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琴赋》
非常感谢东西湖文史办主任张明祥先生,是他在《湖北文征》上发現了两篇季郁公所撰的文章,并用图片及时告知传给我。一篇是1919年,为妻子汪氏之叔所著《海蠡集》再版而作的跋。另一篇是季郁公为纪念少年时代的老师万养老,刊印万老师收集编辑的《胡文忠遗书》,并让次子张若柏(啓瑲)作了校注。文章即为此书刊行而作,时间推测应在民国前期。
《海蠡集跋》①
张仁芬
昔蔡邕②之见王粲(can) ③也奇之。谓有异才。书籍文章盡以予之。若前知其女之沦异域者然。今读邕( yon )傳所著诗、赋、碑、诔、铭、讃、连铸、箴、弔、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执、祝文、章表、书记。凡四百篇。傳於世。傳作於刘宋范蔚宗。去邕逾二百年,而所傳尚如是,不可谓非粲之力也。然粲仕魏与邕身后,王允欲止不及。究不失为汉室王臣者迴不侔矣。书虽能傳。然谓邕能不失人,固不敢为邕讳也。芬叔外舅汪先生,以岁贡告终。光绪中年。图书满架。著作等身。独以海蠡(li)集四卷畀芬。蓋不以粲待芬也。忆芬儿时。趋庭拱听先伯父父与先生伦教学。先生曰。束脩以上。未尝无诲。孔门之学,文行忠信,知行并励,不计时日。故一簞一瓢之颜渊,能自安食於陋巷。至孟子后车数十。从者数百,则非万钟不足以养。我辈寒生。安得有此。惟择子弟可数。而无力自食。又不能不朝夕讲贯者。教养兼施。岁或数人。敢多乎哉。先伯怡然。芬心重先生。逆料其后嗣之必昌。今先生第四子泰章宝舲(ling)步趋端木。货殖亿中。结驷连骑驶骤大梁之野,暇尤拳拳於先生撰著。乞遗书於芬。出海蠡集与之。珍同拱璧。不惜巨金刊以行世。芬乃喜逆忆之有中。而先生之得所傳也过伯喈(jie)远矣。
己未秋八月,侄婿张仁芬跋。《海蠡集》
译文:
左中郎将蔡邕,第一次见到被人称之为神童的王粲时,是在后献帝西迁,初平元年(190年)二月之长安,那年王粲13岁,谓之奇才的王粲,从学问到文章都让蔡邕联想起小时候自己,及沦落远在北方的女儿。
今读蔡邕傳於世著作:诗、赋、碑、诔、铭、讃、连铸、箴、弔、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执、祝文、章表、书记等四百余篇,系二百年后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史学家范蔚宗编辑,文章照样精彩分层光鲜照人,其中王粲是功不可没。
王粲在魏国入仕(曹操处为官),是在蔡邕去世后,王允出面制止未果,提出的理由是,同朝之臣(同为汉室)不相侔不可妄议。书虽然可流传入世,对作者不能失敬,对其文的真实含义(所述意愿)不可妄为,应避讳为妥。
芬的叔外舅汪先生以岁贡入仕,清光绪年间已是图书满架,著作等身,唯独将《海蠡集》四卷给我,对我的偏爱可想而知。
回想儿时,在路过庭院时,曾聆听伯父叔父和先生谈论教育,先生曰:“束脩之礼一向遵照(古时学生送教师酬礼,报酬代称),孔子之学,讲究: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育,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行合一,不怕花时间,要在这方面多鼓励学生。例:一饭一瓢的颜渊(颜回),能在简陋环境下安心学习;跟随孟子车有几十乘,人上百。就是他有再优厚的俸禄,也养不起这多的人?(《孟子·滕文公》:彭更问道:“跟随的车几十辆,跟从的人几百个,从这一国吃到那一国,这不太过分了吗?”孟子答道:“如果不符合大道,就是一篮子饭也不从别人那儿接受;如果符合大道,舜甚至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觉得过分,你以为过分了吗?”)
“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寒门之人,怎会有那些妄想,弟子的人数仅区区可数,力寡惭愧,竟无力自食。只能反复教授早晚督促,多花费些时间教授罢了。一年就那么几个人,岂敢用多字。”先伯怡然自得地说。
芬历来尊师教,预料其后人也会一样,这样家族才兴旺,才可奕叶崇光。
现将先生的第四个儿子,泰章(字宝舲)力学子贡,并在实践中。其思敏捷,如四驱骏马行驶在旷野中,一门心思扑在先生的著作上的他,前不久写信与我,商讨将《海蠡集》不惜重金付梓发行,这部极其珍贵的书。我看后万分高兴,只是先生见到此书时,早已经远去,实为叹息!
己未(1919年)秋八月,侄婿张仁芬跋。
注:
1.《海蠡集》是老爷爷夫人汪氏的叔叔(叔舅)汪海蠡的著作集,老爷爷1919年为它写了跋。
2.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3.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端木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
《校刊胡氏遗书序》①
张仁芬
吾师万养老既编次《胡氏遗书》成,举全稿畀(bi)芬,芬乃命次男啟瑲缮写校刊。阅五年而畢事。胡氏四代之精爽。乃不没於天壤。夫胡氏四代六人之著述。言立不朽。昭昭如日星,见者皆知。芬独服膺东谷先生。旷世异才。礼重曾胡。引为上客。居之幕府。行其所言。屡树奇迹。而时合时离。卒不获並驾齐驱。耀鸿名於今古。宜其悲歌慷慨。举世运人心军谋时政。一寄之於诗而不能自己也。又忆儿时从先大夫枢衣晋谒。见公长身鹤立。髯二尺馀。声如洪钟。字字凝重。望而惊为公辅器宇。而乃终老山林。傳名著述。士君子遭时之幸不幸。可胜嘅(kai)哉。暇日取尊闻堂诗读之。於逢不若。哀汉口见粤匪之患楚。於喜减漕有作。见胡文忠之恤民。於海客来非客也。亦不可得而客也。见公照烛几先。思防未艾。当中兴极盛。早寓变风变雅之旨。岂必黍离麦秀作而厚哀也。又读道存堂文。稟复黔中插花地。如覩(du)指上螺纹。无微不著。黔之与楚。遼绝千里。今昔势殊。行焉与否。莫卜终竟。然皆与尊闻堂各诗。慨乎言之。人心世运。政治民生。不朽盛业。舍是莫属矣。又与养师论雛鳳精舍。觉以十馀龄童子。能佐其亲以治一邑。虽力屈智竭。卒用早夭。而其稟资俊异。不且夐(胸)乎莫尚乎。外弟维翰。字子良,幼聪颖。未及冠。精通法家言。助父官黔中安化县治称最。父列上考。晋太守。而身积劳夭矣。又况洁贞纱橱及笄(ji)逾十年。而事亲不忍离。不肯字人。姊弟追随。歌咏於山崖水澨(shi)之寂寞冷署。一助名法。一佐钱毂。手缮心稽。日无咎暇。犹且奉觞上寿。强笑承欢。洎(ji)乎鸰(ling)原孤飞。雁行中断。孑立待亲。沈疴(ke)莫起。白髪虽存。碧血谁念。乃有此单辭只字与賸(sheng)粉零膏而並留造物呵护。苍苍者不可谓无心也。然较寿声堂楊芬文囿(you)。摛(chi)藻名场。玉楼之召虽同。金闺之晦独苦矣。若夫海杓(shao)堂,生乾嘉之际。身处盛隆。教授闾(lv)里。佑啟后人。巍然称首。蔚为儒宗。美矣哉。诒谋善也。文行交修。道傳四世。处则为河汾讲席。出则敷二斋治事。庭闱之闲。互相授受。春华秋宝。各因其时。故见日者必当知日之明。见星者必当知星之曜。见胡氏文诗者。必当知所以能为此文诗之心。非然者。岂知文诗者哉。岂知胡氏者哉。胡氏六人。得年不得年各半。所遗之书刊成。復摉(sou)获尊闻堂笔记四种。都二十有八卷。洋洋洒洒。逾数十万言。皆经史要義。其论议穷天人性命之故。通古今治乱之源。严義利邪正之辨。与顾亭林。王念孙相后先。辅而刊之。芬之志也。工竣缀笔。取徵方来。张仁芬谨序於怀清斋。胡氏遗书。
译文:
恩师万养老先生所著《胡氏遗书》一完稿,就将书稿件拿来与我,特命次子啓瑲进行校对,时经五年。
胡氏四代人的精神,不会消失在天地间,胡氏四代六人著述,字字不朽,可与日月星辰争辉,见者皆知。我钦佩旷世奇才的东谷先生,他重礼仪,尊重曾胡二位,在其府上已成为信条。凡此信条所办之事,没有办不成之理,其言行屡树奇迹。言行上,曾时合时离,虽不能并驾齐驱,但努力达成统一。光耀鸿鸣于古今,何等慷慨敞亮,当下,运筹帷幄之人,心系全局,留下的只有文章和诗篇,绝非是自己的形象。
想起小时候,跟随先大夫枢衣晋渴,您伟岸鹤立,髥须长足有二尺许。其声音洪亮,像铜钟,字字铿锵有力,简洁稳重。非凡气度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哪怕是终老山林,照样著书傳名。上层人物遭受的幸,与不幸,总是叹息(埋怨)自己能力不够。闲暇时,取令堂诗来读,像遇不如意时的哀叹。在汉口看到粤匪侵犯(湖北),一度论为是减少漕运之举。胡文公体恤民情,叹曰:海外来,不是客,就不能得到客一样待遇。看到您举柱照亮,先考虑问周全,无疏漏。如日中天时,为变风变雅做准备,防患于未然,不可等(黍离麦秀)哀丧伤亡国时,再作伤痛剜心之态!
又读到道存堂文,反复在说,贵州水源受阻之地,如指尖之锣,一目了然。贵州与楚虽相距千里,如今形势和以往也不同,没卜卦算命竟知其然。这与尊闻堂诗赋一样,非常有情感地谈及到:“人心世运,政治民生,不朽盛业。”除了这些似乎没事可写。又和养老先生谈所教的《雛鳳精舍》(清·胡維翰撰),说是:一个十几岁小孩,帮助父亲治理地方事务,虽有力竭智竭之感,总算完成了使命。他的禀资和悟性与众不同,心气自然要比一般人高。
表弟维翰,字子良。自幼聪慧,不到二十岁,就精通法家的学说。他曾帮助父亲,使所管辖的安化县,在黔(贵州)众多治理中,得到佳评。父亲政绩卓著考核为上(等),晋升为邑太守,因积劳成疾而夭折。何且,洁贞早到结婚论嫁的年龄,这十年中,其侍奉父母硬不忍心离去,也无成家的想法。姐弟为伴,去山崖水滨去倾述(唱歌),行署衙门因缺朝气而冷落。
一助名法,一佐钱毂,手缮心稽,日无咎暇),犹且奉觞),上寿强笑,承欢洎乎,鸰原孤飞,雁行中断。孑立待亲,沈疴莫起。白髪虽存,碧血谁念),乃有此单。
言辞和文字,如同留有余香的残留脂粉,并非造物之神的呵护,白发人岂会无心,但,寿声堂,杨芬的各类长文,搞藻名场。虽同出大户人家,入仕后他确劳苦。至于海杓堂,生于干嘉之际【干嘉学派:讲究训诂考据、朴学(汉学),源于顾炎武】,身处盛隆,教授闾里,佑啟后人,巍然称首,蔚为儒宗。美好啊!为子孙妥善谋划,行交修道傳四世。仕者回家自会河汾讲席(王通创办的河汾之学,开启唐中宋代新儒学),出则努力办社稷中治事之理。庭闱之闲,互相授受。春华秋宝,各因其时。见过太阳的人,应知道日之灿烂辉煌;见星者,必当知星之曜;读过胡氏文诗的人,一定要领其诗意,懂其其思想。要不然,怎么能懂得文诗,怎么能够了解胡氏。胡氏四代六人,年初出生和年中出生的各半,其遗留著作,被尊听堂收录有四种,二十八卷。洋洋洒洒,超过十万言(字),均系经史要点。系讲述穷命之理,从古至今的治乱世之源。系声张正义,驳斥邪恶歪理的正言。这是顾亭林,王念孙相(宰相)之后,经校正所出版的书,出此书,是我的夙愿,工竣缀笔,取印方来(盖)。
张仁芬谨序於怀清斋。
汉熹平石经,系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块石碑。每块石碑高3米多,宽1米多。当年,熹平石经曾轰动京师洛阳,甚至轰动全国。
注:
1.《胡氏遗书》指胡林翼死后,老爷爷将老师万养老编辑胡留下的书信,老爷爷并让二爷爷校注后刊行,刊行时间应为民国初期。
2.胡林翼(公元1812年7月14日-公元1861年9月30日),字贶生,号润芝,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在武昌咯血死,谥号文忠。著有《胡文忠公遗书》等书。
3. 张仁芬(1868-1935)字季郁,号桂荪,晚年号簠庐退叟,(今东西湖柏泉农场)人,是近代著名慈善家、收藏家。张仁芬居汉阳西门外,丁酉年(1897)“援例入官”,在朐浦(今连云港板浦镇)和东台安丰任盐务官员,两袖清风政绩卓著,离任时授万民伞、颂文、和靴留安丰“四圈门”,以示廉政清明什么也不曾带走。至今,安丰人民一直高调纪念他。辛亥革命时和亲家万绍度一起组织商会维护地方治安,募捐钱款支援革命军。后开始潜心收藏,自称书斋曰 "怀清斋"。“怀清”二字取自储光羲“游茅山”平生非作者,望古怀清芬。1931年武汉发大水,让出地势高的"怀清斋"(今汉阳树公园 )和附近多家店铺给宗亲住,自己带三房儿子租住汉口泰兴里。
东西湖文史办张明祥主任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觉得此文与晚清胡兆春有关,因胡兆春出了一本《尊闻堂诗集》这本书没有单行本流传不广。文章中提到这本书“暇日取《尊闻堂诗集》读之......”虽然胡兆春亦非等闲之辈,晚清时督修汉口堡垣,但其级别够不上“文忠”这个极为尊荣之谥号。文章中“见胡文忠之恤民”一语更像说的是胡林翼。如家兄所述,胡兆春是胡林翼后裔,那就说得过去了。另《海蠡集》之海蠡并非作者名号,可能另有含义。总之,等拿到《湖北文征》看能否解开这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