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源县消失烟海复苏大地古城社区兴
文/左显成 历史烟海,烟没了历史沧桑。现在而今的都江堰石羊镇古城社区,道出了一段历史佳话,这里不是一个简单古城遗址,它的历史赘述青城县原为汉江源县所在地。汉江源县建立以前,这个地方早有先民住在这里,已经成为到青城山朝圣圣地,道教所在地。具有历史可查文献记载,有《卷三十志第二十五-隋书(唐)魏徵》、《唐旧书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隋志》、《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等,综上所述,可归纳为,青城县具体历史为:公元前约2500—2300年,古蜀先民开始在现青城山镇芒城村一带活动,遗有芒城古遗址。青城县 所在地原位 汉江原县,后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置齐基县,属汶山郡;北周天和三年(568)汶山郡换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废都安县以其地入于郫。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齐基废郡改为清城县,属于犍为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县属益州管辖;垂拱二年686年清城县改为蜀州管;大业初,属蜀郡。唐朝仍属益州,垂拱中,汶属蜀州。开元十八年(724),又改清城县为曰青城县,属蜀州;天宝初属唐安郡,乾元初复属蜀州;前蜀析青城置永康县,宋因之。熙宁五年,废永康军,以青城县还隶州(指蜀州)北宋乾德四年,属永安军 (后改永康军);熙宁三年,军废,还属蜀州;元中,复置,属永康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省入灌州。汉江源县至青城县跨越,离现今774年,可见着古城沉睡的岁月,有多少留在人的故事在人间传承? 古老城池
汉江源县改为齐基县郡,再改为青城县。青城山脚下,置于岷江边上。均有通航条件,置县于此交通发达,也是陆路的交通要塞,往西域的一条道路。从成都可以通过汉江源县,也就是齐基县变为青城县城经青城后山到懋工县(现今小金县)到松潘到青海西宁到西藏,或到甘肃兰州出西域必经通道。 据《益州记》:“齐永明初(483),置齐基县建于清城山下以东,筑土城周五里”。可想而知,这里城池有多大,一直到青城县,经过多少年,该有多大也有变化,可想青城县城的繁华。 更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青城山道教驰名,给这座城市,只隔二十里,相聚而游,即可观城市美景,又可以领略青城山的风光。独特的地理位置岷江,也就是过去羊摩江,后羊马河,沉淀的历史,后经大自然洗礼,江河已经改道,这里成为陆地,只保留了黑溪河,也不在原来的流道。 汉江源县更为地势独特、攻防可守,后可退,更是出入成都,乃至益州(现今崇州市)毕经要道,再加上,而徐家渡具有“锁喉”之功能,历来是军机要塞之地。 据传,后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国较为繁荣,原古渡已不适应水陆交通码头需求,青城县徐氏家族,后蜀孟昶皇帝妃子徐惠花蕊夫人之父徐国璋,重振古渡,开辟水陆交通枢纽,故名徐家渡。从此,青城县以西十八乡“号称八百里青城”地产物资借水道对外交流更加便捷,水陆交通更为活跃。增大此地知名度。
青城县于公元569年在今日石羊古城社区建制中,拥有岷江以西咽喉要道码头,南来北往啇贾、名人侠客日益增多起来。此地盛产川芎装船经水路运出,又运进食盐,所谓古云:“川芎在这里下船,食盐在这里上岸”上岸之说。同时还有从懋公县(现在小金县)山里山货装船运出。上下船繁忙不可想而知,两岸民众推车抬轿到县城也络绎不绝。航运可通眉州、乐山等。河西也生产茶叶,茶马古道也活跃起来。 更为详细的记述参照清代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青城废县,(灌)县南四十里。汉江原县地,萧齐置齐基县,属汶山郡。因之,并置齐基郡。后周,郡废,改县曰清城。隋初,属益州。大业初,属蜀郡。唐仍属益州,垂拱中,汶属蜀州。开元十八年,又改清城曰青城。宋乾德四年,改属永安军。熙宁三年,军废,还属蜀州。元中,复置,属永康军。元至元十三年,省入灌州。”概括从汉江源县到青城县历史变化,以及它的消失,所述历史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