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83|评论: 1

[原创] 那些年我们理解错了的两首古诗浅析——兼与读者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3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年我们理解错了的古诗浅析

在中国的近代和现代历史上,文化的传承一度遭受摧残。像我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没有受过国学的教育,以至今日缺少传统文化的根基。
近日,在网上学习了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教授的“徐健顺吟诵课程50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W411y7z3?p=18),其中讲到唐朝杜牧的《清明》,讲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我才仿如梦醒,方知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古人的心境竟然有天壤之别,特为感叹。
第一、杜牧的《清明》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 、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
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左补阙、史馆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郎。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唐时的黄州(古黄州又名齐安郡,唐时治所在今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在华夏属下等洲,兵连祸结,战火纷飞,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个地地道道的荒郡、废邯,晚唐以后是一处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视为“鄙陋州郡”, 到北宋“苏门四学子”之一的张耒,在其《齐安秋日》诗中也曾说黄州是一处 “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杜牧在黄州任上,无异于贬谪,但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文人逐放地方官,是官还是文人。世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杜牧在黄州的寓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他为政清廉,《唐书》本传中称他“刚直有奇节”。明弘治《黄州府志》赞其“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
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也是唐代继韩愈之后的又一尊孔大家。黄州有孔子山孔子河,是春秋末孔子周游列国时的过往之地,有“孔子使子路问津”等圣迹,山旁建有孔子庙问津书院前身)。由于年久失修,濒临倾倒。杜牧为 了宣扬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在孔子山扩建孔庙, 拜谒孔子圣像,亲自改孔庙名为“文宣庙”,并在庙中设置学堂(时称庙学),教化士民。他虽身居吏职,仍在学堂讲学不辍。讲学之时,其弟子自远方至数百人。他在《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说:“独能不徇时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务,爱人如子,废鞭笞责削之,用忠恕抚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圣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为虚受,熏其和风,感其欢心,庶为瑞为祥, 为歌为咏,以裨盛 业,流乎无穷”。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的《清明》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几句,表达出深邃的涵义,但是绝大多数今人的理解却是错误的,下面介绍一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古诗文网上查阅可以看到,对古诗的译文及注释见下面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那么,杜写此诗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首先,清明,指的是我们传统的节日清明这一天;其次,雨纷纷,这雨比较大,但是纷纷扬扬还下个没完。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怎样理解?现在的解释是路上行走之人,即赶路的人们。但是,在古代行人”指在外出差的公职人员。那么,这一句的正确理解就是这一天在赶路的杜牧。欲断魂是什么意思?因为清明这一天是祭祖的日子,如果在家乡,杜牧应当前往祖坟祭祀仙人,可是这一天他却在遥远的地方出差,于是思绪像丢了魂魄一般飞向远方。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下着雨,冒着雨在赶路的杜牧又饥又渴,感到身体的寒冷,于是就想喝一口酒来暖一暖身子,于是询问见到的第一个路人,请问,这村子里有酒喝吗?古时,酒家的意思之一是宾至如归,所以称为酒家,尤其出差在外的游子,更需要家的温暖,所以此处用了“”一字,意味深远。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年纪很小的放牛娃。遥指,即指向很远的地方,杜牧原本诗问他,小朋友,你们这有酒喝吗,但答非所问,他却伸手指向一个很远的地方,喏,在哪里(戏谑)。正值清明,是北方的初春,所以此地的杏花开放了,所以他这指向的并非一个名为“杏花村”村庄,而是一个在村边盛开着杏花的村子。杜牧的意思是小家伙,却给我胡乱指了一个方向。
那么,分析这首诗,这并非一首心情愉悦的诗词。在这一天,有公干出门在外的诗人(官员),在雨天里,魂魄飞向了遥远的故乡,去祭祀自己的先人。又饥又饿还感到天气寒冷的杜牧很想喝上一口酒来暖一暖身子,问见到的第一个人(小牧童),你们这村子里有酒喝吗?小牧童却戏谑地指向一个很远开着杏花的村子,这说明本村没有酒家,所以此时杜牧的心情可想而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许多人对这一首诗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
第二、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年少成名。贺知章早年迁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官宦之路。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
回乡偶书·其一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那么,贺知章此诗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huái”。我们现在一朗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也就是强调的是离家和回,以前我离开家乡,现在终于回来了。是这意思吗?其实贺知章强调的是“少小”和“老大”。古代考科举或者是做官离开家的最小的年龄段可以在15岁左右大一点可以二十岁既然说少小那就十几岁就离开家乡为了治国平天下为了尽自己的使命这一辈子漂泊一生回不去了老大是多大?古代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贺知章七十岁都不让退休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中间有多少年呢?15岁到70岁是五十五年还不止,近六十来才知道感慨,强调少小”和“老大”,这才是真正“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含义。贺知章他算是幸运的人衣锦还乡,因为大多数的文人士都是客死他乡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句强调的是“无改虽然他离开家乡近六十年,可是自认为家乡话一点没变。
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这句很有意思,好多儿童这一句,他强调两个事物,分别”、“”;他觉得好奇怪,这小些孩不认识我。你六十年你还没回来,小孩当然不认识你。
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问他,老先生,你从哪里来啊?我说的话就是你们村儿的话难道你们听不出来吗怎么会问我从哪里来的咱们是不认识我说的话难道不是这村子里的话吗?这是因为以为自己留下的家乡的唯一的烙印(乡音)在自己的身上实际上也已经改变了笑问客从何处来”,强调的是何处来何处来,不就是从这儿出去的吗,怎么还这么问话呢?就好像作者已经不再是这个家乡的人了。
现在,读者知道作者的这种感觉了吧这么多年来,魂牵梦萦的故乡他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回来了,但结果没有人再把你当家乡的人了
我们现在经常把这首诗当成很欢快,很有趣味的诗来读而贺知章对此感慨之深沉还真不是儿童这个年纪的人所能理解得了的情感和心灵的悲苍。
回顾以往,我们曾经读错和理解有误的诗词何止这两篇,而要读对一首古诗,必须按照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把握它的情感,否则失之丝毫,谬之千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7-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要读对一首古诗,必须按照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来把握它的情感,否则失之丝毫,谬之千里。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