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山河漫游记【长卷诗集】
文:金龙施雨
第十六章 芙蓉国里尽朝晖
22 衡 山
* 佛 道 香 火
佛道香火盛南岳 寺庙庵观布衡山
六朝以来即著名 佛道圣地争相安
(1)道家羽流捷足登
远在西汉有道家 即在南岳始活动
南岳金母殿道士 两位先生武帝封
太素先生皮元曜 太微先生王谷神
直到南北朝以前 道家天下南岳称
羽客声称南岳是 洞天福地惠群生
神灵境界非等闲 学道居此可飞升
尊奉岳神赤松子 是为南岳真君神
太虚真人就是他 老子得道他点传
献他夜光天真印 并给九丹日精冠
一些史志载南岳 白日飞升者屡见
紫盖峰水帘洞处 飞升就有九道仙
四处道徒争先来 追求长生炼修丹
极盛时期全山有 四十余处修道观
华严峰下衡岳观 二八七年最早建
其后还有招仙观 九仙观与洞门观
北帝院与西灵观 玉清观和普贤观
著名宫观岁月久 建筑多已废圮完
现在保存较完好 集贤峰下黄庭观
南岳夫人观中奉 家喻户晓美名传
她本姓魏名华存 又魏元君字贤安
晋代司徒魏舒女 少时饱读经书卷
仰慕仙术终不嫁 父母之命违抗难
二十四岁去出嫁 为妻南阳刘幼彦
生有二男与二女 夫为修武县令官
华存随夫到任所 矢志念经修道仙
百日闭门常不出 一个月夜奇迹现
四仙降临她卧室 赠予太上宝文卷
上清黄庭内景经 当时世道很纷乱
她终看破红尘了 带着侍女到衡山
因念大禹得金简 先登金简峰之巅
仰天祈祷大石上 称仰天台后世传
她又来到集贤峰 峰下小峰忽发现
有块岩石丈见方 平稳搁置峰西南
置于另块石头上 颇似独脚桌八仙
决将其作礼斗坛 来日从此飞升天
于是请人于石旁 建造紫虚阁道观
隐居此观静修炼 披阅四仙赠宝卷
每日三次大石上 虔诚礼斗祈苍天
风雨无阻十六载 年事愈高愈青年
脸色红润似少女 东晋咸和第九年
八十三岁寿旦夜 她登礼坛来祭天
一班仙人驾鹤临 迎接仙姑口中念
她托剑化形而去 后协王母管数山
管理天台山缑山 王屋山与大霍山
南岳众仙等事务 后来宋景祐年间
赐名称紫虚元君 元祐年间再封冠
茅山嗣上清经箓 第一代大师之衔
又为领上真司命 南岳夫人美名传
二代玄师为杨义 南岳夫人亲传点
下传第三代真师 嗣后代代继相传
延续至今未间断 隋朝大业十四年
建观祭祀魏夫人 夫人塑像供其观
观称魏阁于唐朝 大历三年重修建
大书法家颜真卿 亲题碑碣记述全
详述夫人得道事 唐朝皇帝自称是
老子后裔故姓李 尊崇道教无可比
声名更著魏夫人 感动李白挥文笔
即有寻仙向南岳 应见魏夫人之诗
紫虚元君之阁名 即为宋仁宗赏赐
政和五年宋徽宗 再赐黄庭观名字
黄庭取自四仙授 上清黄庭内景经
乃为道家之经典 共有内外两景经
宋张君房道藏云 黄庭二字含义清
黄者中央之色也 庭者乃居四方中
脑中心中与脾中 道家必读黄庭经
现址黄庭观乃为 乾隆年间后移建
距南岳庙二里许 位于集贤峰下面
峰下白龙潭左边 观门撰有一对联
欲往西池谒王母 且来南岳拜夫人
山不在高为横额 入门左侧有石迎
憩足仙关石上镌 正殿左厢房过殿
均为砖木结构建 正门镌有黄庭观
魏夫人之礼斗坛 就在此观门外边
即是她的飞升石 飞仙足迹印上面
这块石头忒奇怪 一人用指轻一点
它便微微动一下 但若多人用力掀
反而纹丝不动弾 据说南宋有一天
十多僧人合力推 使尽奶力没掀翻
反被巨大回推力 吓得嗷嗷四处散
人说那是魏夫人 遣使力士稳石坚
相传历代在此观 多为得道者升天
衡山农民率子廉 观内羽化作游仙
长沙女道士缑姑 更有一段佳话传
缑姑来到黄庭观 魏夫人派青鸟谈
告知她本王母后 使其坚定修仙念
又让青鸟送黄羽 使其逃脱猛虎难
驱除恶僧来伤害 指教缑姑潜修炼
引她登上飞仙石 乘鹤羽化九嶷山
(2)慧思弈棋赢地盘
衡岳南北朝开始 随着十八高僧现
道教一统被打破 佛教香火日大燃
南来慧思作用大 陈废帝光大元年
续高僧传有记载 佛祖统纪亦有言
慧思姓李河南人 孩时作过两个梦
一是梵僧来劝他 学佛悟道度生灵
二是普贤骑白象 亲自抚摸他头顶
不久长出肉坨坨 头上佛印留终生
梦与佛印引佛门 十五出家即为僧
专诵法华般若经 佛教内部宗派争
定慧双开他主张 多遭非议暗算境
为求生存谋发展 离开北齐下决定
正在选择去向时 空中有音忽闻听
如果你欲去修定 当往武当南岳行
于是他带领门徒 光大元年到岳衡
当年创建般若寺 即是今日福严寺
后又建小般若寺 即藏经殿今又是
名扬四方香火盛 归者云集佛门里
尊为天台宗三祖 系列故事说仔细
弈棋赢山是其一 据说他到南岳时
首先拜会他好友 海印禅师处得知
岳神喜欢来下棋 必赌输赢才弈棋
曾夸海口谁胜他 要啥给啥没说的
慧思为求站住脚 决与岳神来对弈
三战三捷慧思赢 岳神慷慨应慧思
任何要求都满足 慧思躬身作答谢
贫僧只求您给我 挂得禅杖安身地
岳神慨然应允他 七十二峰任挑你
慧思连忙合十说 请让锡杖择居地
锡杖落处求大神 恩准贫僧结庵栖
岳神笑应没问题 慧思暗念咒语急
扬手锡杖抛空中 须臾落在山林里
即今福严寺一带 正是岳神相中地
岳神尴尬不便改 慧思合掌忙致谢
保证禅场内设榻 恭候岳神常敬祀
不久慧思建禅林 飞杖定下之宝地
禅内专辟一殿堂 作为岳神来休憩
岳神铜像塑一尊 庄重供奉前殿里
重达一万三千斤 岳神见后极欣喜
慧思如此重情义 皆为棋友常对弈
其二岳神下山来 一日慧思去弈棋
祝融峰顶岳神庙 岳神赢棋高兴时
慧思乘机又提出 请他再赐一线地
以使众僧便出入 岳神问这一线地
如何划定才可以 慧思脱下袈裟衣
合十言说不多要 只求袈裟隐蔽地
袈裟隐蔽值几何 岳神应允未细思
只见慧思抛袈裟 口中阵阵念有词
顷刻袈裟化浮云 越铺越宽遮大地
眼前山头全遮住 岳神如梦大惊异
南岳全山你都占 叫我如何安身子
慧思一笑说无妨 您原来坐在哪里
以后还坐在哪里 随即将石鼓一指
石鼓所落处即是 尊神乔迁之宝地
岳神平时喜石鼓 最爱蹲此来对弈
说着慧思伸出手 指头朝鼓一点击
那石鼓便着魔似 顺坡翻滚下山急
一直滚到山脚下 停在空旷大平地
慧思何时又笑道 大神高居祝融极
风狂路陡太危险 不便官民来祭祀
终日冷清且孤独 有何意思空庙里
不如搬到山下去 另立庙宇旺人气
人间香火定倍增 仙家孤独何不为
岳神也觉有道理 佩服慧思大法力
欣然下山建新居 就在石鼓定宝地
南岳大庙平地起 香火果然倍增起
岳神享起傻福来 着天每日乐滋滋
慧思不久建寺院 就在锡杖落定地
擅演般若经而名 般若台亦般若寺
随后又在祥光峰 建立起小般若寺
僧徒大增达上千 在册僧人有五百
另外五百吃斋食 寺旁洞内罗汉栖
卓锡引泉是其三 寺院兴旺是好事
然而寺院却无水 远道汲水多苦吃
僧众每日都辛劳 慧思于是施法力
锡杖戳出一清泉 寺下山坷沙地里
众僧扩而为泉井 卓锡泉名冠此地
不日慧思让猛虎 口衔锡杖引路急
寺后东侧岩石下 寻得新泉众僧喜
扩而为井虎跑泉 此而泉井绝神奇
越是天旱水越深 越是下雨水清极
旱涝泉水一样旺 神泉彰显慧思力
影响深远且绵长 杭州虎跑泉名此
三生有缘是其四 一次慧思谈身世
般若寺旁闲散步 他对岳神细告知
三生有缘与南岳 岳神要他来证实
他带岳神来寺旁 一块岩石有罅隙
他说一生在这里 坐禅被人砍首级
岳神命人来寻找 果得断头枯骨来
西南稍行见大石 我二生曾栖于此
慧思又对岳神说 终我天年在这里
岳神细察见骷髅 色彩晶莹极稀奇
又前行至两寺间 般若寺与南台寺
慧思指向平坦处 此处原有一古寺
我三生曾作主持 掘之得见堂基石
还有僧人用器皿 岳神为之叹惊奇
同意慧思在此地 开基筑台广建寺
演说传播般若经 慧思名声大振起
僧徒一时逾万人 佛门后代又建立
慧思三生栖居处 三生藏塔等圣迹
佛道相争是其五 佛门兴盛道徒嫉
紫盖峰下九仙观 道主欧阳正忿极
鼓动道徒四处砍 以断佛门之胜气
沟痕徒留南天门 毫发无损无济事
欧阳亲赴陈都城 建业奏疏献宣帝
说是慧思乃北齐 派遣内应大奸细
欧阳欲借朝廷手 剪除佛门出恶气
宣帝即派使者去 南岳考察上山急
被一老虎拦去路 转而下山探仔细
百姓皆言慧思好 毫无叛心有法力
宣帝适巧在便殿 梦见飞杖来慧思
要他勿听信谗言 否则禅杖不客气
荡平宫廷不留情 宣帝立即下旨意
欧阳诬告罔上罪 从此慧思名声吉
震动南陈朝野处 不久兵乱又烽起
后主爱妃张丽华 心诚意坚敬慧思
选定南岳来避难 削发受戒拜为师
法号慈惠头上冠 静修在小般若寺
不久兵乱暂平息 后主理政回朝里
思念爱妃心急切 派人日夜兼程至
南岳接妃回宫里 陈妃犹豫作难辞
除非我头发长得 和在宫里一样时
或在山谷钓鲤鱼 那时我再回宫里
没想转眼十天后 居然长发如青丝
披齐腰间妃惊喜 姿容不减正当时
果然从幽谷钓出 一条鲤鱼长三尺
陈妃欣然回宫去 慧思被召当国师
小般若寺则留下 梳妆钓台两遗迹
后来明代桂王母 陈太妃曾栖居此
原址重建梳妆台 梳妆饰容日不离
另说慧思死以后 托生日本为王子
兴隆佛法继续搞 鉴真和尚东渡日
之前提及这个事 日本真人开元写
唐大和尚东征传 对于慧思亦有记
(3)天下南岳僧占多
从来好话佛说尽 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教势力慧思后 燎原之势遍南岳
道观也改为佛寺 至唐中叶绝壮阔
影响远达东南亚 国际交往佳话播
南岳所有佛寺中 五大丛林最著称
福严大善祝圣寺 还有南台与上封
慧思所建般若寺 原来就在掷钵峰
禅宗七祖是怀让 唐代开元元年兴
开辟此寺为道场 宋太平兴国年中
般若改称福严寺 福严和尚住持称
栽植杉树十万株 修寺材料储备丰
该寺规模日宏大 故使原寺改名称
现寺清代又重建 山门横匾石刻精
天下法院四大字 气势磅礴极庄重
两旁镌有石刻联 上联曰六朝古刹
下联曰七祖道场 进门不远知客厅
厅前亦有石刻联 为南山第一古刹
是老祖不二法门 该寺历史标注清
寺后拜经台岩上 镌刻三字极高明
传为唐李泌所题 极高明台又一称
还有慧思一生岩 三生塔与虎跑泉
寺右有株古银杏 已逾一千四百年
相传受戒于慧师 腰围已达五米半
悠久历史福严寺 显赫地位非等闲
四周景色很秀丽 十个美景连成串
上天狮子惊煞人 主僧入光耐人看
一柱擎天巍然立 镜台流月多梦幻
丹凤衔书似童话 石竿垂钓令人馋
三僧共话云深处 烟雨飞花更绚烂
历代文人多流连 吟颂石刻一篇篇
祝圣寺在南岳镇 原址本是冷清宫
是为大禹祭舜处 唐初佛寺院改成
起名又叫弥陀台 大历年末赐号称
般若道场很兴旺 唐贞元间又赐名
赐名号称弥陀寺 后到宋时又改称
新名叫做胜业寺 清为康熙南巡行
将寺扩建为行宫 后来康熙并未至
于是改名祝圣寺 四周古木参天立
有禹柏庵御书亭 柳宗元撰文古迹
前后五进有气派 宏大华美祝圣寺
大雄宝殿天王殿 说法堂与方丈室
还有宽敞罗汉堂 五百罗汉像刻石
出自寺僧心月手 石刻光绪年间里
心月和尚多才艺 尤善雕刻且精细
得到罗汉像拓本 本是常州天宁寺
四方奔走备石料 决心重刻传于世
精心刻镂三年整 埋首长沙寒窗里
雕出五百罗汉像 神采更胜天宁寺
即从长沙运南岳 拱手献给祝圣寺
寺中专建罗汉堂 依次镶嵌在堂壁
心月和尚圆寂后 将其安葬上封寺
建塔垂观作纪念 可惜十年动乱时
五百罗汉珍品像 全部毁坏遭遗弃
现存拓本陈列在 南岳大庙画馆里
祝融峰下上封寺 南岳最早一古寺
原为道教光天观 称第二十二福地
大业年间隋炀帝 南巡至此观改寺
该寺屡见又屡毁 现存后殿孤独立
寺后山顶望日台 传为元世祖时立
上有石碑刻四字 望日出处很美丽
宋代名僧佛印有 观日出诗留于世
秋高气怒上封寺 碧落浮云放欲收
万顷苍波澄玉鉴 一轮红日滚金球
远观西北几千里 近视东南数百州
好景一时观不尽 天生有份再来游
掷钵峰下南台寺 天下法源号称奇
寺为梁天监年间 海印和尚始建立
天宝二年僧希迁 辟为道场在该寺
在此编著草庵歌 还有一部参同契
宋代乾道初年时 无碍和尚礼佛此
元明各代众僧徒 岳庙西廊各建立
私屋分居各自称 老南台和新南台
皆以正宗来自居 现存此处南台寺
清代光绪年间里 淡云和尚重建立
寺刚开始重建时 日僧梅晓自称是
南岳希迁四二代 专程游访南台寺
虔诚参拜其祖塔 联接宗源心欢喜
日本佛教曹洞宗 祖庭看作南台寺
曹洞宗本来就是 中国禅宗南宗的
唐代僧人有良价 及徒本寂所创立
洞山曹山扬禅宗 二山合之取名字
故称其为曹洞宗 另有一说流于世
南宗始祖是慧能 他的别号叫曹溪
再取良价洞山名 合称曹洞宗名字
南宋时期传日本 梅晓今来南台寺
受到淡云厚礼待 察看新寺开工地
梅晓许愿赠藏经 日本全部藏经籍
当时日本共六部 共有七百多卷集
全部藏经四年后 果然转辗送此寺
除了上述五大寺 还有著名方广寺
高台寺与铁佛寺 南岳全盛期佛寺
总数多达二百余 占尽风光烟雨里
尽管佛教占优势 佛道相安却无事
岳神大庙建筑中 窥斑见豹得真谛
大庙配殿东西侧 道观佛寺分别立
东西两侧各八个 皆为五十三间计
人说岳神下山后 感激慧思择新居
又未忘记是道家 对他彬彬有奉礼
于是就让道佛家 弟子平等身旁立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