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东
北宋末年,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河南汤阴人,15~16岁时投军,
后来成为南宋抗击金兵名将。战功卓著,曾得多次奖赏与提升。 但由于受
“主和派”秦桧的迫害,于1142年1月27日岳飞与其养子岳云、部将张宪
一倂被杀害。后来,被宋孝宗平反昭雪,并追封为鄂王。
“岳母刺字”是多个剧种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剧中所刺的字大都是“精忠
报国”。近期观看了倪茂才主演的新编现代京剧“杨靖宇”,全剧演唱及字幕中,
也是以“精忠报国”为主线,贯穿始终。
宋代因高宗杀岳飞,加之秦桧为相,故而关于岳飞的史料很少。但是,岳飞
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关于“岳母刺字”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和野史
中均无记载。岳飞被害21年后,其子岳霖开始搜集历史资料,渐形成草稿,后由
岳飞之孙岳珂完成的著作《金陀粹编》及《鄂王行实编年》是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籍,
其中也无岳飞背上刺字的任何记载。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卷38《何铸传》中,书中讲到:“岳飞
初被何铸鞫之(审问),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大理寺卿何铸是当年审问岳飞的主审官,后来的戏剧把何铸改成了周三畏。但
书中并未说明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用《唐门岳氏宗谱》中说:
“尽忠报国”四字是靖康初年姚氏(姚太夫人即岳飞之母)所刺。《唐门岳氏宗谱》一
书出现较晚,史学家评判,其中谬误甚多而不可信。再者,众多读者认为姚太夫人是
农村普通妇女,虽然没有文化,却深明大义,教育儿子“从戎报国”,但不可能自
己刺字。因为刺字在宋朝还是一项特殊技术(见水浒传中有关章节)。
明代成化年间的话本《精忠记》中,提到岳飞背上有“赤心救国”字样。明嘉靖三十
一年(1552年)作者熊大木的《武穆精忠传》中记有岳飞为勉励乡人,乃请工匠在背
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明末,由李梅所创,冯梦龙改编的《精忠旗传奇》中称岳
飞背上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是岳飞令部将张宪所刺,首次将“尽忠”改为“精忠”。
清朝乾隆年间,首先出现的“岳母刺字”见于杭州钱彩评的《精忠说岳》第二十二
回,题目是“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详细述说了岳母刺字的过程及所刺
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些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的一些传记,加以想象而发挥,
构成的戏剧情节。究竟岳飞背上有无刺字?刺的是什么字?是谁刺的字?仍然是难解
之谜。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岳母刺字”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此剧久演不衰。
戏剧不是历史纪实,只要编造得合乎逻辑,就可以广泛流传,教育训化观众。
应该加以思考的是那种戏路更合理,那个题字更恰当。当前权威的词书都推荐
“尽忠报国”,其注解是要尽心竭力,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有竭尽忠诚之意(辞
海,1599页。古今汉语词典,732页)。上述词书均无“精忠”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