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68|评论: 1

[交流共享] 【天府梨园】开宗立派的川剧大家(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4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宗立派的川剧大家(上)



2020-07-13 08:00


清代乾、嘉年间,有李调元、六对山人的诗文为蜀伶传世。自此之后,为蜀伶题名书传者,屈指可数。到了晚清维新改良时期,文士笔记诗文、公私档案以及戏台题墨,渐有优伶记载,民国初期出现蜀伶小传,通过这批“二手资料”的追溯,知道“当同、光之际,吾川财赋甲天下,名角如萧老长、蔡三品、黄金凤、周松亭,正丁厥时,各放光明,川运益臻隆盛”,川剧史上的“活关公”(萧遐亭)、“花脸王”(罗开堂)、“戏状元”(岳春)、“康圣人”(康子林)等,正当其时,开一代戏风。
这里所谓开宗立派,指为川剧开宗、为艺术立派的代表人物。川剧通过他们完美的经典阐释和天才创造,传达出一个地方剧种的卓然与不凡,成为后代川剧艺人所追忆景仰的“师祖”“宗师”“大王”。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的描述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的全面的确认,一是由于历史文献和实证材料的稀缺,只能看见现有文献材料所能溯及清代中晚期的蜀伶名家;二是只能局限于以省城为中心的川西坝的杰出代表;三是活动于省城以外的名伶,虽然亦有口碑和文字传录,终因信息单薄,难以评述;四是因偶然因素而传世留名的蜀伶,如光绪年间丁治棠在成都的观剧日记中的张四娃,鉴于没有可供印证的文献,也难以述评。

“成都第一名旦”黄金凤

戏曲旦角总是受到社会持久而广泛地关注。清代的戏曲搬演,采用的是“伪饰女旦”,以男饰旦。清乾隆年间,川伶蜀旦以声、色、艺风靡京师,引来一派 “娇”“飘”“翘”“挑”的捧声。清同治年间,川东酉阳的傩戏,饰女旦者,以色媚人,“巫风转为淫风”。六对山人词、三峨樵子注《锦城竹枝词》中有段很有意思的文字,饰女旦的苟莲官“每一进省,则挤墙踏壁,观者如云”,三峨樵子注云,“其实貌亦中人,艺特超超耳。”
清代的川剧男旦,承担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角色,以现有有限的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具有明确的后代嫡传和再传弟子为标志,黄金凤可以称得上川剧旦角的开宗第一人。
以花旦、青衣见长的黄金凤(1850年—1909年),被誉为“文行泰斗”“成都第一名旦”。光绪初年已在桑梓中江登台演戏。后搭班到成都演出。“为旦角全才,青衣、花旦无所不能,即唱摇旦亦能令人发噱”;他的技艺超群,跷功更为一绝,与当时成都看相的刘安、说书的钟晓帆,被誉为“成都三绝”。曾为福泰班班主,“福泰班是高腔班,据言,已故名伶杨素兰之师傅黄金凤,即系此班本家”,1890年又组建宾乐班,任班主。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治棠在成都会馆庙台观演戏曲,就有对宾乐班黄金凤(文中写作王金凤)的描写:
“到浙江馆观剧,演《采桑会》《双拜月》诸场,颇娱心目。是日为武圣单刀会,云合欲雨。坐东廊条凳,地势宽展,起坐适意,往日阅剧,无此轻松也。乘兴看多时。午后复往,看《捡芦柴》一出,扮后娘(烟花旦)者,为王金凤,老名优也,年近五旬,无老态,不减徐娘风韵。”
“闻府城隍庙演宾乐班,乘兴看之。坐高凳,观《郗后射金苗二妃》一出,扮郗后者为王金风,有貌有神,声色俱厉,夺人目睛。”
陈秋舫在《梨园感旧录》中评价“享有盛名之花衫、青衣”“一笑一颦,得之者可成为绝技”。黄金凤嫡传弟子有杨素兰、刘芷美,杨素兰推为清末民初的“文行泰斗”,杨素兰传徒陈碧秀,陈碧秀传徒薛艳秋、肖克琴……青衣、花旦表演艺术,代传不辍。

川丑鼻祖岳春

作为生、旦、净、末、丑“最末一行”的小丑戏,能与小生、小旦争妍竞艳,开启于清代晚期,开山第一人为岳春。有“戏状元”美名的岳春,被誉为“川丑鼻祖”,艺界尊为“岳师爷”,川剧名丑刘成基就说,“自从名丑岳春大师登台以后,由于他的刻苦努力,自成一家,丑角才慢慢开始有了起色。继之,唐广体、傅三乾两位老师继承发扬,丰富积累,这才为丑角开辟了广阔的领域,留下了丰富宝藏。”
岳春(1831年—1913年),字雪吟。因屡试不第,转投梨园,专攻丑行。传统的川丑,多是以丑演丑,徒从外表丑化,以做怪相、插科打诨,逗乐取笑,“总是缩颈躬腰,摇头扭膀,挤眉弄眼,屈膝弯腿,一摇一颠;无论什么角色,除了‘丑角白’(画法不一样)外,都要在嘴边抹上几笔白粉和黑烟子,涂两个‘太阳膏’,服饰也不讲究。”岳春则从剧本和人物出发,将丑角戏(如《活捉三郎》的张文远,《做文章》的徐子元)采用小生的化妆穿戴、运用小生的程式技法,开创“三小同工不同法”的丑角表演艺术。《活捉三郎》为“岳门正宗”,流传很广,这折戏被彩塑在成都北门城隍庙的十殿里,有竹枝词云:“剧场搬上阎王殿,《活捉三郎》是岳春。”
岳春擅长高难度功夫戏,在《赠绨袍》《晏婴说楚》《武大捉奸》中,创造性地运用矮子功,在《坠马》等戏中所创高难度技巧流传至今。垂暮之年亦受邀为川省大吏演出,有人有诗云:“七十尚能翻《坠马》,八旬犹演《做文章》。阳春白雪怀优孟,法曲长留一瓣香。”清光绪年间,在大名班创设三字科班,培养了一批川丑传人,承其衣钵的弟子傅三乾,进一步吸收生角、花脸的功法程式,完善了褶子丑、官衣丑、袍带丑的表演技法,把川剧丑角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傅三乾所传弟子周裕祥、刘成基等为川剧的“四大名丑”之一。

大邑城北的静惠山公园立有纪念名丑岳春的花牌(雕花的牌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6-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立派的川剧大家(下)



2020-07-20 08:00


李氏兄弟:文武小生开先河

川剧小生有文武之分,有以文小生见长,有以武小生闻名,亦有文武兼备者。
小生艺人亦文亦武,唱、做俱优,称为文武小生,李氏兄弟(李甲生、李培生)可谓开了先河。李甲生(1863年—1915年),字琴生。清光绪年间至成都,以文武双全、技艺超群著名,为太洪班的台柱,后为班主。清末四川劝业道提倡戏曲改良,在伶工考核中取得第一名,1912年为三庆会剧社的创始人之一。1914年《娱闲录》诗云:“优孟如云孰俊英,时人艳称李琴生。文采风流足矜式,三十年前已擅名”,其翎子功口口相传,“软硬武功都好的李甲生演《凤仪亭》的吕布,能够使头上插的翎子,做出二十四个凤点头”。其弟李培生(腊狗子),文武小生,翎子功也特别出众,有民间谚语:“曹黑娃的旋子,康子林的尖子,当不得腊狗子的一对翎子。”从李氏兄弟以后,涌现出以康子林、曹俊臣、魏香庭为代表的文武小生,他们拿手的“踢尖子”“翎子功”“把子功”成为川剧的传世精品。
蔡三品(1866年—1920年),大名班著名小生,小生行尊为“蔡师爷”,擅演高腔《金印》《琵琶》《红梅》《班超》等大本戏。唱功甚佳,做功亦全身皆戏,卓绝一时。1920年逝于资阳。名士撰联,推其为小生“大宗师”:“舞袖学娉婷,自惭傅粉施朱,只算梨园小把戏;传神妙阿堵,说到极妍尽态,当推艺圃大宗师”。其徒曹俊臣,有川剧“曹大王”之誉。

萧遐亭:关公戏是一绝

清代晚期,生行的杰出代表为萧遐亭,有“文状元”“蜀伶之冠”的称号。萧遐亭(1821年—1908年),人称萧老长。川剧掌故称,曾中秀才,因扮戏好曲,被革除功名。擅演“关公戏”“太白戏”“岳飞戏”,以红生著称,所塑造的关羽,庄重威严,栩栩如生。其《单刀赴会》一剧,尤其脍炙人口。《蜀伶杂志》评其:“举措矜严谈笑稳,威棱处处肖关公”。新津县纯阳观中塑有他扮演“回首望荆州”的关公塑像。清光绪年间,在大名班创设三字科班,其艺术传人有石三龙、黄炳南。

罗开堂:花脸之王

罗开堂(1831年—1913年),清咸丰年间在川西坝演出,有“成都王”的称号。后转至资阳河,为大名班当家花脸。擅演“灵官戏”“钟馗戏”“财神戏”。扮演灵官威严庄重,常应邀为新建万年台饰“灵官踩台”,或扮灵官“坐行台”,有“活灵官”之称。他所绘制的脸谱色彩鲜艳,笔法细致,尤为传神,民间画师常以其为蓝本,绘制成神像,并以“罗开堂的脸子”招徕顾客。由于他讲、唱、做及蹬打、架子、脸谱出众,在观众中享有“花脸王”“罗师爷”的称号。清光绪年间,在大名班创设三字科班,其艺术传人有谢海潮、李兰亭。

“五虎上将”:川剧鼓师

清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川剧的“鼓师之王”“天打鼓”。在川西坝南、北两路传名的鼓师有“五虎上将”——五虎者,为成都的李升庭、杨吉廷、李天佑、王世贵、李松亭,“五虎之首”李升庭,宾乐班名鼓师,被誉为川西坝的“天打鼓”,技艺精湛,甚有声望。民间戏谚则描绘了资阳河的“四大鼓师”——“头顶天打鼓,脚踏金乌龟,身穿须子铠,捉拿君子戊”。于少成,绰号天打鼓,资阳河开山祖师,精通音律、曲牌,技艺高深莫测。叶青山,绰号金乌龟,因其身材矮小。徐坤山,绰号须子铠。熊五娃子,绰号君子戊。四人以司鼓闻名江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