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952|评论: 6

[转载主题] 巴中的川剧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5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人不懂川剧,有点说不过。
有多少人能道出川剧的一二三,估计不多,我就是一个。
知晓一点皮毛的,无非是变脸、吐火、滚灯之类面面上的那些技巧。
人们不喜欢川剧,说川剧锣鼓打得昂,吼声大,没有越剧、黄梅戏来得温柔。
川剧是什么?咋就成了这样的戏种?那彩妆大花脸究竟代表什么行当?锣鼓为什么打得这么急?声音为啥吼得那样高?带着这些疑问,于是我就此轻轻撩起关于川剧的帷幕,试着窥视出其中一星半点的奥妙。
川剧有这个名称出现,时间并不长,大约在清末明初,当时叫川戏,后来统称川剧,距今不到一百年,具体啥时间,谁也搞不清了。川剧没有能够比肩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这中国五大剧种,还是属于地方戏,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只在四川中东部和云贵等省部分地区流行。
经过多年传承发展,川剧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一些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除以杰出艺人称派外,主要则是按流行地区区分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贝调”;二是“资阳河派”,包括自贡及内江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四是“川东派”,包括川东以及重庆一带,由于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导致其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川东北川剧先是川东继尔川北,属“渠河”,又称巴渠河一派。 ”渠河”也就是指渠江流域两岸的广袤大地,包括巴中、达州、广安及重庆合川。
巴渠大地地处川东北的大巴山区,自古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不方便,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渠江水路,渠江两岸的粮食、木材、山货等都是由渠江至重庆再销往各地。因而这渠河也成了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所以渠河的川剧艺术发源甚早,流布很广,逐步形成了“渠河”的风格与流派,“渠河”川剧受重庆影响较多,受成都影响较小。早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渠河达州人杨五儿就带着一帮“川伶”进北京,演出四川戏剧,名动京城声播全国。
据地方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年(1797)七月十八日白莲教起义首领罗其清率师攻占巴州之后,在巴州城西严公庙乐楼(万年台)演戏十日。清道光年间(1821—1850),川戏在巴河沿岸商 贾繁荣的白衣、江口、坦溪、兰草、澌岸等地(今平昌县境)普遍流传。通江草池坝街上的过街戏楼(万年台)的板壁上留有“大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仲春月兴隆班在此献艺”的字迹。
川戏的演出都是以班社的形式开展的,自清同治到民国38年(1862—1949)的近百年时间内,渠河一带的川剧班社,遍布城乡各地。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把戏曲艺人鄙视为“下九流”,被人称戏子,“戏子”要参加袍哥会是不能进“仁”、“义”两堂的;出席酒宴不能坐上席,特别是唱旦角的女艺人,受人污辱玩弄,朋友羞于为伍,族人不准其进祠堂,死后不能入祖坟。因此,各种官方史志不准记载“戏班子”的事,致使这种民间艺术史料无存。据现大能查到地文字资料是自清道光年间(1821)以后,有各县自办或集资办戏班演唱川戏的记载。
通江的兴隆班是已知的县境内最早的戏班,还有五福祥班、恒春班、泰和班、得胜一班、得胜二班、新生俱乐部等。其中五福祥班是川陕交界处的通江空山坝人杨映品,因在该乡五福坝办了五福祥纸厂,又在汉中建了五福祥字号,后来办了人大戏班子,就取名叫“五福祥班”。先在县境内演出,后又在陕西镇巴、西乡、城固、汉中等地献艺。陕地观众对“川班”甚为欢迎,争相邀请。“川班”活跃陕地,享誉秦乡。另一支戏班得胜班,一度时期人强马壮、阵容整齐,演乐人员达到了100余人,是建国后通江川剧团的前身。 一般川剧班社外,还有不少玩友班子。玩友班子唱川戏,在通江、南江一般习惯于叫“围鼓班”,戏称“打玩友”,又称“打围鼓”,南江还叫“板凳戏”。它是由川剧演唱者、演奏者围坐在一起,全堂锣鼓管弦,只打唱不表演的一种娱乐形式。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叫“玩友”。玩友班唱板凳戏多在茶馆里进行,泡几碗,放几包烟就开唱。听众为了听川戏就往茶馆里踊。也可在广场、大厅进行。板凳戏除作休闲娱乐外,也供祝贺,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喜之类。主人敬之以烟、茶 ,也可款之以酒肴,厚薄不计较。更多的则是江湖朋友作为会客访友的礼节。玩友们几乎全是江湖朋友,青帮师徒,红帮弟兄。
通江县境玩友班社有刘坪乡(铁佛)老郎会、瓦室围鼓班“少兴园”、毛浴玩友班、涪阳老郎会、城关的翠丰社、三溪大同社、鹦歌嘴围鼓班、沙溪张家营围鼓班以及老官庙、马家坪、沙溪、永安、泥溪、铁溪、麻石、洪口等等围鼓班。
清末至民国时期,川剧在南江这块土地上十分昌盛发达,老百姓对川剧的兴趣极浓。男女老少、市井平民、名人学者、显宦乡绅,谁都能哼上几句川剧,外地来了川戏的名角名班,他们都要前往观看留连忘返。即便是烂襟襟班子,甚至是脱城隍庙袍服,脱“东狱佬”靴帽,七拼八凑,登台献丑的戏班,人们也看得津津有味。
由于南江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处来戏班少,于是县境内自办的戏班就应运而生了。自清末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外来戏班仅二、三个,而南江县境内各乡场先后开办的川戏班竟在10个以上。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县城人称“总舵把子”的袍哥大爷傅东升办的“东升班”;沙河包家岭财主办的“同乐园”;大河口富商李克仁出卖田地一股购置川戏箱子一副,组成“李克仁班”;还有沙河安家山的“合浦园班”、正直张常卿班、长池熊啓荣班等等。值得一说的是傅家坝的富绅李雨田开办戏班,人称“李雨田班”。他亲自到成都去购买袍帽戏装,并从外地邀集来一批川剧艺人。他本人能操琴会唱戏,且能布金线织蟒袍。他办戏班全为玩乐而不图赚钱,终将家里财钱耗尽,家业凋零,戏班亦解体。
南江的“玩友”源远流长,晚清(1910年)就有了。后来发展到多数场镇都有,有的玩友还取了雅号。县城的“老郎会”、“吉祥社”、“南薰音乐社”,长池的“民醒乐社”、“牖民乐社”,下两的“德育音乐社”,神潭的“醒群音乐社”,赤溪的“集贤班”等等。南江玩友可分为三类:一般玩友只是唱唱板凳戏;另一类玩友则多少有几件衣袍,兴趣来时可登台表演两出戏,人称玩友班子;三类则是能唱会演,能搭班唱戏走南闯北,但他们都并非川剧艺人出身,南江县境的办的戏班,就多属此类。
巴州位处川东北的中心地区,川戏历来就比较兴盛。晚清时就建有班社活跃于舞台,清道光二十年(1840),巴州人孙立品创办“永兴社”;光绪二十八年(1903)鼎山场的关帝庙内川戏”鼎兴社”成立。到了民国时,川剧班社就更多了,城内有“集成班”,清江有“荣和班”,渔溪有“慰英社”,三汇有“玉成园”,曾口有“在同音乐社”,恩阳有“大众音乐社”,等。
这里重点介绍下畅叙科社,民国25年(1936),川北一带遭受严重旱灾,仅巴中县病死饿死就达8万余人。巴州城西王爷庙稀饭厂“孤儿院”内收养的孤病幼童就达300多人。巴州城袍哥“仁字号”大爷龚祉安和一些富绅共同筹资,从王爷庙稀饭厂“孤儿院”挑选了近40名灾童,在巴州城东南药王庙内办了一个川剧娃娃班。因举办者们均系巴州城内川剧玩友会“畅叙音乐社”成员,故将这个科班定名为“畅叙科班”,出科后又改名“畅叙科社”。 并沿袭各地办科班的惯例,将班内所有学生的本名字派一律改成“叙”字。畅叙科社先后到南江、旺苍、广元等县巡回演出,由于小演员们功夫过硬,演一个地方轰动一个地方。解放后,这些人成了巴中川剧团的骨干力量。
同时外地到巴中来演出的戏班特别多,仪陇、南充、阆中,合川、西充、南部、盐亭、渠县等县都有戏班前来,这些戏班实力雄厚,名演员多,每个演员都技艺纯熟,功底深厚,且台风很好,台上没有任何一点轻率现象,对巴中川剧界起到了模范的样板作用。比如南充的“永庆乐班”由于阵容强大,艺人的技艺高超,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一些川剧“玩友”们对“永庆乐”演员们的唱腔更是羡慕不已。巴州城内的玩友班“地弦金奏”为了学习南充“永庆乐”川戏班的演唱,更名为“乐乐园”。
民国时期,座唱川戏的玩友遍及在巴中县城和各场镇,数量达到数十家之多,城内不完统计,有15家之多,基本覆盖了东西南北的主要街道。这些班社先是由富商、帮头、会首、乡绅、文人,以清高自乐而举,继而是富家豪门子弟以跻身乐坛为荣而建。到了民国后期,这些川剧玩友班子差不多都陆续成为专事红白喜事,应世酬俗的吹打演唱班子。
于今巴中辖区内的平昌,据资料记载,在清末明初,境内各场镇,川剧戏班演出活动也很频繁,至于玩友座唱更是遍布城乡。平昌人爱看川戏。清朝道光年间,川戏在巴河沿岸 的商贾繁荣的白衣、江口、坦溪、兰草、澌岸等地普遍流传。
清光绪十年(1884),白衣乡翰林吴镇,请旨复建被焚的白衣庵场镇庙宇。文昌宫、狮儿坝建成的戏楼落成时,从外地请的川戏班子社10余个莅临庆贺。同唱踩台戏20余天,盛及一时。本地泥龙场、得胜山、澌岸沱、江口镇、雷山场、青龙、双凤等地也组建了不少有名的班社和玩友班子。
班社多,戏楼也就多,明末清初,渠河一带修建的戏楼最多,一般县境内所修建的较大型的祠堂、寺庙、会馆和官绅庭院都建有戏楼。据官方统计,民国三十八年(1949),巴中县境内戏楼105座。平昌得胜就有陈家祠堂、禹王宫、武圣宫、文昌宫数个戏台,恩阳则更多,六座宫庙都有戏台。象平昌雷山这样偏远的乡似集资修建文庙戏楼,当戏楼落成时,乡绅特地邀外地戏班唱了48天踩台戏。
各地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多戏楼?为的是适应众多的戏曲班社来演出。由此可见当时的川戏是非常繁盛的。“川班”常年到陕西省境内演出,“陕班”也常到渠河一带演出,在艺术上互相吸收,互相影响。
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戏曲班社的频繁活动,川剧在渠江流域形成了自己的演出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大贺戏,班社每到一地,必先以大贺戏《仙人鸟》为“打炮戏”,以示拜码头,大喜大庆;寿诞戏,亦属大戏范畴,主要是对做寿者恭贺演出,演出节目如吉庆戏《活佛寿》、《白玉簪》等;神诞寿戏,每年农历五月初十,城隍庙中城隍爷的生日演的戏;踩台戏,凡修新戏台,落成之期必接戏班踩台演的戏;打闹台,又名“打头牌”。一般是在演出前为等候观众或地方头面人物而进行演奏,其过程大体是观众开始进入剧场进,便由二鼓匠擂击二鼓,之后乐队成员合奏“三吹三打”。“三吹”即锣鼓中插入三支唢呐曲牌;跳加官,“加官”即升迁之意。跳加官就是恭喜发财升官的一种戏曲舞蹈,川剧戏班每到一个新的演出地点,或为一个新戏台“踩台”,或演出时来了贵客、头面人物,都必“跳加官”;登场,俗称“打登场”,是由于演员或其他原因,使正戏不能准时开演的情况下,临时加演的一场戏。习俗还有罚戏、挂红放炮(奖励成功演出),院坝戏、迷信戏、包戏等等。
值得单独记叙的是川陕苏区建立后,川陕省委新剧团创建,随着反“三路”围攻胜利,根据地不断扩大,一部分川剧艺人参加了红军,先抽调了一些充实进了剧团,自然就可以唱川戏了。随着艺人的增多,剧团还专门境设了一个“旧剧股”,就是演旧形式的剧(川剧),以示区别“新剧”(话剧,亦称“文明戏”)。特点是因为演员会唱川戏,每晚演出中都要加 演几个小川剧;二是牟对传统川剧的台词进行改变,以适合政汉宣传的需要,象《驼子回门》。(又名《拜新年》),原剧本的台词是:
驼子唱(胖筒筒调):天上乌云赶乌云,
妻子唱:地下的婆娘跟男人。
驼子唱:人家的男人像男人,
妻子唱:我的男人像瘟神。
驼子唱:行程不觉来得快,
妻子唱:转眼来到自家门。
新剧团“旧剧股”改编后,台词为:
驼子唱:分田分地真喜庆,
妻子唱:夫妻双双去回门。
驼子唱:今年回门为革命,
妻子唱:革命就要当红军。
驼子唱:向岳父岳母来辞行,
妻子唱:你要披红挂彩去当红军。
也有新编部分川剧,如描写刘湘统帅四川各军阀围攻红军,结果被红军打得儿狼狈不堪,屡战屡败,走投无路,只得投江自杀。道具用的传统戏装,因陋就简,五花八门。
建国后1951年,按照中央“改人、改戏、改制”政策,各县先后都先后建起了正规编制川剧团,这一时期是川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川剧得到空前发展。人员培训、新剧目推出、下乡慰问、交流比赛,还上北京汇报演出呢,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可“文化大革命”一来,川剧团的艺术资料和比较有价值的传统戏装,均被全部焚毁,演艺人员被戴上种种政治“帽子”,受到迫害和打击。1971年,川剧团被撤销,川剧艺人被“扫地出门”,川剧艺术遭到前所未所的劫难。
时间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绝大部分川剧团得到了恢复,蒙冤的川剧艺人得到平反昭雪,川剧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不少乡镇成立了业余川剧团、川剧队或座唱队。最有影响的就是1980年巴中花丛女子川剧团成立,它是四川全省第一个女子川剧团,足迹遍布全省各地、市、州,颇获好评,受到全国、全省各大媒体的关注和大力宣传。
在这个阶段,除表演传统川剧外,还创作了大批新编的现代川剧。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如南江大型川剧《点状元》、平昌现代小川剧《恭喜发财》、巴中现代小川剧《马虎大夫》等。
自1985年起,在全国戏剧不景气的大前景下,川剧也开台衰落,观众锐减,上座率急剧下降,有些门票收入还不够灯光费用开支,致使剧团无法生存。1985年,通江川剧团撤销,1987年南江川剧团撤销,1989年平昌川剧团撤销。1992年巴中川剧团决定缩小川剧演出规模,溶歌舞、曲艺、小品、话剧等多种门类的表演形式为一体,实际已变为文工团而非川剧团。至此,渠江中上游的巴河沿岸已没有专业的川剧团了。
其他地方的川剧团撤销了,巴中县川剧团依然还保留着,川剧人尽量在排演节目,进行川剧表演,一团撑起川东北的川剧艺术。川剧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巴州区川剧团已更名为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近年来,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积极开展主题创作、演展,如扶贫、廉政文化、红军文化等,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送文化下基层,走乡镇、进校园、到社区,传承展演川剧艺术。由政府补贴一部分资金,中心从2015年开始开设“文化惠民‘周末剧场’”,每周至少两场,免费为市民演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剧团多创作、多演出。同时还应澳大利亚全澳华人总商会邀请,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邀请省川剧院部分演员,组成“中国四川巴中川剧走进澳大利亚”演出团队,于2016年2月赴澳大利亚参加全澳华人总商会组织的“2016庆祝中国新年”迎新春系列演出活动,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艺术的特殊魅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众好评如潮。
这些年,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不断获奖,诸如: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奖、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奖等等。
2016年7月15日晚,作为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之一、我市恩阳区选送的大型廉政历史题材川剧《挂印知县》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该剧尝试打破传统固化的表演形式,将音乐剧、话剧、地方民歌、民间舞蹈融入其中进行再创造,配以现代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以歌舞演故事,风格清新明快,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是一部集社会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川剧代表作。
巴中人有看戏的传统,有“川北戏窝子”之称,据保护中心介绍,值得欣慰的是,从“周末剧场”的演出来看,前几年中老年观众居多,现在青年和少年儿童有所增加,演出川剧时剧院800多个座位常常满座。
目前,全市有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恩阳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巴州区川剧艺术研究会、巴中市川剧协会、平昌县响滩镇业余川剧团5个能够演出川剧的团体,相信通过他们积极创作、演出,对保护和传承川剧艺术将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川剧这朵艺术之花不会凋零。
作者简介: 阳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巴中新报(巴中广播电视报)社长,巴中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巴中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巴中市文联主席,现谋生巴中市政协。出版《人在小城》、《不安的视线》、《巴中的前世今生》、《假如狗开口说话》、《笔走光雾山》等诗歌散文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网友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1-6-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川剧,但从小(几岁)是看川剧长大,前前后后看过四五个剧团的川剧估计不下200场,因此对川剧有感情。记得到80年代中期南江县红光乡还有两个戏班,一个是街上原住民组织的,里面有几个老科班,我父亲在里面打锣,叔父50年代从旺苍川剧团学艺归来成了骨干。70年代末红光7村村民张明相花丛女儿子剧团部分年轻艺人为基础组织一川剧社到各地乡下演出,坚持到90年代初。最近几年长赤禹王宫偶尔有川剧表演爱好者排练和登台表演,几位老师(多是原红光两个戏班的)年龄在五十至七十多岁间,当年(七八十年代)他们学戏时多是龙套和配角,和刚陪养的新手配戏效果不是很理想。
     感谢主席分享!
下图系17年在成都宽窄巷某剧社看《白蛇传》拍的剧照
DSC_0336_dh_副本.JPG DSC_0594_dh.JPG 2345_image_file_copy_1.jpg


发表于 2021-6-7 13:3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川粹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6-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6-8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还有表演吐蛇的。

2016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6-1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HU5A9676.jpg

2016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1-6-1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HU5A9677.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