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2018年,由于笔者没有资格和条件亲临上海目睹进口博览会盛况,因而不予只字评论。倘若为了赶时髦,或会听信某些传言而跟风逐浪、饥不择食地盲目置喙评论,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或“捧杀”或“骂杀”那个盛会。 笔者年轻时读鲁迅先生的《骂杀和捧杀》一文,受益匪浅,至今还时常用这两个词去区分现实社会中与此相关联的人和事,避免上当受骗。因为距鲁迅先生此文发表约90年后的时下,舆论界特别是媒体的“骂杀和捧杀”,双双依然前仆后继着,甚至发扬光大着。 读鲁迅先生在文中讲的“骂杀和捧杀”,都是可杀人于无形的凶器,若任意妄加滥用,则必将造成难以想象的惨烈后果。这正如鲁迅先生在该文中所说的那样:“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批评的失去了威力,由于‘ 乱’甚而至于‘ 乱’到和事实相反,这一底细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时也就相反了。“ 按约定俗成的理解:“骂杀”,是指用尽一切恶毒语言,甚至不惜捏造流言蜚语去攻击诋毁他人,并且大多时候都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种现象,在时下的娱乐圈中最突出,许多艺人相互“骂杀”得无比低贱,或被狗仔队贬低得一文不值。主要原因一言以蔽之:“严重缺失理性思考。”与之相比,则“捧杀”还更厉害。 鲁迅先生原话:“其实所谓捧与骂者,不过是将称赞与攻击,换了两个不好看的字眼。指英雄为英雄,说娼妇是娼妇,表面上虽像捧与骂,实则说得刚刚合适,不能责备批评家的。批评家的错处,是在乱骂与乱捧,例如说英雄是娼妇,举娼妇为英雄。” 笔者认为,“捧杀”的确是涂满蜜糖的毒药。若食之,开始时会使人飘飘欲仙、自我陶醉、自我欣赏,久而久之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被“捧杀”掉了。 其最典型的例子当数文革年代,“伟人”便是在“万岁,万万岁”、“一句顶一万句”等等似是而非的“唱颂”声中被“捧杀”的。但时下的“捧杀”,即“唱颂”又大量泛滥于媒体文章之中。 然而,也有人能识破“唱颂”是杀人于无形的“捧杀”暗器,所以刚见其露头就马上当面断然拒颂。而此类人,才可称得上是有自知之明的大智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