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在想,希望营山本地能开发出来那种水清浅干净,周围安全的耍水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家山背后一条小河沟。小河沟虽不大,却一年四季不曾断流。遇到干旱年间,山上缺水,大人们背着衣服被子去河边洗...
那条小河沟是外婆家赶场和老表们上学读书必经的磴子河。所谓的镫子不过是几块大一点的刚好露出水面的石头、表面不平外形不规则。冬天里水更浅一些,但是也最担心一脚踩滑踏空,如果跌下去冰凉的水里,时间又不允许回家去换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穿着湿漉漉的解放半胶鞋在学校里坐上半天,小脚板冻得通红甚至僵硬...夏天里遇到发大水,就莫法过去了,只能往上游沿河边走几根田埂,有一座石板桥,绕几步路,方能避过汹涌的洪水。
暑假里是最有趣的了:和同龄的小伙伴,每天把牛牵到河坝里,牛绳子绾在牛角上,让它自由自在地吃草,吃饱了它自然会去水稍稍深的地方泡澡。然后我们就自由奔放,各种娱乐:
河里的水很清亮,看得见的小虾小鱼儿一群群自由游弋,人一去立马躲起来...
有的地方水很浅,仅及脚踝,光脚板踩在河沙里或者石板上,去石头缝里用根树枝拨螃蟹...
半天时间,挖曲炫儿,用自制的金竹儿钓鱼竿钓可以小半桶鱼...
遇到涨洪水的第二天,跟隔壁邻居那个老头子一路,背着大大的篆去下游有点落差的地方,头天安上,第二天总会有不小的收获:川子鱼、簸箕鱼、晒干了做成小鱼干,油炸面鱼儿香的很....
河边稍高一点的地方有庄稼地,掏花生、掰嫩包谷,捡来河坝里的干枯树枝烧一堆火煨红苕...这样的事没少干
更多的时候,下河板澡,衣服裤儿打湿了也没关系,晒在大石头上,一会儿就烤得焦干...只是提防不要被赶场的大人路过看见。免不了一顿打
在当时,这条小河沟,承包了我们儿时暑假大部分快乐。
就在半个月前,又去了一回外婆家。河沟还是那条河沟,可是就在当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地方(镫子上)已经建起了一座公路桥。一眼望去,儿时的那个基本没有几棵大树、当时感觉就是一个光秃秃的视野很开阔的那个河坝完全不存在了。眼前整个河道是树木茂密、郁郁葱葱。站在桥上俯视河面,河面更窄水流量变化不大,看得见水还是很清。可是近在咫尺的小河,我竟然下不去了——当年可以牵着大水牛大摇大摆下到河边去的那条大路,我已经找不到一点痕迹—-被一人深的茅草和各种灌木杂树全封闭了!
“要致富、先修路”
公路修通莫小路
——这几年农村人口流失、山林绿化退耕还林成效卓著,可是农村出生的小孩,亲电视手机平板而远大自然山水草木,少了好多乐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