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山河漫游记【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六章 芙蓉国里尽朝晖
1 长 沙
* 古城长沙 历尽沧桑
(1)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大名城 我国共有二十四
其中之一是长沙 位于湖南之腹地
湘江下游形势险 自古舟楫很便利
长沙为湘之襟要 指顾申缩皆足奇
南出可拊韶州背 东顾章贡肘腋抉
西下黔贵咽喉塞 争南得此席卷势
荆豫唇齿是长沙 黔粵咽喉最要地
中南重镇成自古 兵家必争堪无比
楚得称雄江汉间 七国争霸春秋时
秦白起先据长沙 进取川黔极顺利
长沙出于亚热带 温和多雨明四季
终年披绿物产富 得天独厚是宝地
长沙成为楚粮仓 早在春秋战国时
先民辛勤来开拓 长沙自古放光辉
风水宝地结沙缘 通典州郡有载记
其名取意于天子 祷于万里之沙祠
太平寰宇记中云 南郡有万里沙祠
自湘川直至东莱 故曰长沙地万里
古籍谓此名乃应 天上轸宿旁星记
故而长沙称星沙 可当地人却说是
从前这里多沙洲 叫出长沙美名子
(2) 谷郎沙洲除孽龙
相传湘江中游区 沙洲长达百余里
上起湘潭下湘阴 沙丘连绵洲上栖
寸草不生极罕见 时而还有洪水袭
孽龙化身于此处 洪水喷吐自口里
一日洪水又泛滥 汪洋一片漫大地
有个牧羊人谷郎 家园被毁上山里
正欲解酒葫芦喝 面前忽来大汉子
身材魁梧貌丑陋 向他伸手索要酒
谷郎慷慨递葫芦 大汉接过就猛搊
一饮而尽醉失言 雷神身份大暴露
机智勇敢少谷郎 趁他酣睡将宝偷
披上神衣火速飞 飞到长洲孽龙处
抡起神锤与神鉴 速将孽龙断数段
献血浸透沙土中 茫茫沙滩转瞬变
化成许多小沙洲 马洲鵝洲紧相连
还有牛头水陆洲 傅家洲等一连串
这些洲到后来时 有沉有浮又续断
牛头橘子傅家洲 明清之际留其三
不久牛头橘子洲 首尾衔接成一串
即为现代橘子洲 肥美沙洲成家园
谷郎成神化谷山 跃立湘江之岸边
降龙所用锤与鉴 化作团山和尖山
(3) 长沙沙水水无沙
说沙必说白沙井 井在城南回龙山
山下有井计四口 四季不竭不溢满
水自沙石中渗出 随舀随涨用不完
故而美其名沙水 清冽无沙且香甘
长沙府志说汲之 桶底浮于桶水面
湘城访古录中云 其泉清香而甘甜
夏凉冬温煮为茗 芳洁爽口永不变
为酒不酢又不滓 浆者不腐不坏滥
为药气味不改变 一飮止吐治霍乱
白沙井水酿美酒 自古有名八方传
杜甫夜醉长沙酒 晓行湘水春诗赞
今之名酒白沙液 采用白沙井水产
继承传统工艺酿 八大名酒一身拴
泸州大曲浓香聚 茅台酱香又增添
惟其如此白沙井 誉为长沙第一泉
趵突虎跑漏趵泉 并称天下四名泉
星泉溥润文人颂 玉醴流甘墨客赞
既是沙水何无沙 独特地质出自然
然而民间说其沙 天上星宿与有缘
翼軫二星属潇湘 长沙地域上应天
轸星侧小长沙星 白沙井是对应点
民间传说白沙井 白沙姑娘有关联
早先此地无山井 用水全靠水塘拦
不久来条毒黑龙 糟蹋水塘极凶残
一天飞来丹顶鹤 误饮塘水中毒险
幸得老农急相救 白鹤病愈重上天
几天之后来一位 白沙姑娘喜开颜
这里开起白面铺 生意红火四处传
黑龙闻讯化黑汉 前来调戏不要脸
白沙姑娘用面条 招待黑汉狼吞咽
姑娘随手轻拂弾 面条顿时变铁链
牵住黑龙黑肚肠 又将筷子插地变
变作牵龙铁柱子 随即招来一座山
压住黑龙并令其 喷吐清水永不断
就在众人惊诧时 白沙姑娘影不见
镇龙山下出口井 唤作白沙作纪念
(4) 万年沧桑一瞬间
长沙历史很久远 早在一万年以前
就有原始人足迹 距今约计五千年
广阔天地为先民 繁衍生息代相传
中华炎帝神农氏 安息于此世人念
神农之后唐尧列 三苗部落首领现
长沙属古三苗国 即如禹贡所载言
后来虞舜南巡此 韶山秀色被迷恋
至美韶乐欣然奏 凤凰来仪舞翩然
之后禹王定九州 此地即属荆州管
长沙进入商周时 成为物产丰茂地
贡物当为长沙鳖 物从地名不足奇
长沙始见文献中 逸周书王会篇记
春秋战国更成为 楚之重镇粮仓是
考古发掘数十年 楚国墓葬二千余
出土天平与毛笔 书画竹简和玉石
兵器漆器青铜器 竹木制品一大批
珍贵文物可证明 城邑雏形长沙立
三十六郡分天下 秦皇统一神州时
长沙及其周九县 设为长沙郡管理
治所定名叫湘县 地方行政系统始
汉高祖封长沙王 吴芮平秦有功绩
改湘县为临湘县 始筑城垣写新史
长沙始为侯国都 汉代历史留遗迹
定王台与马王堆 贾谊故宅世称奇
三国鼎立战事频 长沙成为争战地
三国归晋武帝封 其第六子司马乂
为长沙王后被杀 八王之乱被平息
宋齐梁陈四朝时 各封皇兄或皇子
是为掌权长沙王 或国或州或郡置
治所均在临湘县 后隋开皇九年时
撤湘更名为潭州 取古昭潭无底意
后来复称长沙郡 罢州置郡隋炀帝
改临湘为长沙县 待到唐朝初期时
长沙郡复为潭州 开元划分十五道
潭州隶属江南西 各道设立节度使
总揽所属郡县权 潭州即有节度使
北宋之初赵匡胤 杯释兵权新政立
中央统一政令下 改道为路规划齐
荆湖南路辖长沙 为长沙郡仍县治
当初社会较安定 地方讲学风渐起
开宝九年岳麓山 岳麓书院即创立
南宋成为名学府 朱熹张拭为主持
追美洙泗誉神州 冠绝一时难匹敌
不久国势日衰落 民族危亡挺志士
东帝悲歌长沙奏 最为突出辛弃疾
还有李芾大名震 留营盘街等遗迹
元代行政建制变 三路合并中书省
潭州改为潭州路 后又改天临路称
治所设立在长沙 至明属湖广布政
洪武二年路变府 五年之后又更名
长沙府治长沙县 一州十一县统领
守御指挥是邱广 改建长沙府之城
土墙全部改石砖 合成九门每门顶
皆设城楼显威风 各大门外有月城
城外筑有城湟池 皇子皇孙先后封
长沙藩王自称雄 王府之大世人惊
几占全城十六七 明末张献忠破城
尽逐藩王收长沙 后来李自成败兵
清军席卷南下猛 明将鼠逃丢弃城
明定兴侯何腾蛟 与李余部合抗清
不敌清军被捕死 壶山有其衣冠冢
清初长沙府依旧 康熙始分湖南省
省治府治两县治 均设长沙府行政
顺治时期洪承畴 加石砖修固原城
并且增开四城门 后防太平军进攻
巡抚骆秉章指挥 又次加大修其城
咸丰二年太平军 大举进逼长沙城
城垣水陆洲等处 鏖战清兵很凶猛
西王萧朝贵饮弹 阵亡天心阁当中
鸦片战争国更衰 半封半殖苦百姓
开放长沙通商口 签订条约不平等
外辱日亟梁启超 志士仁人谭嗣同
维新运动积倡导 长沙中心掀革命
辛亥革命武昌起 英雄长沙最先应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