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游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能解锁一项技能,也是部分人避暑之首选。不过,家长们带孩子去游泳的同时,一定要选择一个相对正规、安全,尤其是资质齐全的游泳场所。
这不,成都一名年仅6岁的男童,在小区游泳池参加游泳培训期间,因现场教练及救生员均未能及时发现而溺水身亡……
那么,游泳池管理方、承包方、实际经营者及保险公司,该对这场悲剧负责吗?各自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某物业公司是成都城区一小区的物业服务单位,案涉游泳池也在该公司物业服务管理范围之内。
2019年3月,物业公司与成都某体育场馆管理公司签订游泳池承包合同,约定由后者承包案涉游泳池,承包内容包括游泳池经营、开办游泳培训班,承包期内未经物业公司同意不得向第三人转包,如发生安全事故由承包方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等。
但之后,承包方却又与张某签订游泳池外委合同书,约定由张某对外以承包方公司名义经营游泳池。此外承包方公司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在保险公司投保了公众责任险,每次事故责任限额和每人责任限额分别为100万元、50万元。
2020年7月19日下午,一男童的母亲带其至案涉游泳池参加游泳培训班学习游泳。在此期间,男童由浅水区至深水区游泳而发生溺水,现场游泳池教练及救生员未能及时发现,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后经查明,现场的教练及救生员二人均不具备游泳教练员及救生员的职业资格。
事故发生后,物业公司、承包方公司及实际经营者张某分别向受害方先行支付赔偿款8万元、15万元、14万元。因相关当事方协商处理无果,男童的父母提起诉讼,要求物业公司等共同赔偿81万余元。
【按例说法】
法院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该案中,幼童作为年仅六岁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小区游泳池参加游泳培训班过程中发生溺水后死亡,应由教育机构承担责任。
物业公司将所管游泳池对外承包获利,但其对游泳池营业过程中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保障条件缺乏必要而有效的管理,存在一定过错,应承担相应责任。
承包方承包后又转包给张某,且在经营中,救生人员及游泳教练均未取得相关许可证,也未在深水危险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警戒标志,对幼童进行游泳培训时未能尽到足够的监管,即未及时发现幼童进入深水区,之后施救也不及时,存在明显过错,二者应连带担责。因此,酌定物业公司承担10%的赔偿责任,承包方和张某连带承担90%的赔偿责任。
保险公司虽以游泳池未合法经营、存在违法转包、无证经营且未配备合格救生安全员为由拒赔,但上述理由均未在免责条款中进行约定,故法院不予以支持。
最终,依法认定男童死亡的损失金额总计为801413.50元,物业公司因已先行支付8万元,故还应再支付141.35元;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50万元赔偿责任;承包方及张某因已实际支付29万元,超过还应支付的22余万元,故不再承担赔偿责任,法院遂依法作出了上述判决。
【温馨提示】
生命没有如果,一次疏忽,就是天人永隔!每年暑假都是溺水事件的高发期,为避免类似事故发生,在此温馨提示——
1.注重事前防范
家长在选择游泳场所和教练时,应关注游泳池的安全保障设施是否齐全,教练和救生人员是否具备相关资质,审慎把关;家长自己带孩子游泳时,要确保孩子随时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安全可控。
2.加强行业监管
个别游泳场馆存在无证经营、安全意识淡薄、救生人员配备缺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指游泳场馆管理乱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为此,建议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落实游泳场馆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的安全检查工作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特别是为青少年儿童安全游泳保驾护航。
资料来源: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高新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