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165|评论: 16

[八卦吐槽] 郑州暴雨,一句“千年一遇”不能挡住所有追问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郑州暴雨,一句“千年一遇”不能挡住所有追问

转帖 作者:海边的西塞罗

这是天灾,但我们并非不能“未雨绸缪”

昨天我们在文章《我悟了,最适合吴亦凡的人,原来是王思聪》当中刚说,也许会有新的大新闻,“解救”吴亦凡,今天,大新闻就来了。
据官方媒体报道,7月18日18时至21日0时,郑州市出现罕见的持续性强暴雨天气,累积平均降水449毫米的雨量不但突破了当地气象历史记录的极值,也使郑州市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地铁灌水,医院停电,水库决堤等等,整个郑州成了一片“泽国”。
图片
图片
目前暴雨造成的伤亡人数还在统计当中,但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大灾。
每当遇到这种“天灾”的时刻,公众总会很自然的追问,这其中是否有可避免的因素——毕竟,中国城市每遇暴雨必泽国的情况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每次赶上这种时刻,总有人喜欢强调,这是“xx年一遇”。比如这次郑州的事情出了以后,有当地媒体第一时间就定性其为“千年一遇”,引来公众的不少质疑。
图片
抛开是否真的“千年一遇”不谈,很多媒体片面强调“千年一遇”的言外之意,大家其实都听得出来:这就是天公不作美啊!非人力所能抵挡!大家别多想哈,也别抱怨,各安天命就是了……
可是,真的不需要多想吗?一个现代大型城市,如果遇到“千年一遇”的暴雨就活该内涝无减轻之法吗?这事儿其实很耐琢磨。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城市排水系统是参照苏联模式建立的,苏联由于处于高寒少雨的寒带、且降水量相对平均,在城市排水设计中只做了地下管渠排水。这套系统被照抄到温带季风气候为主的我国来,成为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底层模板,给中国的城市排水后来的治理带来很大麻烦。
其实类似的困境,在当年城建学苏联的国家中也有不少,比如在越南,虽然胡志明市的管渠排水系统的径流量已经因地制宜的做了扩大,可一到暴雨天,在市内开船就比开车方便。
图片
就像很多专业人士早已指出的那样,对于非寒带的大型城市而言,单有一套苏式的地下管渠排水系统是不完备的,一遇特大暴雨肯定抓瞎。这不单是管渠设计径流量大小的问题,而是这个系统就不是干这个活儿的。就像你若得了新冠,光吃感冒药肯定没用,因为它压根不对症。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排水系统有两套:
第一套是小排水系统(minor system),也就是我们从苏联那里学来的管渠排水系统,地下管道径流量设计的合理一些,应对一下普通的降雨是没问题的。
另外一种是大排水系统(major system),主要是为了应对超过城市管网设计的特大暴雨,这个系统在我国近些年才刚刚开始起步。
其实比较成熟的“大排水系统”,你没准也见过,今年春节《唐人街探案3》上映,电影中有一幕,秦风和唐仁完成三个挑战之后,在绑架者的提示下找到了小林酱的位置——龙Q馆。
图片
这个名字奇怪的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大名”叫做“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别看电影中表现的场面已经很宏大,其实真实中的“龙Q馆”比这还大得多。它是一条全长6.4公里、直径10.6米的巨型隧道,内有5个绑架者劫持小林酱的那种立坑,每个深度约70米,内径30米,总储水量达到67万立方米。
图片
这样浩大的工程,是日本东京都会同周围各县,耗时整整13年建造,花费2400亿日元(约180亿人民币),从1993年动工开始,直到2006年才正式启用,期间参与的各都县政府都已经换了几届,但一直持续把这件事做了下来。
图片


而正如电影表现的,投入这么巨大的“龙Q馆”,在平素长时间都处于几乎空置状态,大多数老百姓是想不到政府为他们做过这个“大工程”的。你看电影中的秦风,也是想了很久,几经提醒,才最终想到了有这个犄角旮旯的存在。
图片
是的,大排水系统,它就是都市中一个沉默的地下巨人,平素躺在那里,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只在危难时刻,才会出手力挽狂澜。
可是日本人为什么要建造它呢?因为首都圈里居住着3000万人口,日本首都圈内各政府需要为这些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台风、暴雨不来则已,如果万一来了,城市严重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怎么办?
图片
这样的“大排水系统”其实相当于城市给自己买的“保险”,防的就是咱有些媒体总爱甩锅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天灾。
所以,“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不是完全不可防控、不可减的,就看你有没有心做这种“大排水系统”,能不能把人命真当回事儿。
这几年,中国各大城市的发展确实非常迅速,比如此次事发的郑州,最近十年内就吸纳了整整400万人口进入。城市规模增长十分迅速,是上一轮各省会抢人大战中的得胜者。
图片
但是就目前看,中国很多城市的平素看不见的“保险性基础设施”是没有跟上的。大部分城市的决策者似乎也不太愿意将市政建设的资金投入到这种“看不见的工程”上。
有两个问题阻挡了他们这样做:
第一个问题是,由于我们城市排水系统学苏联的样板,本来就没有“大排水系统”和相应的建设标准和国家统一规划。在全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国家也不太可能再重新出台相应的“全国一盘棋”式的硬性规定,因为这种全国一刀切的规矩,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图片

比如在“大排水系统”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城市规模和发展预期各异。东北的哈尔滨和海南的三亚肯定不可能套用同样的标准。如果统一定标,不是后者不够用,就是前者造的太多,形成资源浪费。所以大排水系统即便要增建,也只能是各地各城市自定标准的“良心活儿”。成为雨果所言的“城市的良心”。
图片
而一旦将标准下放给各地方,你会发现光有良心也是不够的。即便每个城市的施政者都有心干好这个“良心活儿”,也会遭遇操作上悖论:到底怎么定标准,大排水系统建大还是建小呢?
造“大排水系统”是要投钱的,日本首都圈的故事告诉我们,这笔钱还不是小数,城市发展的越大,这个系统越是无底洞,还要考虑到城市发展增量的问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目前中国人口增速放缓、各地掀起抢人大战的大背景下。每多投一分钱在这种“看不见的基建”上,就意味着在高铁、公路、电力、5G等等这些“看得见的基建”上会少一分钱。这会给城市在“抢人”中带来极大的劣势。
图片


而如果抢不到人口,城市经济发展势必放缓,人口和城市规模出现停滞甚至萎缩,到时候地卖不动,税收不上来,那么兴建过大的大排水系统不仅会带来财政难题,也会成了永远难以用上的无用之功。到那时,敢下决心上马这种工程呢?
说的形象些,由于“大排水系统”没办法搞“全国一盘棋”式的举国工程,只能让地方自己定标,这就相当于让比赛选手自己延长自己的赛道:本来的同样百米跑,你却要让某些选手多跑个几十米才算赢,具体多少米还让他们自己定,加的多了也没有奖励,那肯定只有傻子才会主动给自己加码了。
所以“大排水系统”的建设,是一个中国目前正在遭遇的治理悖论。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种背景下,一旦摊上特大暴雨,你让各地方官媒能说啥呢?那只能强调“千年一遇”、“百年难遇”了呗。谁摊上算谁倒霉。
一句“千年一遇”的背后,是这种发展悖论的无奈。
但我们还是希望“千年一遇”“百年难遇”在不远的将来不要再被常拿来强调,希望我们的大排水系统尽早跟上我们的城市发展速度,希望我们的城市在暴雨中少被淹。

全文完
我知道写这篇文章,肯定又会有人角度清奇,说我“尬吹日本”,说我“拉踩自己的祖国”,说我“带节奏”,质问我“居心何在”云云……
我知道,现如今就兴这个调调。
在此声明,我并不觉得我们若用心搞这种基建,会搞不过任何发达国家,中国的基建能力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我只是想指出,在目前的格局下,各地确实缺乏搞“大排水系统”这种高投入、回报不易见的工程的动力。没有动力,再好的能力也无法体现。这个问题需要尽快得到重视和解决。归根结底,我希望的是我们的国家未来能更好。
至于那些就是看此文不爽的人,恕我直言,你们其实并不关心同胞生命,你们看新闻,只是想“我强人弱”的yy中爽一把。我建议你们取关我的号。多看胡总编发的微博:在胡总那里,只有德国水灾才是个悲剧,郑州水灾则是“必然”。
图片
你们估计只对这种言论感到全身舒畅——只愿有一天,当你们被“千年一遇”的暴雨困在地铁里,在齐腰深的积水中打开手机准备求援时,看到胡总这种高论,能保持涵养、不骂一句:“个龟孙儿!x恁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投降必须举起双手:胡锡进是“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总设计师
原创 秦全耀


网友打来电话,胡锡进认怂了认栽了投降了。你快看今天17:20时他更新了一个新浪微博。

果然不假。胡锡进在微博做出了全新的表态和先前大有不同:我们要彻底放弃“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思维了。捍卫人民群众的安全,这是无论有多难也要实现的结果。

胡总编辑爱人民,打死我也不信,他又不是东锅先生。可万万没想到胡锡进的用词竟然是:我们要彻底放弃“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思维了”。

不打自招。“我们”这两个字不正说明他和那些“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鼓吹者闹了规期原来都是一伙的。

本来嘛,胡锡进就是一个总设计师。没有他首创的“胡必然“学说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人跟风搭车。秦爷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检索,所谓“50年一遇”,“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5000年一遇”恰恰都出现在胡锡进的“这种极端天气导致洪灾是必然的”谬论之后。完全可以说没有胡锡进,可能就不会有那些“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五千年一遇”的歪理邪说。“胡必然”也是“胡祸首”。

图片

图片

虽然胡锡进这次认栽了认怂了投降了,我依然不依不饶绝不会轻言放过。认栽了认怂了投降了就必须老老实实举起双手,而他只举起了放弃“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那只手,而另一只手仍在握着“这种极端天气必然导致洪灾”的那把刀。秦爷在此警告放弃不能留一手,弃暗投明就请举起双手。

人家巳经放弃了“千年不遇”“百年不遇”,为什么还对“胡必然”那么穷追不舍?且听秦爷举例说,如果将今天发布的灾情让胡总编起草,他会不会这么发布:因灾必然遇难56人,必然失踪5人,全省已紧急避险必然转移585193人,紧急必然转移安置919519人,需紧急必然生活救助208033人;农作物必然受灾面积576.6千公顷,必然成灾面积168.2千公顷,必然绝收面积25千公顷;必然倒塌房屋3830户9943间,必然严重损坏房屋7071户21879间……

只要“胡必然”的谬论一天不被清除,不负责任的当事人就可能会一点责任没有。为了帮着头头脑脑们推卸责任,“胡必然”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不妨看一看扒一扒这些年他在网上说过的那些极端言论。秦爷问:靠谱吗?讲理吗?害莫大焉!

昨天秦爷曾发文说“如果认可了“百年不遇”“千年不遇”和胡锡进“这种极端天气导致洪灾是必然”的谬论,那么还让你们当官干嘛?谁当不都是一个样子。

为了平民百姓的权益能多争取一点是一点,每个人都应尽量努力。那么,“胡必然”的谬论就必须搬倒……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认可了百年不遇千年不遇和胡锡进的“必然论” 那谁当官不都一个样

原创 秦全耀


一场大雨将郑州下了个稀啦哗啦,将人心下了个四分五裂,将环球的胡总编下了一个大马扒。打脸去吧,吹牛逼说大话。

有人说40年一遇的大雨,也有人说500年一遇的大雨,还有人说1000年一遇的大雨,甚至有人说5000年一遇的大雨……

4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5000年一遇……到底多少年一遇,谁说了算,岂不是当官的一句话?

还是方舟子先生有高论:“1975年河南溃坝那次,24小时降雨量1060.3毫米,应该是万年一遇了吧?所谓多少年一遇,是根据以前的观测数据做的概率估算,河南哪来的5千年观测数据?拿几十年数据画条拟合曲线,说多少是多少,从大禹治水算起。”

就事论事,可事情一旦到了秦爷嘴里,要多俗有多俗,非下三路不可。听着4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5000年一遇也不如碰上一回外遇、艳遇,更不如直接了当天上掉下个林黛玉。哈哈。

央视称郑州局部地区3小时最大降雨量333毫米,要比德国受灾最严重的Ahrweiler9小时内降水207毫米降水量大。网民说1975年驻马店水库事件,单日降雨量1060毫米,一亿年一遇。

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介绍,1975年“75·8”暴雨最为猛烈。1975年8月5日至8日,受7503号台风影响,河南暴雨中心泌阳县林庄6小时雨量830.1毫米,24小时雨量达到1060.3毫米,3天雨量1605.3毫米。

小时候就酷爱比大,不知哪位高人还特意照仿警车发出的声音编了个顺口溜:“你比大,我比大,你的没有我的大,我的比你还要大,拿出来比比,拿出来比比,差不多一边大。”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晃已然六十有八。火鼠论寒,冰蚕语热,蜗角斗争,客问洪河,百川灌雨,再读辛弃疾《哨遍·秋水观》一词“何言泰山毫末,从来天地一稊米”。图个啥?下场雨也要争来争去,争他个大雨小雨。

近日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对内发微对外发推口径内外有别。微博云:“河南狂降暴雨,郑州一小时内竟然降了201.9米……这种极端天气导致洪灾是必然的。”

古有忽必烈,今有“胡必然”。秦爷不解这个“必然”的标准是谁定的?你又不是气象专家水利局,嘴巴咋就那么大呀?真敢开牙。

然而胡锡进的对外一“推”却是另一番语气:“德国的暴雨和洪水已经造成133人死亡。太令人伤心了极端天气的早期预警和适当的疏散以及应急反应,显然没有到位。希望一些官员将面临严厉的惩罚。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应该是这样。”

“应该是这样”吗?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事故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4个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包括30人)以上死亡。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刚刚看了最新发布的郑州灾情更新,仅到今天为止:“因灾死亡33人,失踪8人。河南省已紧急避险转移37.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5.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照本宣科,对号入座,显然郑州这场大雨的伤亡和损失已是“特别重大事故”无疑。

一直在想什么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面对郑州大雨,坦白是什么呢?秦爷一句话:坦白就是5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5000年一遇……难不成有了这“一遇”,就可以猫盖屎即往不咎从宽了吗……

面对这么大的灾难,该救援救援,该追责追责,该检讨检讨,该悔过悔过,该闷心自问就闷心自问:你这个领导是怎么当的?扯什么百年不遇千年不遇五千年不遇,骨子里不就是推卸责任,将矛头对准天对准地。

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远水能解近渴吗?几千年历史的过去能遮挡住今天的不足吗?如果认可了百年不遇千年不遇和胡锡进“这种极端天气导致洪灾是必然”的“胡必然”谬论,那么还让你们当官干嘛?谁当不都是一个样……
发表于 2021-7-24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2年优秀网友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1-7-24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连提问都如此怯懦,我们哪里敢恣意悲伤


连清川

20日下午大约5点的时候,在朋友圈里刷到了一个郑州地铁中传出的视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

从那时开始,一直在刷朋友圈,寻找信息。深夜的时候强摁着不安,出去跑了个步。回来继续刷到凌晨。

21日刷了一上午。刷到下午的时候终于绝望,停止了。

信息始终是破碎的,没有逻辑,没有因果,没有全貌。迄今为止都没有。

靠一个破碎的朋友圈,想拼凑起有效的、完整的、客观的信息,基本上是无望的。

一直如此。

2008年地震的时候,我在上海和朋友一起。心急如火,可是不知道该做什么。我们后来找一些朋友一起拼凑了一车帐篷,通过NGO的朋友发过去了。

2020年的时候,我独自在福建老家。封城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个记者互助群,想找一些医疗用品,可是那个时候,什么都没有了。我终于什么也没做成。

现在,我还在上海,除了焦急地刷朋友圈,我什么也做不了。

每一场灾难都像是对我人性的一次鞭挞。盲目、焦急、悲愤,但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做不了。

那相当于150个西湖的雨水,像是泄在我的心里一样。我和那些雨水,都同样有罪。我是旁观者的罪。

我耻于说,郑州挺住。没有人应该在那样的灾祸面前挺住。他们应该悲伤,他们应该崩溃,他们应该哭喊,他们应该无助地呼号。他们不应该挺住,他们应该得到救助。我们任何一个人,在灾害面前,都不是应该挺住,而应该被救助。

我也耻于说,郑州加油。你看那些在凶猛的水流中挣扎的人,他们一定用尽了身上的每一分力量,去努力生存。那些在地铁水中泡着的人,他们一定用尽身上的每一点力气,去努力呼吸,想要多等待一秒钟的救援。你看那些在京广隧道中的人们,他们一定想尽了所有的办法,想要抓住哪怕一线的生存希望。

我们没资格叫他们加油。他们已经耗尽了所有生命的力量。可是在视频中,我们看见他们被冲下马路,他们躺在冰冷的地铁站地板上,他们浸泡在仅仅1800多米的隧道中。

郑州是一座城市,郑州人是每一个人。他们都有名字,可能有小名,可能有爱称。他们平时都不叫郑州人。他们被亲切地、柔情地、戏谑地、轻蔑地、鄙夷地叫着。可是现在他们的名字都消失了。

所有的挺住和加油的空洞的喊叫,都是残忍、冷漠和无意义的事不关己。

我曾经是一个记者。提问是我的天职。所以,对于那一天,和对于前后的那些天,我都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是本能,有的是在看了报道、帖子之后产生的。

可是我不敢问。

我的怯懦加重了我的负罪感。

比如,天气预测有偏差。7月17日,焦作就已经发出暴雨警报,预测雨量达到500毫米。按照百度地图的计算,焦作离郑州的驾车距离仅仅88公里。

500毫米的降水量,比郑州实际的降水量还要大。这明显是区域性的灾害。在长达3天的时间里,郑州一切照常。这是为什么?

20日当天,从凌晨一点钟开始,郑州市已经发布了暴雨警报。而地铁、公共交通、商场、营业场所在暴雨来临之际,都还在正常运行。为什么?

地铁5号线,从停止运行,到救援发生,其中经过了3-4个小时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地铁救援在哪里?外部救援为什么花了这么长的时间?

目前披露的伤亡信息,是5号线死亡12人,伤5人。全城到底有多少伤亡?郑州的雨还在下,还有多少人失踪,多少人受困,多少人需要被拯救?

……

我大概有几百个这样的问题。可是我不敢问。

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天,我们仍然在朋友圈里无望地拼凑信息。

我们对前互联网的传统时代有一万种抱怨。但是那个时候有许多媒体,和年轻的血肉,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传递信息。

我们现在连提问都已经如此怯生生了,在庞大的,瞬息万里的,自由的互联网世界里。

如果连提问都如此怯懦,我们哪里敢恣意悲伤。

如果我们连悲伤都如此压抑,我们的罪过,并不是毫无来由

发表于 2021-7-24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吹东京,难道转帖都不经过大脑思考吗?你上个帖子我就说过,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是一小时50mm雨量,超过一小时50mm雨量20分钟就瘫痪了,超过一小时100mm也就崩了,详细内容可以看日本NHK纪录片------水淹东京

发表于 2021-7-24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7-24 09:51
如日-中天 发表于 2021-7-24 09:38
又来吹东京,难道转帖都不经过大脑思考吗?你上个帖子我就说过,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是一 ...

难道你的转帖经过大脑思考吗? NHK与CNN有多大区别? 经常以点带面挣收视率。

发表于 2021-7-24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匿名者 发表于 2021-7-24 09:51
难道你的转帖经过大脑思考吗? NHK与CNN有多大区别? 经常以点带面挣收视率。

原来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关西大学,北海道大学,早稻田大学,群马大学,中央大学等等等等的资料和分析都不专业,你最专业,你赢了。。。。。
Q2.jpg

发表于 2021-7-2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这些真没必要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7-24 15:40
如日-中天 发表于 2021-7-24 10:20
原来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关西大学,北海道大学,早稻田大学,群马大学,中央大学等等等等的资料和分析都 ...

照你的意思说,这些研究所、大学这么弱,50毫米雨量就把东京瘫痪了,那东京一年得瘫痪多少次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7-25 17:38
(匿名发布)
(匿名发布)  发表于 2021-7-25 17:48
如日-中天 发表于 2021-7-24 09:38
又来吹东京,难道转帖都不经过大脑思考吗?你上个帖子我就说过,东京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是一 ...

有些东西的判断仅仅靠常识酒可以了。东京的下水道系统可能真的只能防御每小时50mm的下雨量;但你看见它的下水道系统的“管道”的大小和尺寸了吗?可以开车自由进出的下水道、几层楼高的压水槽、直径10米的管道……你觉得世界上还有哪里的下水道系统能够超过它的?
《水淹东京》是日本人自己拍的纪录片,也就是说他们在拥有如此规模的下水道系统的情况下,仍然居安思危、知道自己的极限、也就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怕暴露自己的短处和危险,这值得你借鉴不?
“根据数据显示,建成排水系统的那一年,该流域遭水浸的房屋数量由最严重年份的41544家减至245家,效果显著。”、“整个系统每秒排水可以达到7000立方英尺。也就是说,只需要短短12秒,它们就能放空一个奥运会比赛游泳池里的水”…………这算不算比较成功的下水道系统?

发表于 2021-7-25 22:4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踏踏实实做点事,转帖的转这些有意思吗?国家做得不好你想批评,但也得分个时候吧,现在还在救灾,这不是添乱吗?更何况,我们其实觉得国家做得还算不错。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