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内地人在过端午纪念屈原伍子胥的时候,茂县的羌族人却在过他们的女人节,带着好奇,去了岷江上游离成都一百七十公里左右的茂县。
瓦尔俄足节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传统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羌族瓦尔俄足节在汉语里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是羌族妇女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萨朗姐而举行的传统习俗活动,由于该活动主要由妇女主持和操办,当地人又称之为“妇女节”,羌族瓦尔俄足节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 2006年5月20日申报的羌族瓦尔俄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族瓦尔俄足节是羌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由妇女主持和举办,源于古羌民族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地处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登上女神梁子,举行羌族瓦尔俄足节,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为是完全由羌族女性参加的习俗活动,又被称作“羌族妇女节”。 在节日中,凡本寨妇女,不分老幼,皆穿着鲜艳的本地域民族服饰,佩银饰前往参加,气氛热烈。 羌族瓦尔俄足节的活动程序主要有: 1.前夜的活动程序:寨中妇女围聚在火堂边制作祭祀女神的太阳馍馍、月亮馍馍和山形馍馍(舅舅陪同);舅舅开坛、祝词;制作摆供品。 2.这天的活动程序:前往女神梁子祭拜(舅舅带领);举行敬献、祭杀山羊仪式;舅舅唱经、酬神、祈神;领歌引舞;寨中有威望的老妈妈讲述歌舞女神莎朗姐的故事,让人们明确爱情、生育、家务等传统;男人们在旁烹饪、伺候;传送歌舞。 农历五月初三,由会首组织数名净身妇女,手拿香、蜡、酒、柏香、馍、刀头等贡品,结队前往女神梁子的石塔前,敬祀歌舞女神萨朗姐,请女神赐以歌舞,谓之“引歌”。 回到村里,再逐户告知信息,谓之“接歌”。五月初四,妇女们忙碌地准备美食,以备第二天食用;未婚女性则精心为情人准备亲手绣制的礼物。初五清晨,在晨曦朝阳中,开启尘封的重阳咂酒,祝福全寨人畜两旺、五谷丰登。萨朗是活动的主要内容,萨朗由老年妇女领跳,之后,再逐一将歌舞传授给下一代。 男人们则以歌舞附之,并以腊肉、咂酒、馍馍等食品伺候。活动的间歇,已婚妇女向青年女性传授性知识,持家之道等知识。或有情人漫步私语;或女性间相互笑谈。累了,妇女们三三两两围坐一团,相互品尝美食、畅饮咂酒,笑谈人生,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在3天欢庆中,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萨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性羌民操持。 羌族瓦尔俄足节以歌舞活动为主,歌曲旋律粗犷奔放,节奏自由,山歌风味浓郁,歌唱交替反复,体现出这一节日中传歌、习歌的艺术特色,奇特的胯部往复转动的舞蹈动律,令人叹服。整个歌舞,显示出羌族妇女含蓄、柔美的性格。 羌族瓦尔俄足节歌曲的声调与平常的歌曲不一样,羌族没有文字,也没有标识歌曲的记录,所有歌曲都是口耳相传,而且羌族瓦尔俄足节的许多歌词都是古羌语,有的音虽然记下了,但是意思已经不清楚了,目前原生态唱法只有几个西湖寨的老人会唱。 羌族瓦尔俄足节歌曲在节日期间由老人传给当地的妇女和孩子,外地媳妇不允许参加祭塔,因此“瓦尔俄足节”的歌舞传承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由于出外打工的人增多,学习唱歌的机会少了,年轻人觉得很难也不愿意学,传承受到很大限制,现在会唱羌族瓦尔俄足节歌曲的年轻妇女经常出外演出,但演出内容是歌舞团重新编排的歌舞,已经不是最初的唱法了。 古老的羌族人由于长期迁徙,分散在大山里居住与世隔绝,形成了支糸宠杂,造成语言服饰的差别,并逐步演化出不同的习俗,节日繁多,不为外人所知,大多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2021年6月14日摄于茂县古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