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遍江南的土耳其瓜
作者:周丕棻
--摘自《邛崃文史资料》第六辑
“土耳其瓜”,原产于地跨欧亚两洲的土耳其国,经外国传教士引入邛崃。后经邛崃引种推广,现已遍种于长江南北。20世纪初,法国传教士希司铎(神甫)利用庚子赔款,在邛崃县城西街中段建天主教堂,继在礼拜堂西侧兴建九间教室,开办了一个启蒙学堂。1919年,比利时的雍守正(华名)来华任第二任司铎,自筹资金,在天主堂后面开办高小,名为“邛崃县私立上智高等小学校”,后于1924年春开办初中,雍自任校长。雍氏来华时,将其随带的一个土耳其瓜,种在天主堂后面住宅内的小花园中,用铅丝搭棚,使瓜藤满架,常在下边小憩乘凉,会客谈心。从此,这一设在邛崃的司铎住地,学校师生和教堂员工都不能进出,就是雍氏的亲朋好友也“非请勿入”。
雍氏任职期间,每年“圣诞节”,他都要在其住所设家宴招待宾客。宴席上一道珍稀而又神秘的佳肴,其主料便是土耳其瓜。邛崃教育界人士石守愚,是每年“圣诞节”雍氏家宴上的座上客。一次,石举筷指着那道珍稀神秘的佳肴,问雍:“此菜何名?是何原料?”雍随手指其园中瓜棚说:“土耳其瓜。我从土耳其国带来,自种园中,以供自食,兼待密友,不传于市。”雍离任时,重嘱接任司铎:“此瓜系我从土耳其国带来,只供自食,若不喜食,可留藤遮阴,将瓜尽毁,切勿外传!”就这样,这窝土耳其瓜,便在邛崃县城西街天主堂后花园内,被传教不传瓜的天主信徒“幽禁”了30余年。1952年冬,笔者一日在新公园(今瓮亭公园)内巧遇石守愚先生(他是笔者初中时代的老师)。他问:“你在那儿工作?”笔者答:“县人民政府建设科,主管农业。”他说:“你何不将天主堂内的土耳其瓜引出推广?”我答:“不知道。非我不引。”
1953年春,由建设科安排把那窝土耳其瓜的几株幼苗精心移植到县城西郊黄坝村试种。入秋,瓜果累累,或煮或炒,皆甚可口,受到试种农户的欢迎。次年春,又在全县山丘、坝区推广种植,秋后抽查,大都获得丰收。县农技站的邓润民同志便写稿寄《川西日报》该报很快便报导了土耳其瓜易种、丰收、质好、味美的情况。
1955年到1956年,相继有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有关部门见报后,纷纷来函索要土耳其瓜种,我县大力推广,有求必应,义务代为收购,以木箱为包装发运。几年之内,土耳其瓜即遍种于祖国的江南各省。
土耳其瓜,因瓜形像“佛手柑”,又称“佛手瓜”,属锦葵科,多年生蓄根性藤蔓作物,可幼苗分株或用全瓜种植。不论庭前屋后,地坎岩边,各种土壤,皆可种植,并获丰收。据水口、火井地区农民群众反映:凡种植四、五年的,一窝可产瓜一、两千斤,其蓄(宿)根味美如山药。另据黄坝村农民群众反映:在那“粮食缺,瓜菜代”的三年困难时期中,土耳其瓜缓解了他们的实际困难。
一九九二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