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96|评论: 1

[交流共享] 【荐文】川剧旦角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旦角的传奇人生

———访龙群川剧文化传播公司创建者龙后琼



http://upfile.cuepa.cn/data/image/2019/09/07/20190907142224_165710.jpg

编者按: 今年 1 月, 重庆市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 (川剧) 在我校开班。这是我市落实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办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校首次承担规格如此高的非遗专项培训。学校聘请了川渝两地精英承担专业教学, 并于 3 月份在永川区文化艺术中心进行了结业汇演。为让读者广泛了解川剧这一地方文化, 本报记者专访了系列川剧艺术传承人。本期讲述了川剧旦角传承人龙后琼传奇的一生。

  “没有人可以阻止我唱戏,阻止我热爱川剧。” 唱了一辈子川剧、 已经 50 岁的龙后琼坚定地说。 她曾在商海弄潮、 在舞台万众瞩目、 在同行中备受赞赏, 也曾家徒四壁、 众叛亲离、 理想破灭、 疑患癌症, 经历过两段失败的婚姻、 两次轻生……龙后琼的人生就像一本精彩的小说、 一出充满戏剧性的舞台剧。

川剧界流行这样一句行话: “男角怕走穴, 女角怕思凡。” 龙后琼自学川剧开始, 就主攻旦角,这似乎也注定她经历的训练与苦难远多于常人。

俗话说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 就像棋局中的黑白棋子一样, 行差踏错一步, 被改变的可能就是整个一生。龙后琼并非出身梨园世家, 却误打误撞走上学川剧的路;但一学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自嘲 “走错了路, 穿错了鞋” 的龙后琼, 自从学上川剧后, 就像 “吃错了药” 一样不管不顾一定要唱戏, 为此历经坎坷, 却九死不悔。 这个果敢机智的奇女子一辈子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幼龄学戏 舞台戏骨


龙后琼出生于 1969 年。 1979 年, 十岁的她因为各种机缘进入了大渡口川剧培训学校。 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里,她和同学每天早上四点起床, 五点到河边练嗓, 五点半开始练功, 压腿、 下腰、 翻跟斗等等, 唱念做打, 做完功课再吃早饭。 下午则上理论课, 也就是现在的历史课。日复一日。

三年后她从培训学校毕业。1983 年, 在国家的统一分配下, 龙后琼进入璧山县川剧团。两年后, 由于国家对剧团进行大幅度改革, 大部分剧团纷纷被遣散。 从 10 岁进入川校的 15 元工资到剧团解散前的 20 几元工资,龙后琼一路摸爬滚打、 跌跌撞撞, 走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路, 现在她又要面临新的转型。

1985 年, 十五岁的龙后琼脱离剧团, 停薪留职。后来她加入一家商业公司, 同时开始自主创业———独自一人开馆子。凭借自己的力量, 龙后琼把店铺做得也算小有名气。

1988 年, 19 岁的龙后琼被当地政府部门举荐为个体户代表,参加青木关 871 部队联欢会。会上, 她的一首 《走西口》 既唱出了山西民歌独特的韵味, 也唱出了川渝地区川剧的味道。在场观众大为惊叹, 都齐声高呼 “再来一首” 。而后的这一段川剧,让龙后琼重新拣拾了自己的老本行。当地的一些民间川剧老艺人对年轻的龙后琼大为赞赏, 这成为龙后琼后来一直坚持川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也是八十年代后期, 龙后琼遇到了下岗失业的丈夫, 并很快进入婚姻的殿堂。一切如梦幻般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由于在沙坪坝青木关店铺的生意小有成就, 年轻气盛的龙后琼与丈夫商量着逐渐把店面做大。就在店铺扩张后不久, 丈夫外出做起了其它生意。

自从部队的那次表演后, 龙后琼心心念念的就是继续表演川剧。 于是她从三间店铺中留出一间搭戏台、 建茶馆, 吸引了许多顾客。1993 年, 商业公司全盘垮掉,龙后琼就完全脱离了公司, 这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喜爱的川剧。

戏台建好后, 龙后琼四处张罗、 广纳人才, 八十年代被遣散的那些戏班内的成员, 因为这个机会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离开剧团单独打拼的几年里, 龙后琼从没放弃过自己的唱戏追求, 现在重登戏台仍然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她的店面一边是挤满了用餐顾客的餐馆, 一边是观者如堵的茶馆戏楼, 每天都座无虚席。街巷弄堂、邻里街坊无不谈论着茶楼里的戏曲, 或对其服务评头论足、或对戏剧里的人物稍作分析。甚至有人慕名而来, 从千里之外赶来看一场戏。


宁为戏碎 不为情全


“戏子的世界只有戏子本身才能懂。上错了船,就没办法改变航向了———我愿意一直错下去, 哪怕没有人支持! ” 龙后琼坚定地对丈夫表明了自己一定要唱戏的态度。看着妻子这么固执,丈夫有些不满, 但也没有办法。

  茶馆戏楼是一个供人们娱乐休闲的所在,同时也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一个女人的力量总是势单力薄的: 三间店面, 人员管理、 经费管理、 食材购买、 文艺演出、 后勤服务等等,各种各样的琐事压得龙后琼喘不过气。当地一个老大哥见此,愿与龙后琼搭伙共同经营店铺。想着有人搭把手总是好的,龙后琼就爽快地答应了。

人生如戏。红演员有时会当叫化子,而三流演员有时则变成了大爷。就在合伙一段时间后, 龙后琼的人生迎来了灭顶之灾。 原来, 所谓的搭伙根本就是骗人的。 那个老大哥趁着龙后琼外出采买食材, 私下收回了所有欠款, 却骗说还未收回欠款。 就这样, 一直只出不进的龙后琼被骗光了所有积蓄, 丈夫闻讯赶回已是无力回天。 见此光景, 丈夫很是生气, 而龙后琼也陷入长时间的消沉中。

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 她却被查出疑似喉癌, 这无疑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情况下, 龙后琼没有得到来自丈夫的鼓励和支持, 而是他提出的离婚噩耗。 “既然我已经一无所有了, 也活不久了,离就离吧! ” 龙后琼心灰意冷。 1993 年, 她终止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与此同时, 剧团也不得不面临解散。

店铺破产, 家徒四壁; 婚姻不幸, 丈夫离婚;剧团解散, 理想破灭; 身患喉癌, 命在旦夕。一连串的打击, 任谁都难以承受! 龙后琼想过轻生, 她胡乱去大街上闯, 总希望哪一辆车可以无意间带走自己, 结束这无法承受的一切。

但命运总是爱和可怜的人开玩笑!在她打算跳嘉陵江的时候, 一个重庆铁石板团的员工救起了她, 这个人后来成了她的第二任丈夫。 “当时也没有考虑是否合适, 只觉得两人都是单身, 我就和他结合了。 ” 龙后琼回忆。 1994 年,

她和救命恩人又组建了一个家庭, 但第二任丈夫依然并不支持龙后琼唱川剧。 这也是一段注定不能走到底的婚姻。

1995 年,龙后琼正式挂牌成立磁器口川剧团。丈夫撂下狠话: “如果你坚持做川剧团, 那我们就离婚。 ” 对此龙后琼的回答是: “那好, 离婚就离婚, 川剧我还是会坚持到底。”

2003 年,两人的婚姻终于还是走到了尽头。没有固定的收入、 没有闪亮的舞台, 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刻, 龙后琼依旧坚信黎明总会到来。命运的轮盘终于开始转到光明的那边。


峰回路转 曙光重现


随着磁器口旅游的发展, 政府对民营川剧团也开始扶持。2014 年, 在政府的帮助和剧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磁器口川剧团正式更名为重庆市龙群川剧传播有限公司微企。虽是民营微企, 但几乎囊括了重庆成都的大部分业余川剧爱好者。1988 年至 1993 年的几年时间内,依靠店面的声势和当时的表演人气, 公司为后来剧团的扩建招揽了大批人才。

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人生总有太多意外。2018 年, 因为重庆发大洪水, 磁器口被淹。 刚起步不久的川剧团的各类道具、 舞台等都受到了洪水破坏。不管是财产损失还是精神打击, 都对龙后琼影响很大, 但坚强而乐观的她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今年, 公司重整行装, 继续装修, 剧团得以快速运转起来。 现在, 公司在政府扶持下, 借助磁器口的旅游优势, 通过接待和政府对接项目、 川剧进校园、 接待旅游团、 房地产开盘表演、 红白喜事以及固定的票房演出等方式,剧团收入还算乐观, 基本可以自负盈亏, 发展已初具规模。 龙后琼自己写剧本、 自己排练和联系人员, 自主经营剧团。 现在的龙群川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重庆民营川剧团中, 可谓首屈一指。

在今年 3 月重庆文理学院举办的川剧传承人培训班结业汇演中, 龙后琼扮演川剧高腔 《思凡》 中的尼姑, 其美丽脱俗的扮相、 婀娜多姿的步态、 高亢优美的唱腔一枝独秀, 令人眼前一亮。 站在舞台上, 50 岁高龄的她风采依然。

作家几米曾说: “没有阻力的世界, 少了感人的戏剧张力。 ” 经历了戏剧般充满磨难的人生, 龙后琼用毕生精力见证了对川剧这门传统艺术的热爱, 并将它传承光大———川剧已深深融入她的灵魂。

(庹琴 孙玥竹 郑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6-12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