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高考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在高考之后,对于刚刚成年的考生来说,填报志愿成为了他们将要面对的第一个抉择。往往这一抉择也牵动着一个个家庭,天南海北,术业专攻,都饱含着父母家庭对于孩子的殷切期盼,因此“我的志愿我做主”的愿景常常被打破。 近日,随着高考出分,“父母篡改高考志愿,该不该原谅”又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网友们的意见大部分认为不可原谅。然而,作为父母爱意的一种“畸形”表现,在高考志愿上,这种爱意可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首先,不可否认,高考志愿关系着学生在未来四年的专业学习甚至未来的就业方向,无疑是大多数学生人生中面临的第一次重大的选择。因此,高考志愿的重要程度自然不必多谈。而正是如此重要的一次抉择,难以完全由刚刚成年的学生自己做主,往往,它牵动着一个家庭的期望。因此,父母参与到高考志愿填报中来,或许能给予学生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如果说父母与孩子共同协商,是其乐融融;而父母“篡改”高考志愿,就有些“用力过猛”的意味。说到“篡改”,意思就是父母不经孩子同意,擅自对志愿进行修改。 为何“篡改”?也许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未果,最终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我们常说,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的重要性,从家庭、学校、社会对于高考的重视程度也可见一斑。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对广大学子来说,高考无疑是相对公平的一条道路。通过高考,寒门学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走向明朗的未来坦途。家长们往往认为,即便是刚刚成年的孩子,心智上往往也有不甚成熟之处,考虑不周之嫌。家长们期盼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同时也期望他们能少走弯路,如果能为他们铺平今后的路,看着他们越来越好,这是为人父母无一不向往的。因此,参与他们的重大抉择,也是十几年来对子女习惯性的爱和保护。在亲情中,爱永远是利他。 所以我们追根溯源,大多数时候家长们的出发点是爱,是善意,可能他们缺少一些经验,没有把握好用力的度,于是导致误会,导致决裂,导致了一些他们也不愿看到的后果。在理解了万千家长的初衷之后,多一些沟通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共同钻研专业就业方向的机会,多一些表达热爱与期待的机会,往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十余载寒窗苦读,小小的少年终于面临人生第一次抉择,给他们一些自己决定的权利,在未来无数个背井离乡的日夜里,幻化作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十余载含辛茹苦,渐老的父母终于意识到该逐渐放开数年如一日的庇护,给他们一点放下心来的底气,在未来无数个守在故乡的眺望中,仍旧能有一些幻想远方的子女精彩生活的素材可依。 十几岁的少年,高考重要,因为他们第一次独自承担了万众瞩目的期待;十几岁的少年,高考不必定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少年的人生,永远不是轨道,而是一片原野。有了理解,有了体谅,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中,反复练习爱与被爱的能力。或许从爱的起点再次出发,父母与子女本来就是同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