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山河漫游记【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六章 芙蓉国里尽朝晖
15 鲁 肃 墓
三国奇才是鲁肃 字曰子敬安徽人
勤奋好学自少年 学识渊博又严谨
体貌魁奇性豪放 常散家财赈穷人
颇具大丈夫气概 招聚少年习武勤
一年周瑜来求他 救济军粮格外紧
他家仅有两囤米 毫不犹豫送一囤
周瑜甚感他诚挚 遂为密友情笃深
后二人同投孙权 鲁肃战略谋划远
深为孙权所器重 合榻对饮经常见
请教鲁肃治国策 鼎足江东吴国建
建安十二年曹操 率军南下势凶险
企图一举扫孙刘 孙权犹疑心不安
举棋不定难决断 鲁肃从容不迫见
协同周瑜排众议 提出联刘抗曹战
孙权派他为特使 赴蜀共谋联抗事
刘备诸葛甚欢迎 一拍即合战赤壁
奠定胜战之基础 赤壁大战开始时
赞军校尉鲁肃兼 配合周瑜战功立
立足江东挺孙吴 西晋陈寿三国志
称赞周瑜和鲁肃 独断之明实奇才
鲁有战略家雄才 且具外交家胸怀
战后刘备向孙权 借地众人皆反对
唯有鲁肃顾大局 劝说孙权来同意
后刘备得益州后 不按原议还荆地
鲁肃大义凛然去 深入虎穴无所惧
单刀赴会与关羽 义正言辞无懈击
说得关羽理屈穷 后世小说无视之
反把桂冠献关羽 鲁肃此举有功绩
据说他们会谈地 洞庭湖畔益阳市
市内尚有鲁肃堤 当年鲁肃领兵砌
建安十五年孙权 拜他为汉昌太守
不久转横江将军 周瑜病逝于巴丘
鲁肃万人守岳阳 重视城郭之建筑
鲁肃病逝于任上 可惜年仅四十六
孙权亲为其送葬 相传安葬于巴丘
鲁肃自古受敬重 尊为贤人德望厚
三贤祠中有其像 祭祀鲁肃后世留
会泉门外北宋时 鲁将军庙亦建有
关于鲁肃墓少记 巴陵县志清后期
方始提及鲁肃墓 岳阳楼东南一里
墓前巍立石坊门 墓冢高大石栏围
坊柱两侧挂楹联 上下共计二二字
上联扶帝烛曹奸 接所见在荀彧上
下联侍吴亲汉胄 接此心与武侯同
清代光绪十五年 巴陵知县墓碑建
上书吴鲁公肃墓 并在墓顶小庙建
民国初年修缮时 拆去小庙又改建
小亭中立一石碑 军阀曹锟铭文镌
公德于斯葬于斯 呜呼公足见千古
后来亭台及碑栏 悉遭破坏鲁肃墓
一九八三年重修 墓冢八米高高矗
正门增建石牌坊 改东向西洞庭湖
坊柱仍用原对联 威恩大行坊额书
六角小亭墓顶建 纯木黄瓦红漆柱
小巧玲珑婷婷立 碑石一具亭内竖
鲁肃画像碑上刻 并记重修鲁肃墓
16 小 乔 墓
鲁肃同代风云人 周瑜之妻是小乔
死后亦葬于岳阳 身后命运难预料
比起鲁肃要多惨 小乔墓地原来建
岳阳楼之东北隅 环境幽静且安然
墓碑原有一小庙 小乔画像供里面
墓顶遍植有女贞 一个石碑竖墓前
上书吴小乔之墓 墓庐原有一对联
上下联计三六字 绿珠犹作坠楼人
接着曰铜雀春深 最恨旧传非礼语
二女远来巡狩地 接着曰潇湘月冷
可怜同有未归魂 二女即指大小乔
明代一统志记载 孙策攻皖納大乔
又以小乔归周瑜 铜雀春深有说道
引用唐代大诗人 杜牧名句写得妙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国演义罗贯中 对此典故敷衍好
就在建安十三年 十一月十五日夜
江北曹操与众官 尽兴饮酒又赋诗
志得意满发狂言 声称如得江南时
便把大小二乔娶 置于新筑铜雀台
以娱暮年之快活 后来周瑜在赤壁
山上眺望曹营时 猛忆此事愤怒激
不觉大吼一声叫 口吐鲜血不省事
凭吊二乔有真情 此处用典尽表示
明清两代其志书 均称此为二乔墓
考证墓中仅小乔 因何造出二乔墓
附近君山二妃墓 可能与之相关乎
小乔墓庐另有联 提及此事实可叹
上下联有三四字 曰世界已非唐虞
接下曰近提丛祠 生喜有邻傍舜妇
又英雄不及儿女 接下曰虚传疑冢
死怜无地葬曹瞒 曹操即是此曹瞒
此联所以涉及曹 亦是铜雀春深典
清代嘉庆二年时 小乔墓又重修建
墓庐宽敞有围栏 可供人们来游观
可惜抗战被毁坏 后来一九六八年
建盖厂房将墓冢 彻底铲平影不见
仅存墓庐碑石在 现已将小乔墓迁
迁至秀丽南湖畔 小乔芳魂长为伴
17 君 山
* 银盘青螺美 仙乐盈洞庭
洞庭湖中有山岛 名曰君山风光丽
此山相距岳阳城 水程足有三十里
零点九六方公里 众多名胜与古迹
齐名天下岳阳楼 楼山相望多旖旎
(1)灵秀与物华
未到江南先一笑 洞庭湖上对君山
秀美君山婷婷立 浩瀚云梦灵气添
君山貌呈椭圆形 大小七十二座山
峰峰相连又汇成 十二螺髻映蓝天
远看如黛似青螺 极为秀美风光艳
淡扫明湖开玉镜 丹青画出是君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青螺鲜
登临其上放眼望 洞庭浩气尽扑面
心旷神怡似临海 浩茫洞庭绝壮观
君山四面环湖水 雨量充沛气候暖
自然王国满生气 三十余种鸟乐园
灰鸥天鹅与花雀 锦鸡黄鹂和鱼燕
斑鸠画眉与翠鸟 还有绶带鸟杜鹃
鸣鸟水鸟三十余 齐聚君山闹欢天
南麓湘水一角处 珍品银鱼更盛产
传说王母娘娘的 银簪掉落湖里变
更有金龟酿名酒 并有裂缝在龟板
观赏价值不小觑 佳木葱茏满君山
群英竞秀四季里 君山红绿叶娇艳
不亚香山红叶美 更有金桂浓遮天
传为杨幺亲栽植 芳香四溢遍君山
君山自古多奇竹 姿色曼妙犹似仙
斑竹一枝千滴泪 令人梦魂绕常牵
方竹远看无异样 触摸即觉棱角显
形似龟背龟甲竹 纹络清晰且动感
活如群龟引颈爬 极富生气美上天
还有著名罗汉竹 竿下结密又突变
相互交结呈斜面 酷似十八神罗汉
传为古时一老僧 德行引来天罗汉
近年竹节增长慢 正面看似人人面
侧面瞧亦是人字 人面竹又广流传
梅花竹竿有深槽 状如梅花很好看
圣音竹竿喇叭状 上小下大非一般
僧人将其作喇叭 吹出声音不平凡
枝叶纤细凤凰竹 亦有名叫孝顺竹
婀娜多姿不胜看 还有同体连理竹
沙沙有声令人醉 枝叶繁茂随风拂
连理若是两根者 宛若夫妻携手呼
若为三根四根者 和睦之家似欢舞
民间传说故事美 柳毅龙女化身楚
实心水竹质地坚 嘴尖皮厚不空腹
岳阳男女结婚前 双双采撷有用处
把它吊在婚床上 鸳鸯枕巾相挂住
以及紫竹青篱竹 长耳箬竹龙楠竹
洞庭茶岛史悠久 君山茶叶更称著
中国茶经早记载 初唐老僧从外地
带来八棵茶树苗 得天独厚无可比
繁衍生长在君山 被列贡品后唐始
历代相袭至乾隆 规定每年进宫里
文成公主赴西藏 君山茶即随身带
红楼梦中写妙玉 梅花积雪烹茶细
即为君山银针茶 老君眉茶很珍稀
历代人们争相用 最好词语命名字
君山毛尖白鹤茶 龙鳞黄翎毛凤羽
洞庭春与君山绿 现有两个品种绮
其一沿用旧时称 君山毛尖参评比
列为全国十名茶 另为五十年代育
君山银针新品种 曾于德国莱比锡
国际博览会金奖 世界誉为金镶玉
它是茶叶之珍品 细若银针无人比
芽身金黄露白毫 富赏之趣冲泡时
置于杯中冲沸水 芽尖朝上悬空立
继而徐徐沉杯底 婉如群笋出土里
笋尖林立唰唰齐 冉冉扩散杏黄汁
水中浮动似云霞 如若继续冲泡时
可见茶芽三起落 美趣三番人欢喜
(2)昆仑石与七十二仙螺
造型奇特物产丰 君山自古有来历
想象美好说它是 女娲补天昆仑石
远古女娲为补天 历尽千辛万苦吃
来到昆仑石顶上 找到五色珍宝石
炼成熔浆似彩云 双手捧着补天时
突然一阵狂风来 手里熔浆被卷去
一直卷落洞庭湖 变作山峰连绵起
女娲乘虎赶来时 七十二峰婷婷立
也有说是这些山 七十二仙螺造的
很早以前洞庭湖 住着七二仙螺女
修炼九九九九年 一年连天暴雨急
洞庭湖水大泛滥 无数老少淹水里
仙螺姑娘忍剧痛 脱下螺壳变大船
螺壳是其命根子 再回仙壳难上难
抢救灾民七昼夜 无数男女得生还
她们却因过度劳 疲惫昏倒不堪言
待到她们醒来时 七二大船已搁浅
为让灾民得生存 大船又将山峰变
风姿各异七二峰 峰峰相连小岛现
仙螺姑娘一起扯 青丝头发撒上山
青松翠竹麦苗变 又撕衣裙一片片
抛在七十二峰上 变成金桂与牡丹
还有芙蓉和杜鹃 吉祥幸福送满满
翠螺碧螺黛螺峰 命名人们永怀念
(3)神仙洞庭之府
君山长年隐没在 洞庭湖水烟波中
夏秋多云冬春雾 朝晖夕阴浪凌空
横无际涯古云梦 神秘色彩极浓重
洞庭之府古人疑 多有仙灵居其中
晋时王嘉拾遗记 详细记载洞庭山
浮于水上玉女居 其上金堂数百间
尝闻金石丝竹音 四时彻于湖山巅
天下第十一福地 道书列其为君山
君山初名洞庭山 洞府之庭居神仙
后因娥皇女英说 亦称湘山和君山
神秘莫测古君山 一草一木有奇传
最早人物是黄帝 史记封禅记中现
黄帝采来首山铜 熔铸大鼎于荆山
鼎成有龙迎黄帝 据考荆山即君山
今君山西南崖下 猴子洞上有平台
即为黄帝铸鼎台 后人又称轩辕台
帝姓公孙名轩辕 神州古籍早记载
轩辕台旁还有个 黄帝乘龙飞升处
旧时建有飞仙亭 可惜早已未存住
这里历来是游人 驻足怀想沉思处
唐胡曾写轩辕台 缅怀先祖抒豪情
五月扁舟过洞庭 鱼龙吹浪水云腥
轩辕黄帝今何在 回首巴山芦叶青
除了黄帝先祖外 还有秦皇汉武情
娥皇女英及柳毅 种种传说亦生动
向往不已骚客多 君山神异和秀灵
每到君山便建庙 塑神题字刻石敬
致使坡坡都有庙 各个山峰都有亭
根据巴陵县志载 君山原有三六亭
四十八庙与四台 另外还有五个井
亭庙台井多废圮 现已修复柳毅亭
二妃墓与封山印 朗吟传书酒香亭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