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毗河供水工程通水仪式在成都市新都区苟家滩举行,川中旱区百姓期盼了半个世纪的大型水利民生工程正式通水。(2021-07-07四川日报)
引来源头活水,造福灌区人民。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引水枢纽位于毗河中游的成都市新都区苟家滩,工程总干渠由西向东经成都平原、穿龙泉山、跨沱江、沿沱涪分水岭至资阳市安岳县朝阳水库。工程于2015年开工建设,建成总长度381公里的20条骨干输水渠道,其中总干渠长156公里。工程通水后,每年将为成都、资阳、遂宁3市供水4.33亿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5万亩,惠及225万城乡居民。历时6年建设的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个成都、资阳、遂宁等川中旱区人民期盼已久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面对旱区严酷的缺水现实,面对旱区数百万群众的殷殷期盼,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毗河供水工程,把毗河供水工程作为惠泽旱区人民的重大的重大战略工程、支撑工程、民生工程,坚持节水优先,加强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深入推进“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补齐防汛抗旱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全省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管好用好水利工程,统筹沿线各地用水需求,协同做好水量调度、运行管理、设施保护等工作,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让美丽天府更加水旱从人、江河安澜、物阜民丰,确保调度合理、水质合格、设施安全。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毗河供水工程通水,对于改善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缓解旱区水资源短缺、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助力全面乡村振兴,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具有重大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毗河供水工程是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杰作。在历时6年建设中,四川始终把毗河供水工程作为构建“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的重点骨干项目和“西水东引”的重大调水引水工程,作为川中旱区群众翘首以盼的重大民生工程,抓牢、抓实、抓好,科学部署、强化调度,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精心施工、精细管理,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毗河供水工程是四川省“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重点骨干项目,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克服了施工战线长、地形地貌复杂、原材料涨价、跨区域建设管理等诸多困难,建立了省级对接协调机制,协商解决工程建设重大问题,在全国首次实行水利工程施工总承包模式;成都、资阳、遂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破解拆迁征地、专项设施改建迁建等困难。尤其关注的是,在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同时,毗河供水一期工程也创造了多项纪录:建成了全国最长的单座渡槽——蒋铜渡槽,龙泉山隧洞成为全省最长的引水隧洞,同时也建造了被称为“最美拱跨渡槽”的卢家坝渡槽。无疑,毗河供水一期工程的投入使用,实现了旱区群众的新梦想,顺应了旱区人民的新期待,折射出四川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努力,映照出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一江清水向东流,一汪清流润心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长期任务。各地要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要,聚焦保证农业和乡村振兴用水、保障城镇和产业用水、保护生态和人居环境用水,科学规划配置水资源,打造形成四川水网体系,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长效机制,形成支持水利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奋力推动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认识毗河供水工程投入使用对保障地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毗河供水工程“引”“调”“蓄”的能功作用,让毗河供水工程更好造福灌区人民,为国省重大战略实施提供良好水环境和优美水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