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有点怀疑大家误会了楼主的原意。
楼主所说“在你惹她生气时,父母会说一些话,比如‘养你有什么用’、‘养你这么大你给我们什么回报了’、‘你这么不孝顺不懂事你这是在犯罪,不积德’“、以及“我养个狗养个猫,我妈会说你对他们那么好,他们能给你干啥?是能伺候你还是端茶倒水?有时候拿我撒气时还会说,也没见你对父母有你对你的猫狗这么好。”等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似乎是他和父母因某些小事发生拌嘴、因为观点不合而发生争执时的情形,并非时因为他不愿赡养父母的原因。
诚然,在中国,要实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那种由社会负责养老、由社会福利机构照顾老人的模式,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养儿防老尚未过时。
但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父母子女之间因为经济供养问题发生纠纷的相对较少,两代人之间的家庭矛盾更多的是因为观念不合、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
这种因观念、习惯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中间的责任很难说得清,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有一个需要普遍防范的现象是,父母不肯将成年的子女、或者即将成年的子女看成独立的人,往往有将自己的主张、观念强加给子女的冲动。他们秉持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不予包容、理解和尊重。我们不是有一句话说”在父母的眼里,儿女始终是小孩“么?这就是矛盾的根源。
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里”父为子纲“,子女终生都不能和父母”平起平坐“(备注:不是指辈分平起平坐,而是指在人格、观念、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子女众生都需要”听“父母的话。这就是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
但实际上,很多开明的父母心理明白,随着开源性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和社会交际手段的丰富,年轻人对社会的解读和理解能力往往已经超越了父辈,所以作为人父人母的他们甘居身后,除了有限的、必要的提醒外,他们任由子女打拼,不管成败都给予子女以温暖的感情支持。这样的家庭就很和睦。
但反过来的情况也有不少,就是子女在一些明显不合常理的问题上固执己见,与父母互不相让,父母一生气就说了类似楼主父母说过的那些气话。所以,年轻人在面对父母的建议和”啰嗦“时,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概而论地认为父母的观念已经”过时“,毕竟在有的时候,老有老的好处,父辈的人生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这个话题凸显了这个时代较为集中的矛盾。
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