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32|评论: 0

与病毒共存”说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复制链接]





梅珊2021-08-12 07:41



在新一轮疫情反弹正向各省市扩散之际,有公知向公众发表“与病毒共存”的言论。这一言论随着炽热的空气引发了一场热烈的争议。“与病毒共存”说之所以引起争议,在于此话有歧义,可能引发不同的理解。


一是关于“病毒”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广义的病毒,或者说所有的病毒。按照这种理解,人与病毒共存有一定的依据,因为有些病毒如感冒病毒,若干年来仍然存在,有的还在给我们造成困扰或伤,但也不是全部也不是必然,有些病毒实际已被消灭或已对人无害,曾经猖獗一时的非典病毒好像已不见踪影了。


病毒在当前也可能理解为新冠肺炎病毒。这种病毒虽然有多种变异,但从世界范围看,其致病性和致死性有所减弱,是否真要与人長期共存,言之过早,说不定过一两年后,就会突然消失或龟缩在极小的区域内。


二是关于“共存”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经过采用严防严控,使用疫苗,医药治疗等科学措施,將病毒的传播性、致病性、转重性、致死性降低到最低程度,虽然没有被消灭,但危害性很小,与人共存并无大碍。这种共存既是一种无奈的共存,也是一种积极的共存。


另一种理解是与新冠病毒和平共处。照这种理解有可让人松懈抗疫斗志:防控不要太严格,疫苗可打可不打,医治不必那么尽心竭力,甚至是“开门迎毒”。这种理解有一定诱惑力,武汉出现疫情,远未到当年封城的地步,有人就喊:“防控过度!”这种认识泛滥开来,控制疫情会更加困难。


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并非仅仅是致病致死,还有不可低估的后遗症。新冠病治好了,但是肺功能、肾功能、脑功能受损了

。患过新冠尤其重症的人,生活质量会下降。你想与病毒共存,病毒却要与你同归于尽或两败俱伤。这样的“共存”代价是巨大的。



“与病毒共存”是不是科学结论很难说。就算是科学,在科学研讨会上对专业人士讲,没问题。作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向普通民众讲,他们可能不认为这是科学探讨,而是行动指南,是要他们付诸行动。而这种行动就可能让严防严控打折扣。这样的结果是张医生没有想到的。


在疫情严峻人们情绪紧张时期,公众人物公开讲话,还是谨慎些为好!


front2_0_FjyCapIgjAgalv8maX92Mj3Nnljd.1628733695.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