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点,太阳微微从云层中露出些马脚,日光乍泄。 
  此时,室友们还在沉睡在美梦中,北京新东方中学生成长中心郭老师一如往常揉揉惺忪的双眼,然后蹑手蹑脚地爬下床。 
  简单洗漱后,他冒着小雪匆忙跑到图书馆的秘密小侧门。 
  然后,他纵身一跃跳进图书馆,拉起电闸,垂着脑袋,开始认真背单词、看专业书。 
  图书馆的每张桌子上,都堆满了各种考研资料以及不同人对于未来的梦。 
  成功真的没有捷径,就是一次次枯燥的重复和加倍努力的学习。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 
  1 
  最后的唯一出路 
  选错专业、挂科重修、濒临退学......按照郭老师的话说,他差点把自己给玩废了。 
  他撇着嘴笑了笑:“小时候,我还天真地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历史学家。” 
  七岁的郭老师最爱坐着小马扎,守在电视机旁,看着中央一台放着一部又一部经典历史剧——[大汉天子]、[雍正王朝]、[走向共和]...... 
  后来,他还缠着父母给自己买全套[上下五千年]。“初高中的时候,历史对我来说简直是信手拈来。” 
  即使是这样,郭老师却也逃不过外界的指指点点——“笨孩子学文科,聪明孩子学理科。” 
  这些声音一如摧枯拉朽般的台风一样,吹乱他的心绪,并将儿时的梦想卷落在地,摔得粉身碎骨。 
  但从前,哪能知晓对错呢?只好任凭无形浪潮,推着向前行进。 
  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他选择了并不擅长的理科,并最终考上一所普通大学。 
  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院校、城市,郭老师开始自我放弃了。 
  大学四年,他逃课、打游戏、挂科......这些行为更像是一种负隅顽抗,直到他把自己逼向生活谷底。 
  大四下学期,老师把他拽进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你难道想退学或者留级吗?” 
  原来,郭老师自我放弃、荒废学业的同时,也相应丢掉了应有的学分。 
  这也意味着,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将无法顺利毕业。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他失神片刻。 
  考研成为了他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出路。 
  2 
  泥泞中开出花 
  我曾抱着隐隐的担忧,中途打断了他的故事叙述,并询问道: 
  “如果向大家全盘托出这些真实经历的挣扎、叛逆、苦痛,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困扰?” 
  郭老师果断地摇了摇头,“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也常用这些经历去告诫学生。” 
  是的,无须刻意避开那些灰暗时刻。 
  这其中有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命题:如何不陷于命运的困局,在泥泞中保守自我。 
  这一次,他决定找回兴趣,重读历史专业。 
  “距离考研仅剩两个月,我那会真是个‘废物’。英语、政治忘干净了,专业课一塌糊涂。” 
  郭老师被逼急了,心一横,就跑去买了一堆考研资料书。 
  他回忆起考研往事,眉头紧蹙,面目痛苦狰狞成另外一副模样。 
  “刚开始真的痛不欲生!光是完成一篇英语阅读理解,我就用了4个小时,期间还要不断地来回查单词。” 
  当他翻开历史书准备复习时,看到课本上关于近代史的介绍。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和形容词直击灵魂深处,郭老师脑海中浮现了革命烈士陈乔年的一句话——“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 
  学习再难、再苦、再累,也不及先人革命时的千万分之一。 
  “如今的美好生活都是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结果,因为学了历史,我的内心对和平年代充满了无限敬意。” 
  顿时间,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行为也发生了改变。 
  冬天的吕梁,室外气温低于零摄氏度,西北风锋利地像刀片一样刮着脸颊。 
  这对于郭老师来说,属实是一个难得的清醒时刻。 
  他时常会在湖边背单词,偶尔出神或是犯困,便抓起脚边的一把雪,然后牢牢攥紧。 
  这不仅仅是穿越人生低谷再度出发的故事,而是穿过荆棘找回自己的历程。 
  最终,他得偿所愿考上了历史学方向的研究生。 
  原来只要一直坚持,泥泞中也能开出花来,而兴趣就是最好的养料。 
  3 
  为往圣继绝学 
  历史彻彻底底改变了他。 
  他用历史文化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从历史学科中汲取无穷的养分来润泽自己的生命。 
  “我也要让孩子们知道,不能只着眼于现在,而应该看到更为广阔的历史长河。” 
  于是,他走上三尺讲台,以历史知识为抓手,向学生普及科学史观。 
  历史上有许多人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皇皇巨著,更有盖世事功和人格的感召力。 
  郭老师认为历史学科的史实性和故事性较强,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最为直接。 
  在他的课堂上,课本所呈现的内容仅为冰山一角。 
  他将枯燥的知识点抽丝剥茧,凭借着洞幽烛微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理清原理。 
  对于学生的每份试卷,他都会写满1000字以上的分析。然后相对应地安排知识复习,进行查缺补漏。 
  他的教学像“筛子”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可能疑惑的知识点。 
  从细微之处深入,在冰冷的历史长河中,挖掘深埋河底的知识宝藏。 
  除此之外,他还给学生们定期定量发送要点笔记,包括自己提前录好的讲解视频。 
  “学生更需要的是思路、思维。” 
  视频反馈,可以把老师的思考过程都展现出来; 
  而文字反馈,只能呈现结果,学生可能就不太清楚问题出在哪一步。 
  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但他能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与心情,所以愿意这么去付出。 
  他知道,自己的苦心不会白费,因为每个学生的进步,他都看在眼里。 
  而这些点滴进步远比奖章有用。 
  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 
  “我努力奔跑在学生前面,学生便有更大的可能,尽全力随我奔赴不可知的未来。” 
  每个人其实就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翻开阅读后总能满载而归。 
  郭老师乐于自爆“黑历史”,分享完就撇嘴笑笑。 
  他用亲身经历勉励学生要奋进、要努力,切切实实传递着自己的热爱,并给学生带来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