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鹤之翔/文
据《阆中县志》记载:“城内有九井。东门内为大井(东井),南门内为四眼井(南井),西门内为四眼井(西井),北门内为振武井(北井);还有白鹤井,簧学井,灵液井,通平井,合壁井。城外亦有九井。东有大步井,松花井,东坛井,顾家井;东北有回寺井,郝家井,杨店井;北有二元井,牛氏井”。城内与城外,九九十八井。犹如星罗棋布,交相辉映;以令人赏心悦目的名称,给人们留下一个个难忘的传说;以涓涓清流,吟唱着一首首动人心魄的古井之歌!
阆中西街灵液井,就在张飞庙(汉桓侯祠)正门对面街道的街沿上。传说这口井是三国时张飞镇守阆中时所建。自然,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
新中国成立后,灵液井的一汪清泉,主要供应附近街道和阆中中学的生活生产用水。上世纪60年代,还能够看到她的容颜。
今天张飞庙外的灵液井
石头土墙围着圆圆的磨光了沿的井口,长满青苔的条石井壁,青石板砌成的凹凸地面,幽深水面阴冷的微光,依稀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此井与其他水井不同之处是,人们给她搭建了高高的木楼。2楼上面同样是圆形的井口状,井轱辘就安在楼板上,旁边安放着盛水的木桶。连接的木水槽腾空穿街而过,沿学校的围墙顶端分别将水流向学生食堂、教师食堂和校园里的蔬菜地,构成了几条独具特色的输水管线。
据说,当时学校将打水任务交由各班轮流分担,学生轮流出工出劳。60年代初期,3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物资匮乏生活极度困难使学生们的身体营养跟不上,身体素质很差。这上楼绞水的力气活儿,还是非常考验学生们体力的。
一天,几个农村的同学在上面绞水。提满水的桶从约 20米的高度绞上了楼井口,一位同学弯腰去提水桶,准备将水倒进盛水的大木桶里。突然,这个学生一头从楼井口处倒栽进楼下的水井里。当人们把他打捞出井时,他已经是头破血流,悲惨地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这是一起令人心碎的意外事故。从此后,人们再也没有使用此井水了。这井也就此一蹶不起,门庭冷落,杂草丛生,木楼摇晃,破败荒废。白天或晚上,当知道此事故的人们从此井旁经过时,还真感到无名的恐怖和毛骨悚然呢?
1964——1969年,这地方是阆中农业机械厂的厂区,后让给了因三线建设而从上海内迁来的阆中绸厂。现在那棵在阆中中学校西边墙外道路中间的古黄桷树和两边的梧桐树地段,曾经是学生食堂的后院。张飞墓旁,就是学校的大片蔬菜基地,旁边美丽恬静的南园,更是青草萋萋,充满神秘凄惶……
而灵液井呢?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无声无息。古人所起的灵液美名,连同她的辉煌与悲哀,划破时空,定格永远……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