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改建的悦来茶园,藏着百年川剧的回忆录
说起成都喝茶看戏的地方,悦来茶园是一个好去处。
悦来茶园被称为川剧界称为“戏窝子”,这里既是茶馆又是戏园,很多川剧演员都在这里演出过;不仅如此四川著名的评书艺术家李伯清也曾在此表演,可谓是成都人悠闲放松的好地方。
不过最近笔者和朋友从悦来茶园旁路过,发现这座茶园正在施工,现场已经堆满了被拆卸下来的石块和杂物,还有工程车正在待命。
▲ 现场正在施工,天府探秘/摄
悦来茶园要被拆了?其实不是,悦来茶园是要改建了。
这座从出生便于川剧共生的茶园,已经和川剧走过了百年时间,每个川剧发展的重要阶段都没有错过,这次改建也是因为川剧。
据成都本地媒体报道,为了吸引年轻人来认识川剧,2020年改建后的“川剧窝子”悦来茶园,将要和咖啡吧、书吧、主题餐饮等共生,继续为川剧的发扬承担重要的推广作用。
那川剧和悦来茶园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是川剧的发展让悦来茶园名声大噪,但也是悦来茶园的建立,让川剧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 川剧表演,图源:成都市川剧院微博
如今川剧已经成为我们四川代表性地方剧种,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悦来茶园台上上演的一幕幕精彩的川剧,不仅体现了四川的发展轨迹,也表现出了川人的勇敢与豁达。
让我们随着这座位于成都华兴正街上的悦来茶园的变迁,了解川剧的百年发展。
前文我们说到悦来茶园被川剧界称为“戏窝子”,主要是因为在成都,最早的戏园从茶馆中衍生。在成都专业戏园出现之前,那些游动的戏班子、民间艺人常常往返于各乡村集市与城市之中的各种场所表演。
这些流动的戏班子最常去的演出之地还是茶馆,一是因为成都茶馆众多,二是因为茶馆租金相对便宜且灵活,可以和茶馆老板讨价还价。因而,在早些时候,茶馆与戏园并没有明显区分。
▲ 悦来茶园,图源网络
不过悦来茶园,一出生便不同,除了自带梨园色彩以外,还是戏曲改革的前锋地。
百年前,上个世纪之初,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社会上不同的爱国人士,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主张来唤醒民智。“改良,维新”等口号在文化艺术领域兴起,而在1907年,“戏曲改良”的风气也在四川盛行,由此为川剧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当时,时任四川巡警道、劝业道的周善培力主改革,在他的支持下,以成都为中心在四川境内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戏曲改良运动。
这些改良人士,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于华兴正街的老郎庙正式组建机构,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
而老郎庙,是梨园供奉祖师爷的地方。庙内有万年台,平时供各路戏班演出之用。1908年,悦来茶园在此基础上改建,为之后川剧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悦来茶园,图源网络
悦来茶园中的“悦来”取自《论语—子路》中“近者悦,远者来”之意,主要是寓意着不论远近,都希望观众和戏迷都能聚集在此。
此后1911年,“三庆会”在此成立,川剧从“五音杂处”走向“五腔共和”,更是让悦来茶园的名字,在川剧戏迷中如雷贯耳。
1911年秋,四川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保路运动,市民罢市,戏班罢演,各行各业纷纷捐款支援保路同志会“争路废约”,连梨园名伶杨素兰也慷慨表示自愿“捐产六十亩”。
之后杨素兰深受改良思想的熏陶,辛亥革命后,联合八大戏班在悦来茶园组成“成都三庆会剧社。”杨素兰他任首任会长。
▲ 三庆会旧址,图源网络
要说“三庆会”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川剧的五种声腔统一,逐渐把川剧的声腔确定了下来。那三庆会是怎样让“五腔杂处”走向“五腔共和”的呢?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全国各地移民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伴随着移民们而来的民俗文化,与四川本土结合相成,影响着后来四川的人土风情的形成。
而在戏剧方面则表现为,他们带来了家乡的各种戏剧,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相继在四川各地发展。并在长时间的开展衍变中,形成了四川灯戏、高腔、昆腔、胡琴、弹腔等各种声腔杂处的局面。
直到三庆会成立,这种局面才结束。从江西弋阳腔发展而来的高腔,在主唱高腔戏班的宴乐、长乐、宾乐、翠华等戏班加入“三庆会”后,逐渐成为川剧的主要又有特色的声腔。
从苏州过来的昆腔;从秦腔演变而来的弹戏;从徽调、汉调发展而来的胡琴等声腔,也在太洪、舒颐和彩华等戏班加入 “三庆会”后,和四川本土的灯戏融合,成为川剧的5种声腔之一。
那时候的“三庆会”聚集了川内的众多名伶,剧目也丰富多彩,特别受观众喜欢。据说,那时候戏迷的狂热程度,不亚于现在追星的粉丝。
如果有大牌的名角出演,早早的茶园里就已经挤满了人。当时川剧小生康子林挂牌的戏,可谓是一票难求。
“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川剧“圣人”康子林
康子林在川剧界有极高地位,现在很多川剧人谈起他,仍然很景仰,把他视为一代宗师,他出演的《八阵图》很受人们喜欢。
▲ 川剧《情探》剧照:周慕莲饰敫桂英、康子林饰王魁,图源戏曲艺术交流站
而他之所以被称为川剧“圣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川剧表演艺术高,更重要的是,他的品行端正,深受大家爱戴。京剧大师梅兰芳也认为,康子林的“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可以比美京剧界的程长庚先生。”
前文我们说到,清朝光绪末年,成都劝业道周善培倡导戏曲,设立“戏曲改良公会”。那时候他曾对当时的伶工进行全面考核,康子林因在技艺上和品德上表现优异,成绩突出,与当时另一位著名小生李甲生名列前茅,并居第一,获大银质奖章。
之后康子林又联合其他名伶大师成立了“三庆会”,首任副会长,之后接任会长。并且在会内形成了以康子林为代表,讲究做人行艺,要有“三德”,即口德、品德、戏德。
康子林还很有远见地开办了“升平堂”,作为三庆会下属科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川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可惜的是,他晚年带病在重庆坚持演出,辛劳过度,一病不起后去世。在听闻他去世的消息后,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的蒲伯英还送了一幅挽联“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高度概括了康子林的一生。
▲ 八阵图剧照,图源成都市川剧院
“三庆会”从1912年成立,直到解放初期解散,在近四十年中,经过康子林、杨素兰等负责人以及全体人员的努力,对川剧的形成与发展,对培养川剧人才等等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如今在悦来茶园中还能看到当年“三庆会”的旧影,而这座百年茶馆为川剧做出的贡献却不仅仅于此。
在悦来茶园发展最好的时候,三庆会的戏票供不应求。据说,悦来茶园的川剧开演前,没有买到票的戏迷们就在茶园附近的几条街求票,把票价提了又提,可见当时悦来茶园的受欢迎程度。
不仅如此,悦来茶园的川剧还吸引着当时成都女子的注意力,帮助她们挣脱封建旧思想的束缚。
▲ 现在悦来
茶园外的售票处,天府探秘/摄
早在清末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览》中就有记载,称“成都妇女有一种特别嗜好,好看戏者十分之九……”但是在当时,女子是不被允许在公共场合看戏的,曾经有女性悄悄进入广东会馆看戏,被警察发现后请出。
不过成都女孩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看戏的权利,而戏园也在努力争取这部分观众。
1906年,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商业性戏院“可园”,开业后在每月的初二、初五、初八开设了妇女戏曲专场,但是此举引来了众多非议,后来官方不得不暂停了妇女专场。
两年之后,悦来茶园增设了楼厢女宾专座,首次让男女戏迷能够同场看戏。不过为了避免被抨击,悦来茶园把男宾出入口设在了华兴街坐堂厢,而女宾的出入口设置在梓潼桥街坐楼厢。尽管这样也引来了一些反对声。
▲ 悦来茶园,图源网络
甚至到了1912年,辛亥革命后,川军总司令部发布训令,令各戏园同日不准售卖男座女座。8月,悦来茶园因为私下未按照规定分开男女,上演川剧被四川警察局叫停。
这一举动彻底惹恼了成都女性,在一次男宾看戏日当天,几百个女戏迷冲进了悦来茶园,要坐满全楼看戏。也正是这一举动,让警察局看到了男女混座形式不可逆转。
1913年,四川省警察厅出台了《取缔女座规则十二条》,尽管对剧场内男女接触作出了诸多规定与限制,“女宾不许与男宾说话”“女宾不得与男宾传递物品”等,但却第一次从官方层面正式许可了成都女性与男性同场看戏的自由。
从此来看戏的人,有男有女,有三教九流也有上层社会,悦来茶园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江湖,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如今,悦来茶园也是四川一个重要推广川剧的地方。
成都解放以后,悦来茶园的风光不在,不过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悦来茶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重建,拆掉了老茶楼,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新式剧场-锦江剧场。
▲ 现在的锦江剧场,天府探秘/摄
建成后的锦江剧场继承了悦来茶园川剧"戏窝子"的地位,不仅是全川艺术水平最高的剧场,也是川剧改革的重镇,吸引着喜爱川剧的戏迷前来观看。
不过此时的川剧开始脱身于茶馆,走进剧场,逐渐变得高雅。之后成都市政府又对悦来茶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并在2002年,在原址上新建起了成都川剧艺术中心,包括新锦江剧场、悦来茶园、川剧博物馆等地方,这次改建使悦来茶园承载的川剧传承和推广更有了意义。
▲ 锦江剧场取自杜甫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天府探秘/摄
后建好的悦来茶园在建筑风格以及空间上都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茶园里有一个仿古万年台,方便习惯在茶园里听戏的戏迷重新找回了熟悉的氛围。
如今川剧艺术中心又要改建了,包括悦来茶园和川剧艺术博物馆将重新修建,我们期待着全新的悦来茶园和我们见面,为川剧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可如今的川剧,依然存在一些危机。
虽然说川剧在四川几乎是无人不晓,2006年5月20日,川剧还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川剧的发展还是令人担心。
因为川剧的受众较小,戏迷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很难在年轻人的群体中推广开来,导致很多年轻人知道四川有川剧,知道川剧有变脸的技巧,但是却从来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川剧,对川剧缺乏深入的了解。
▲ 川剧表演,图源:成都市川剧院微博
不仅如此,受众较小,也影响着川剧本身的传承与发展,如果没有人来看,那些川剧表演的人们还有动力去唱演剧目吗,可能会导致川剧人才流失以及面临着传承危机。
最后,不仅川剧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他地方戏曲也趋于小众,戏曲整体发展不容乐观。
不过相信随着戏剧的推广会做得越来越好,从悦来茶园的几经变迁中就能窥探出,中国传统戏剧正在与时俱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戏曲,我们的戏曲文化只会更加精彩。
今日编辑 | 新一
图片拍摄 | 乐乐 山禾
参考资料:
[1].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晚晴民国时期成都的娱乐与休闲政治【J】.近代史研究,2009,(3):77-94.
[2].陈振勇,川戏剧中的巴蜀武术文化管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05-608.
[3].旦安平,叶圣陶吟诗赞川剧【J】.文史杂志,2009,(5):57.
[4].蒋小琴,1949年前悦来茶园与川剧关系初探【J】.文史杂志,2017,(6):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