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82|评论: 1

王文才《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10集 水陆码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9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文才《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二篇 铜浇铁铸的骨骼



第二节   水陆码头



南丝水路西出成都的终点码头,其水名有“天河水”、“天水”、“蒙水”、“仆千水”、“仆干水”、“千仆水”、“布仆水”、“百濮水”、“百濮江”、“苞蒲水”、“布濮水”、“耤水”、 “藉水”、“夹关河”、“邛水”、“赤水”、“小南河”、“白木江”、“白沫江”等名称。这些称呼来源可分为五类:一是历史著作,二是文艺作品,三是碑文,四是网络,五是民间口语。

最早称呼“白木江”的,是东晋史学家常璩。常璩的生平著作,前已有简介,这里不再赘述。他在《华阳国志·蜀志·六》中写道:“(李)冰又通笮道文井江,径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会至武阳天社山下,合江”。之后《直隶邛州志》、《邛崃县志》引用此称呼,一直到20世纪末。

其水在邛崃山,发源于天台山。天台山古叫大蒙山、古蒙山、东蒙山。大禹治水登山祭天后,被人叫作天台山。《直隶邛州志·民国志》第一卷第104页就写道:“蒙水,凡自名山来者皆蒙水也,盖邛来大山以西皆蒙山。”《都江堰河流概况》又说:“源于镇西山的称火井河又称文井江,源于天台山的称夹关河又称白木江,二河于齐口相汇后始称南河古名邛水、赤水。”

二河于齐口相汇后,又在黄坝大桥上游两河口处,与大邑方向来的䣢江河相汇合流于南河。因大渡河在水利上称为大南河,故在1982年四川省温江地区行政公署、四川省测绘局出版的《温江地区地图册》,和1992年出版的《名山县志》等都书籍中,都称邛崃南河为小南河。

21世纪初编纂的《平乐镇志》称:民国年间,黄绍祥先生与文友闲游平乐江畔,见江水白沫甚多,实则为造纸废水所致,即占一绝云:“缘江观美景,又见夕阳横。白沫如银处,长来滩水清。”众皆赞赏,并口口相传。先生又为平落小学谱写校歌,索性将江名写成“白沫江”,一经传唱,白木江约定俗成“白沬江”。

最早在文艺作品中称该水为“藉水”的,是宋代词人张方。张方,生卒不详。资州资阳人,字义立,号亨泉子。宁宗庆元五年进士。官简州教授,为诸生痛陈佛老之妄。历知邛、眉、果等州,迁直秘阁、四川制置使参议官。充利、夔、成都路提刑,劾墨吏、开新渠,疏陈时政之失。改帅汉中,以兵复天汉、武休、虎头之险,蠲钱三十万缗,米二千斛,给田以恤死节之家。官至尚书兵部郎。有《亨泉稿》。绍定辛卯三月,他在邛州任职期间,到夹门关写有词:“二水溪头车马行,灵龟背后玉龙横。涨泷往日矜河伯,砥柱千年要石兄。藉水右旋江会合,天台曲直卦文明。吾心怵惕便施手,事所当为不问名。”词中的“二水”,即今夹门关邛笼前面的清江和白沫江,“藉水”指两江汇合而下的白沫江,“灵龟”指香严寺所处的龟蛇穴……该词被明·杨慎收入《升庵诗话·卷十》。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最先在文艺作品写此水为“白沫江”的是沈鶠菡。笔名白沫江。沈鶠菡学中文,教数学,爱写作,有文字在中国文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新疆伊犁人民出版社、大众文艺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辽宁少儿出版社和成都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白沫江水弯弯流》,1998年12月由新疆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官方和老百姓就常把白木江改写作白沫江了。

最先在碑文中称此水位“耤水”的,是大清四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检司、钦加二品顶带赏赐花翎四川分巡建昌兵备道署理盐茶道、建南使者黄敕即黄云鹄。黄云鹄(1819年-1898年),字翔云,湖北省蕲春县青石岭乡大樟树村人,为北宋·黄庭坚第17世孙,近代国学大师黄侃之父。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出身,官至清廷二品大员,历任四川雅州太守、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等职。为人执法严正,不畏强暴,提倡“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黄青天”之美誉。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著有《归田诗钞》、《学易浅说》、《清画家诗史·益州书画录续编》等,编著有《粥谱》等。大清光绪年间,他在小古儿山《蜀道修葺纪事碑》夹鼓上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香严寺里钟鸣大小古几争来往,鹅项岭头月上单双耤水共晶荣”,对联的横额为“周道如砥”。

21世纪初,在民间口头和网络,对此水的探讨颇多:“天河水”、“天水”、“仆千水”、“仆干水”、“千仆水”、“布仆水”、“百濮水”、“百濮江”、“苞蒲水”、“布濮水”、“夹关河”,归纳起来主要原因是:因水源于天台山的金龙河、龙脑河,所以叫着叫“天河水”、“天水”多从感情出发,五龙台管理处就挂着“夹关河管理处”的牌子;有人说夹门关古为濮人居地,濮人属百濮,临邛称“布濮”。在参加过周武王牧野誓师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族中,以濮族人数最多,且分布地域广阔。长期处于分散的部落状态,故有百濮的称号。濮族之所以叫“百濮”,是因为古代蒲、濮、僰、僕皆为-族。古代通假字较多,白木与布濮谐音,故水曰布濮水,江曰白木江,夹关河又称白木江,又称“百濮江”。邛崃水系皆称布濮水,不同历史时期又称千仆水,仆千水,仆干水等。

在电脑上用拼音打字,“耤”、“藉”和“䣢”,用“ji”都能打出来。查字典,东汉《说文》曰:“耤,帝耤千亩也。”《说文》亦解:“从耒、昔声。”但按照古籍标注和邛崃人对水名的说法,“耤”、“藉”和“䣢”都不能念作“jí”或“jiè”。 “耤”和“藉”要读作“xi溪”,“䣢”要读作“chu出”。又因“耤”、“藉”和“䣢”这三个字都表达的是水名,所以在书写时,不少人都在“耤”、“藉”、“䣢”三个字前面,加了“氵”三点水。

其实,这个秦汉时期的水陆码头,与外界的物资交流,主要是靠五尺道陆码头输送小宗商品,白沬江水码头输送大宗商品。《夹关乡志》:“每年都要运出三、四批木材至新津和成都(发往成都的从新津起水后改用汽车运输)出售。当时每米木材在夹关的购价值大米一石,至成都,每米木材售价约值大米五石四斗左右。当时的三斗米约值银洋一元。徐明轩每年在新津、成都两地所售木材约二千米,价值银洋八万多元。总合其他木商,每年成交木材约九千多米……长河船一般载重约二千斤,身长二丈余。船身有弓棚一个,内设被垫、炊具等物,供船工食宿。长河船至夹关,停泊在中桥一带河面,多时二、三十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夹门关人民,平时沿江把竹、木沿河岸堆砌起来,高如小丘,竹木做成连筏。汛期过后,把扎成连筏的竹木,从水路发运外地。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前,夹关河中,都还经常浩浩荡荡地漂浮着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白花花的木头;回响着撑筏、撑船、拉纤人,拖声幺幺的号子声。

夹门关地区多造纸户即槽户。而夹关的槽户多集中在高沟、郭沟、郑沟、响水沟、曹湾、王营、王店等地,1950年时还有23户。一家造纸,百家卖工。从竹麻制成迷信纸,工序繁多,环环相扣,彼此依存。栽竹子,砍竹麻,捆成麻,运竹麻,捶竹麻;还有装锅的,烧锅的,打竹麻的,淘料的,操纸的,揭纸的,整纸的,切纸的,运纸的;还有烧石灰,背石灰,买碱,买花药……简直是个庞大的联合企业。许多人就靠在这个“企业”中售挤卖力,养活自己。……

这种现状一直维持到20世纪的3、40年代,修通了鼓儿山和五龙台的道路后,这种交通格局才逐渐成为历史。但,一直20世纪80年代,龙安的“汽车船渡口”才真正寿终正寝。

南丝绸水路的终点码头,最先在观音崖被人叫作笮关、笮门关、峡门关、夹门关的地方。从常頞修筑城墙设兵营开始,码头位置逐渐下移。公元前313年和公元前209年,码头位置又两次下移,到公元前128年码头位置下移到双土地“西川第一桥”下。公元553年,修葺笮门洞老街时,码头又移至今邛笼前面的白沫江与清江交汇处。


头在明代修葺更加规范,用红砂石条砌筑,呈长条状,两端砌有台阶下至水面。码头长50米,宽10米,高1.6米。每天都有二、三十多只船筏在这里靠岸停泊,每天又有一百多头马从这里出发,仅码头工人就有40多人。粮油、盐碱、茶叶、瓷器、日用百货等从水路源源运来,再由码头旱路输送出去,称之为“水旱码头”。最繁华的是北岸长顺街兴顺号盐商码头,麻柳树成为各地货商的交易中心。民间有俗语:“卖不完的夹关”和“买不完的夹关”。

公元1778年即清乾隆43年,庆元桥建成后,船只不能上行至两河口,码头又下移至庆元桥两岸。烟巷子和香巷子成为各地货商的交易中心。
公元1851年即咸丰元年,永寿桥建成后,船只不能上行至庆元桥,码头又下移至永寿桥两岸。台子坝成为各地货商的交易场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1-7-29 15:4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