,仅以上47个剧目中,属于宋元南戏的就有26种。其中除了被古人称之为“戏文之首”的《王魁》、《赵贞女》、(即《蔡伯嘴》)以及《朱文》、《刘文龙》、《郭华》、《刘知远》等外,另有《韩国华》、《朱寿昌》、《江中立》、《田淑培》、《宋祁》、《姜明道》、《刘永》、《尹弘义》、《刘阮》、《杜牧》、《梁意娘》、《苏盼奴》、《颜臣富》等二十多个为梨园戏所独有的传本或存目。

明代时,梨园戏得到了迅速发展,《荔枝记》的诞生,标志着梨园戏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荔枝记》创作于明代嘉靖之前,由于辗转演出,互相传抄,结果造成“字多差讹,曲文减少”。于是到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便把当时“潮泉二部”的《荔枝记》增加“颜臣勾栏诗词北曲”,并改名为《荔镜记》。

《荔镜记》以轻喜剧的手法,描写抒情的爱情故事,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而数百年来盛演不衰,传唱不绝。由于故事出自闽粤两地,所以《荔镜记》分别以泉、潮方言、声腔演出。《荔镜记》还被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其它剧种所移植。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1949年后,梨园戏获得了新生。1952年,流散于民间的艺人在政府组织下成立了晋江县大梨园实验剧团。翌年,**化部批准,该团与原晋江专区文工队合并,建立起省级直属剧团“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1957年改名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成为全国古稀剧中的唯一剧团,被誉为“天下第一团”。从此,梨园戏以它的古雅面貌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风采。经过老艺人蔡尤本口述整理的传统名剧《荔镜记》,改名为《陈三五娘》。随后,将《郭华》整理成《胭脂记》。另有《苏秦》、《朱文太平线》、《李亚仙》、《刘文龙》、《玉真行》、《冷温亭》、《王魁》、《董永》、《十朋猜》、《士久弄》、《公主别》等本戏、折子戏相继被整理上演,使失传已久的宋元南戏剧目重新与广大观众见面。

由于泉州海外交通发达,以及大量闽南籍侨民散居在东南亚各国,梨园戏很早就流传到了海外以及台湾省等地。

明万历年间,梨园戏班曾东渡到琉球演出。这次演出是目前已知的福建戏剧团体最早的一次出国演出。

二十世纪20年代是福建地方戏剧出国演出的第一个高峰期。1925年“双凤珠班”赴印度尼西亚的泗水演出《陈三五娘》和《雪梅教子》。同年,“新女班”又赴新加坡演出《陈三五娘》、《雪梅教子》、《昭君和番》等,在海外扩大了影响。

80年代,梨园戏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出国演出的高峰期。1986年,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应菲律宾皇都影剧中心邀请,首次赴菲演出《李亚仙》、《朱文太平钱》、《高文举》、《苏秦》、《陈三五娘》等传统看家戏。1990年9月,应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基金会”主席任蒂尼先生的邀请,由福建省梨园戏剧团与中央歌剧院共同组成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飞往地中海参加这次国际性的艺术活动。1991年10月,福建梨园戏剧团应新加坡邀请,在新加坡国家剧场演出《陈三五娘》、《吕蒙正》、《苏秦》、《李亚仙》、《郭华买胭脂》、《高文举》、《节妇吟》等剧目。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把戏曲演员叫做"梨园弟子"?


旧社会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

戏剧界雅称梨园,演员称梨园子弟,这是来自唐代的典故。说起缘由,得从教坊和唐玄宗说起。唐代设教坊,为全国最高的培养宫庭音乐人才的机构,全国各地都有,在这里集中了全国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唐代流行法曲,所谓法曲,实际上就是今天大型歌舞的雏型。唐代法曲不管有歌唱,还有舞蹈,全是用器乐现场伴奏,且阵容庞大,有几百人之众。这样高难度的音乐表演不是一般艺术团体就能胜任的。唐玄宗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不满足当时的乐工,于是自己亲自培养乐工。梨园便是唐玄宗培养乐工的地方。

梨园因设在当时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的,有几百人之众,可谓阵容庞大,由唐玄宗亲自组织排练。公元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唐玄宗亲自教习之所。梨园包括男艺人三百人,女艺人几百人。男艺人是从坐部伎子弟中选出来,其教练地点是在长安西北禁苑里面的的梨园;女艺人是从宫女中挑选出来的,其教练地点是在宜春北院。可见唐玄宗教习的其实全是男弟子,又以器乐人才居多。唐玄宗的音乐才能是相当高的,他从小就跟宫庭乐师学艺,能演唱、演奏、作曲,他创作的法曲《霓裳羽衣舞》流传至今。男女艺人分头练好之后就要合演,“这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帝必觉而正之”,几百人的表演里,唐玄宗能辨出谁对谁错,可见其音乐造诣之深。梨园子弟实际上全是皇帝的音乐学生,全是技艺超群的音乐人。

唐玄宗的梨园弟子每年一考核,不合格的弟子就会被辞退,也有因为年龄大而辞退的,梨园绝没有滥竽充数之人在里面,这大大地保证了梨园子弟技艺超群的权威。这些职业乐工后来有的流落民间,又极大地带动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唐代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皇朝的最高峰,就连后世的宋元明清都自叹不如,领先于世界。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教于梨园。”法曲发展为歌舞,歌舞又发展为戏剧。戏剧常托古喻今,也是因为本来是做给皇帝看的。梨园,实际上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梨园,也就成了后世演艺界的代称。

因唐玄宗善用羯鼓指挥乐队,后戏曲仍以司鼓板为乐队指挥,尊称打鼓佬,为戏曲伴奏乐队的主心骨,其它人都要以他的节奏为准,沿用至今。现在位于舞台九龙口,常供奉戏曲之神,祈求保佑戏班平安,实际上戏曲之神就是唐玄宗。唐玄宗时代乃是戏曲人才的黄金时代,为了得到庇护,戏剧人甚至自称梨园子弟,意思是“皇帝的人”;还有另一意思,那就是技艺超群!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戏曲审美精神 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样式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宫廷到文苑到市井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

在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中,戏曲一直在孕育、变化和茁长。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后期,戏曲活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方式,戏曲成为当时极其繁盛的士大夫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它因此也成为社会民众最为倾心与瞩目的艺术样式。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一种艺术样式是全民的,体现了最为广泛的审美趣味和欣赏口味,成为从宫廷到文苑到市井到乡村一致爱好的对象,那就是戏曲。戏曲因此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众量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

广袤的覆盖率 戏曲对于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从空间意义上说,经过繁衍生息而形成的众多地方剧种,对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形成了靡有孓遗的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越剧、黄梅戏,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中华大地上可说凡有人居处皆有戏曲,这在世界文化中是一大奇迹。从时间意义上说,遍布城乡的勾栏戏馆、街台庙台上丝弦锣鼓终日不绝的演出,成为民俗文化生活的主要景观。从介入深度上说,戏曲文化几乎是地覆海涵、包罗万象,民间年节庆典酬神许愿、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被戏曲垄断,几乎一切生活工艺都围绕戏曲内容制作———建筑雕塑、居室装饰、器物装饰、绘画、年画、泥塑、剪纸、刺绣、瓷器、漆器、金银玉器皆如此。戏曲占满了人们的文化空间,成为一切民俗艺术的载体,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覆盖率还可以作另外一种层面的理解。例如戏曲创作对于中国传统题材的全面覆盖:积累起来的数万个剧目,其内容从上古开辟神话到全部24史几乎敷衍净尽,一直延伸到现当代生活。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也形成对不同流行地域的覆盖。


深入的影响力 宋代以后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民俗阶段,由几千年礼乐文化培养出的正统意识日渐化生为民俗,形成文化生活传统。其中戏曲作为沟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最重要桥梁,影响日益深入民间,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集中载体。而它礼乐合一的表达形式,进入并牢牢占据着村落社区的精神空间,孩子从小就在其中濡染中国文化的传统墨色,如鲁迅小说《社戏》里所描写的生动情形那样。古代小民特别是妇女没有条件念书,他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观念多从看戏中来,他们同时也从戏曲演出中得到娱乐,清代李绿园小说《歧路灯》在这方面有着十分详尽的描写。没有读过书的小民许多从看戏中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学问,明代文人凌濛初曾感叹他的丫环家奴们看多了戏以后,一个个“命词博奥,子史淹通”。清代诗人赵翼写有绝句一首,感叹经常看戏的家仆说起历史掌故来竟然比自己知道的还多,说是“老夫胸有书千卷,翻让童奴博古今”。甚至有些士大夫还把看戏和读书的功用相加,认为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清人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六“看戏”条说,乾隆年间甘肃平凉知府龚海峰曾问他四个儿子读书好还是看戏好,少子说看戏好,被骂了一顿;长子说读书好,龚说是老生常谈;次子说书也要读戏也要看,龚说他圆滑两可;最后第三个儿子说“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龚大笑,说“得之矣”。当然,戏曲对历史的扮演是主观性和艺术描写性的,并不能当做信史来看,它有时也造成了对普通民众历史知识的歪曲传授。

传统文化性格的体现 由于戏曲无所不在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审美趣味乃至文化性格,都受到戏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歧路灯》里多处描写了巫翠姐从戏中引申出做人道理,和丈夫谭绍闻反复争辩的场景,十分生动。例如说妇人要贤惠:巫氏自称看《芦花记·安安送米》,唱“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唱到痛处,满戏台下都是哭的”,她因而知道要善待前妻所生子:“我不看《芦花记》,这兴相公(谭前妻子)就是不能活的。”巫翠姐还曾引用戏文来指责谭绍闻不好好读书,说是“若晓得《断机教子》,你也到不了这个地位”。普通小民尤其妇女就是这样从戏曲里汲取伦理观念的,清人焦循《花部农谭》自序因而说地方剧种演戏,“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戏曲浓缩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史和精神史,提供了前人经验和教训,表现了人世苦难与温馨,它善恶分明、惩恶扬善、褒忠贬奸,传达了广大民众的理想和愿望,它因而成为传统道德与价值观的承载物———中国人的善恶观念从中而来,忠孝节义观从中而来,审美能力和情趣从中而来。戏曲体现的是正向的道德导向,它把历代淘洗积淀而成的传统道德意识作为创作出发点,以之为准选择题材和确定价值评判标准,将其转化为舞台形象,从而进行传统伦理的宣示与传播。传统伦理道德中有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崇高精神、爱国情怀、善良人性、优良品格、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如果说老庄、孔孟、李杜表达的是知识人格,儒释道折射的是精神之光,戏曲呈现的就是世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戏曲承载的众多文化负载,因而成为中国人性格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文化性格的核心,成为我们今天的生命基因。当然,戏曲也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糟粕,例如传统戏里不乏愚忠奴性、姻缘果报、凶杀色情内容,但这些也长期受到社会清议的自然调节和抵制。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戏曲的精神辐射力,更深刻地体现在它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上。戏曲不同的声腔剧种,是戏曲与各地不同方言、曲调和生活习俗结合的结果。各地曲调由于不同方言的作用形成不同的地方风味,比如山西人唱《兰花花》,苏州人唱《好一朵茉莉花》,两者一粗犷率真一缠绵细腻风味大不相同。腔调区分自古以来即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民歌不同于中原,越歌又不同于楚歌,六朝时的吴歌、西曲构成与北方民歌完全不同的乐歌体系,元代的戏曲腔调分为南曲和北曲,明代南曲在江浙赣闽粤流传,产生出十几种变体如昆山腔等,昆山腔发展为今天的昆曲,此外各地仍有大量的民间歌调流行,又形成后来的各路声腔剧种。我们知道,肤色、种族、语言、习俗是一个文化共同的基因,乡音则是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古代出行条件不便,外出一去经年,往往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甚至一去不返,那就是生离死别,因而文艺作品里大量描写离情别绪。离家在外,乡音乡曲乡俗就成为乡情的寄托物,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乡音曲调有着浓重的移情作用:“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项羽的陔下之败就败在了“遍地楚歌”。地方剧种兴起后,不同地域观众都培养起了对家乡剧种曲调的熟悉感、亲切感和牵情感,走遍天涯海角,只要听到家乡曲调,心底就会涌起五味俱全的复杂情感。在外地看家乡戏的活动,常常会演变为民俗狂欢的盛会。今天华人的足迹遍及全球,我们也到处听得到地方戏曲唱腔在世界各地的回响。眼下我们面临全球化背景中保护本土文化资源、守望精神家园的重任。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乡音乡曲乡俗是中国人寻找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对象,传达乡音乡情的家乡戏就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家园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小知识--包公


包拯,人们俗称包公或包青天,这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包公又叫“包龙图”,一般只有在小说和戏剧中可以见到。如明代小说《警世通言》,有“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一章,《铡美案》剧中,有“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唱词。包公为什么又叫包龙图?说来有个故事。这故事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关,说的是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的妃子李宸,产下第六皇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皇帝。然刘妃心生妒忌,与太监郭槐合谋定计,用死狸猫换出皇子并向真宗报喜,说是刘妃所生,接着诬陷说李妃生了个妖怪。

妃遂被扶为正宫,李妃则被打入冷宫。 后来李妃逃到陈州。真宗死后,仁宗@赵祯继位。李妃被贬十八年后,有回包拯到陈州放粮,李妃闻知,向他伸冤。包拯问明原委,回朝密审了郭槐,取得了确凿证据,乃将实情禀告仁宗,赵祯很快就把母亲李妃接回皇宫。 对此,仁宗非常感激包拯,亲自绘画了一幅包拯的s LA半身像赐予包拯,以示褒奖。因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故而仁宗皇帝绘的图画便称为“龙图”。 “龙图”不是可以随便乱挂的,仁宗就给包拯赐造一座楼阁,专供张挂“龙图”之用,称为“龙图阁”,也作为包拯的官府。 后来,仁宗又封包拯为“龙图阁直学士”。自此,“龙图阁”就正式作为一种官的名称,包拯也就叫“包龙图”了。


包公的传说,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他清明廉洁、高尚品德的赞扬,二是对他执法公正、大义灭亲的歌颂,三是对他家教甚严、不容逆子的称许。包拯在朝为官整整25年,无论是当谏官时的冒死直言,还是当开封知府时的先斩后奏,都表现了包拯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只有社稷国家和公平正义的个人信念。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曲小知识:梨园工会


梨园公会是在京戏曲界人士的群众组织,清康熙以后,名称几经变化,先后名为“精忠庙”、“正乐育化会”、“北京梨园公益会”、“北平梨园公会”等。

精忠庙

晚清时北京戏曲艺人的同仁组织,清同治时设于东草市精忠庙内,故亦称“精忠庙”。光绪中叶,迁至前门外粮食店街南端惠济祠内。程长庚,刘赶三、徐小香、杨月楼、王九龄、俞菊笙、谭鑫培等相继任庙首(庙首原定只从老生中推选)。自余玉琴始,河北梆子花旦田际云,京剧青衣时小福先后任庙首。

凡是组班邀角,贫苦艺人生养死葬及其它公益事项,均由该所办理。遇有重大事件,由首领召集各班“言公人”开堂公断。请内务府设管理精忠庙的事务街门,派旗人做堂郎中,传布命令等。精忠庙首遇有重大事宜,要叩见堂郎中。

正乐育化会

1912年由田际云、杨桂云、余玉琴等发起组织,以取代“精忠庙”。1914年正式成立,推举谭鑫培任会长,田际云任副会长。会内设专人处理有关艺人的生活福利事项,费用由各班负担,即从每张座票抽取铜元一枚。

该会成立后,即发起戏曲界同仁,于第一舞台为湖北等省赈灾义演。1928年该会撤销。

北京梨园公益会

1928年由许德义、郝寿臣、侯喜瑞、叶春善、朱文英、王长林、王琴侬等50人发起成立,取代正乐青化会。会址设于樱桃斜街34号。l936年北平市政当局以该会未经登记,责令改组。

北平梨园公会

l936年7月正式成立。选出杨小楼、尚小云、于连泉、荀慧生、程现秋、梅兰芳、余叔岩、谭富英、马连良、高庆奎、王又宸等l5人为董事。周瑞安、侯喜瑞、程继先等l5人为候补董事。1945年梨园公会再度改组,选举尚小云为理事长,沈玉斌、陈少霖为副理事长。不久,尚小云因演出繁忙请求辞职,由沈玉斌接任。王瑶卿、肖长华任监事。

从精忠庙到梨园公会,名称和负责人虽不断更换,但行规不变。行规为会员必须遵守的行业准则,内容大致为:不许鱼竿钩鱼(将主演、场面挖走);不许在班撕班(破坏团结、使班社涣散、垮台);不许临场推诿(不接受角色);不许在台上起哄、笑场、阴人、错报家门等。凡违反行规者“革除梨园”。

1947年下半年,梨园公会换届选举,改称京剧公会。新会长叶盛章,副会长沈玉斌,常务理事李洪春、萧盛萱、叶盛长、白云生、沈玉才等。未久,因拒绝北平政府命令组织欢迎国大代表张道藩的义务戏,叶盛章被逮捕。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义地】


"梨园义地"解放前被称之为"戏子坟",这些茔地都建在外城,如崇文区的"安庆义园"、"春台义园";宣武区的"潜山义园"、"安苏义园"和"梨园义地"等。 著名徽班艺人高朗亭、安徽安庆人,曾掌"三庆班"多年,自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随三庆徽班进京演出后,在京赢得很高声誉,为徽班雄踞北京剧坛开了先声。随之徽剧在京迅速发展,相继又出现了"四喜"、"和春"、"春台"、"嵩祝"、"三合"、"金钰"、"重庆"等戏班。各个徽班都各有所长,如三庆班的本戏多、四喜班的昆曲好、和春班的武戏优、春台班的儿童演员多,故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娃子"之赞誉,时称"四大徽班"。由于徽戏在京受到欢迎,演员也就在此安家落户,便于崇文门外夕照寺西南的四眼井原有的义园旁,又置办了一块茔地,名"安庆义园",它是京城最早的梨园义地。原义园旁有一关帝庙,年久失修已近荒废,1827年(道光七年)集资重建,并立有碑记,上刻董事高郎亭等及捐资人员姓名、款数与建园过程和管理事宜等。因是三庆班出面置办的,所以三庆班的演员病故后,大部分人员均埋葬于此。程长庚弟子傅芝秋、梅巧玲弟子朱霞芬(朱小芬、幼芬之父、斌仙祖父)等亦葬于此。 "春台班"陈孔蒸、蒋云谷等倡议同业集资,于1835年(道光十五年)在左安门内南极庙左侧,购置郭姓荒地16亩为"春台义园"。该义园还建有院墙、门楼、神殿、厢房、井台及界石等,后立有义园碑记,上刻陈长春、唐彩芝、吴桐仙、陈孔蒸、蒋云谷、钱金福等40余名捐资者姓名。1931年,萧长华曾自己出资并亲自监工修缮了"春台义园"。 由于来京的徽班演员越来越多,"安庆义园"已不敷用,1857年(咸丰七年),在周瀛的倡议下,三庆班同仁程长庚、余三胜等数十人积极响应,于右安门内盆儿胡同,集资购置了"潜山义园"。"大老板"程长庚于1880年(光绪六年)病故,但他却葬于彰仪门外,没争占义园之地。 徽剧演员来自安徽,昆曲演员来自苏州,由于这些从艺人员在京城定居,亡故后灵柩不便运回原籍,故于1870年(同治九年),慷慨好义的徐蝶仙与朱莲芬、程长庚发起同乡艺员,亦集资置办了茔地,以作安葬孤苦同乡之地。此举得到梅巧玲、朱莲芬、陈兰仙、杜蝶云、张芷芳等众人支持,众人均慷慨解囊资助,于陶然亭迄西的松柏庵外购置了一块茔地,其地东起许姓茔地,西至龙泉寺外大道;南迄陈姓茔地,北至官道马路,此茔地名"安苏义园"。并立有义园碑记。民国后,在此长年安息的既有一般演员,也有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如:1931年病故的丑角名家王长林,1938年病故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和同年病故的名老旦文亮臣,1942年病故的"毛毛旦"宋永珍和童年病故的名老生高庆奎及父名丑高四保,1947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四小名旦"李世芳,1948年病故的名净金少山等诸多名家。1932年病故的尚小云之母张文通,"筱翠花"于连泉的父母双亲及夫人陆氏,姚玉芙的父亲,孟小冬的母亲,谭富英的夫人宋氏,丁永利的女儿等也葬于此。 1952年初,因当时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为创办艺培戏曲学校,开辟练功场地,经梨园公会研究决定:成立由沈玉斌、于永利等组成的迁坟委员会,通知各墓主家属,共同配合将该义园所埋灵柩,全部迁往了大红门集贤村。另外,位于陶然亭的西南处,曾有一"梨园义地",亦因年久无人照管而逐渐消亡。至此,过去曾称为"戏子坟"的几处梨园义地,均已不存。



 楼主| 发表于 2021-6-3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子弟分类


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即金钲)等,音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此外,还设有舞部,他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编剧,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 梨园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时间久远,现已找不出一确切的地址。有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市东的临潼县骊山秀岭峡;有的人认为,在今西安市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所造的宜苑地址近旁的春临村一带,这里植梨树百株;有的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城东北,唐大明宫东侧附近,三华里的午门村;有的人认为在“禁苑”之中或近旁,今(西安迤逦之北,渭河以南一带);还有人为在今西安城北5华里许的未央区、大白羊村村西等等说法,但不管梨园在什么地方,他确实是培养和训练艺人的场所。 教坊是与梨园相近似的组织,以排演歌舞、百戏为主。唐高祖李渊时设教坊于禁内。由于唐代的经济繁荣,加上唐玄宗对音乐、舞蹈的喜好,豢养了乐工数万人,其规模就现在来看,也是相当庞大的,开元二年(714年)玄宗将原来隶属于太常寺的倡优中的音乐人才划出来,专门设立了“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左右教坊的责任不同,大致右多善舞者,左多善歌者。 教坊的演员有男有女,女演员居多,像其中的宜春院,就都是女歌舞演员。宜春院中有不少演员是妓女,从《教坊记》中就可了解妓女们的一些生活情况。 “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常在上(按;唐玄宗)前头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无异等。出,特承恩宠者有十家,后继进者敕有司,给赐痛十家。随数十家,犹故以十家称之。每月26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者则姐姑一人对。十家就本落,余内人并坐内教坊对。内人生日,则许其母、姑、姐、妹皆来对,其对所入是式。” 妓女入了宜春院,衣食有一定保障,有的还有宅地,但生活不那么自由,只是每月的26日和自己生日那天,才能见到母亲、姑姑、姐姐等亲人。 女优,初唐也叫“散妓”。唐玄宗李隆基贞顺皇后传曰:“初,帝在潞,赵丽妃以倡幸,有容止,善歌舞。”在《新唐书》王琚传中双记载:“山东倡人赵元礼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指玄宗)。 教坊中最有名的男演员黄幡绰,才艺品德在盛唐时首屈一指。开元年间,善于表演参军戏,每寓匡谏,有人说:“黄幡绰,玄宗一日不见,龙颜为这不舒。”平日待从皇帝,亦常假戏谑,警惕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张野狐与黄幡绰是同时代的人,善弄参军戏,又擅长觱篥(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和箜篌(古代弦乐器),安禄山作乱,玄宗入蜀,曾与玄宗一起去四川,并一同返回京城,途中为玄宗制《雨霖铃》和《还京乐》二曲。李可及为咸通年间(860-874年)伶官,擅演参军戏,精通音律,善歌唱,腔调凄婉曲折,京城中的少年,争相模仿,称之为“拍弹”,并编《叹百年》等歌舞,觉得唐懿宗的欢心,曾授予以都知、都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李龟年、李谟、马仙期、贺怀智等著名乐师。 宋、元、明等朝代都设有教坊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废止,改为“和声署”,其任务与教坊司是相同的。




发表于 2021-6-4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的文章!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