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巴中人 方言多双关
一 劳动
打小就听到句俗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巴中人说普通话”。我就在想:巴中人说普通话也不难听懂啊?不就走个调吗?其实巴中人的普通话字音变化确实不大,但是话里面往往夹杂些地方方言,外地人就只能干瞪眼了。
川东秦巴山区,也就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大巴山。自古山高路曲,江滩险阻,难于上青天。但此地偏远却不闭塞,是军事与通商要地,陈仓关现就立于光雾山上,是川陕的界门。山中有块小平原,适合屯兵造甲,休养生息。张飞就此厉兵造城,名曰“牟阳故城”,当年就是个大型军事基地,能工巧匠,悉聚于此。
巴中历来属于典型的农耕地区,在现代工业制造和商贸业发展之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农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农业生产的手工业亦相当繁荣。所有的农具、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这种生活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它培养了巴中勤劳勇敢的精神,同时也因为缺少大规模工业制造而阻碍了现代化经济发展。导致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狂潮。外出务工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七十。
巴山的农民,擅长背、挑、抬、扛。尤其以背为最,小时候赶集就能看到各式背兜售卖,编织背兜的工匠叫篾匠,篾就是细薄的长竹片,篾匠用的短板砍刀叫篾刀。巴山的竹子品种较多,主要有斑竹、尺竹和水竹。斑竹节密、强度高,多用于竹杆或竹板筋肋。尺竹韧性、相对绵柔,最适合起篾编织。水竹的笋鲜嫩脆爽,我们零食里头最鲜嫩脆爽的小山笋就是它了。尺竹做的背兜有背菜、柴、草和粗粮用的花篮背兜,有背砂、土、细粮用的篾丝背兜,还有背小孩的带座椅的背兜。背兜的制作完全根据人的身体结构设计,力的支撑主要依靠两条叫“背系”带子,传统的背系也是用篾条或篾丝编织而成,上部嵌入背兜的上腰,底部一般织成吊环状,直接套进背兜的足腕。篾丝背兜的背系上下都是固定的,因为装的东西较实,所以农民根据人的不同身高选用尺寸大小不同的背兜来运输东西。背东西时在路途需要歇息,有坡有台还可以靠一下,平路时就需要随身携带一个“丅”字型木制工具,名叫"打拄子",既可以当手扙还可以支撑背兜歇气。花篮背兜顾名思义是采用花篮编织工艺制作的,特点是轻巧美观,采用的篾条只用带皮的青篾,背系的上部采用绳索连接,可调整长度以满足不同的人使用。背,是山区人民运输最主要的方式,人们通过背系将重物与身体联系在一起,将双手解放了出来,登山行路时,手可以扶住岩棱或者抓住树枝。背兜的造型符合人体结构特点,使负重压力分布于除头和手以外的整个身体,减小了局部压力,使人的负重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我认识的普通农民中,就有好几个能背四五百斤重的大力士。在山区还有一种背东西的器具叫“二架子”,它由几条木片和布条做成,完美地结合人体构造,成了本地一种特色。“二架子”已经和“巴山背二哥”一起,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声已经远播海内外。
在山路上负重行走的第二种方式是挑,一根扁担加两个木桶就可以挑水、挑大糞等,扁担加两条绳子就可以挑硬货。挑东西要看路,最怕碰撞,上坡前高后低,下坡时前低后高,平路时力气好的可以一只手搭在扁担上控制平衡,另一只手甩开奔跑。挑是在负重状态下运动速度最快的方式。
建造施工往往需要运输很重的木头、石头、砖瓦、砂和粘土。木头和石头因重量太大常常需要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的人一起抬。抬东西都需要杠子,两个人抬大多数时候是一前一后,后面的人经验相对丰富,通过调节系东西的绳扣的位置来平衡两个人体力悬殊的承重比例。当然有上下坡时应考虑高个走坡下,矮个走坡上的原则。抬有用单肩和双肩之分,我曾见过两个人抬八百斤重的石头。抬东西因为至少是两人,对于配合要求较高,特别是三个人或者三个以上抬东西就更讲究了,结绳、系绳、套杆、起身、走步、停步、歇息、卸货等都得有一定的方法,有经验的人和没经验的人最大差别在于安全系数要高出很多,甚至高出很多倍。
两人或两人以上可以抬,一个人就用双手抓住物品上肩去扛。扛东西的特点是物品不是太重(相对于负重者的能力而言),最好是双手就能拎上肩。因直接作用于肩上,如果物品有棱角就要垫一个布包或枕包,里面装上布条或稻壳。“扛”与“背”的主要区别在于扛更易于装卸,但有些东西是不方便扛的,比如石板,人们一般更喜欢背的方式。
以上谈的是主要的负重方式,其实轻一点的还有拎、提、挎,超重的还有拖、拉、撬。虽然现代化交通工具已经替代了大部份负重运输,但在山区,这些运输方式还是始终在延续使用。一代又一代的辛苦劳作就这样缔造了巴中人的韧劲与勤劳。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小时候最喜欢的事莫过于赶集了。集市上啥都有,吃的东西有糖果、糖葫芦、糖粘、棉花糖、米花杆、锅盔、芝麻饼、三角米糕、甜米饼、糍粑、酥肉、抄手、面皮、凉皮、凉粉、凉面、汤面、包子、油条、麻花等。像面条、包子还分七八个品种。都是现做现卖,带着热气吃下去暖暖的,香味儿一直在身体内回荡;凉粉、凉面在大热天送进嘴里,顿时让人精神倍增。吃爽了就看大人们去买东西,各种竹器如米筛、箥箕、箩筐、撮箕、垫席、挡席、竹席、苇席、扫把、躺椅、摇椅、童椅、刷把、背兜、竹筷、竹碗、书签等;木器有锄把、扁担、水桶、粪桶、黄桶、扁桶、木椅、小凳、方凳、小锤、面槌、木碗、打柱子、拐杖、木箱、衣柜、水瓢、木梳、木盆等,连热水瓶的外壳都有木制品;铁匠铺的金属制品有板刀、菜刀、弯刀、篾刀、尖刀、镰刀、铁锅、铁罐、铁勺、火钳、锄头、犁铧、耙钉、锹、铲、铁锤、铁塞、铁卡、爪子、钩子、铁链、铁圈、铁环,最牛的就是铁匠的铁马凳和铁锤,铁块一旦从红红的灶膛里出来上了铁马凳,只听得一阵乓乓锤响,看到火花四溅,一件件完美的物品就巧妙地生出来了。七十年代未塑料制品还很少,只有供销社才会卖。它不光买塑料制品,还卖好看的带花的洋瓷盆、铁盆和一些精巧的工具,比如锯、钳、锉刀等等。
父母一定不会忘记买几样很重要的东西,火柴、煤油、盐和醋。要走亲戚时还要买水果糖、白糖、白酒、面条、饼干之类。
那么农民的钱的来源又是怎么来的呢?粮食肯定是不能卖的,木头也没有,那就只有疏菜、菜干、咸菜、干果、水果、鸡蛋和鸡,会手工编织的就做些篾货、草鞋,也有少数做布鞋卖的。也有帮城里人背东西、做零活挣到钱的,就只在少数了。总之那时候的农民,有一半都多少会点手艺,不然真的很难搞到油盐钱,靠粮食换钱的人只会越过越穷。农民一年到头能挣到最大一笔钱就是买猪肉,一年养一头猪,杀了把大半猪肉卖掉,自己留下极少的部分用盐腌制了熏干挂起来,家里来客人或用活用匠人时煮了吃,平时半个月也不见得吃上一回肉。
二 习俗
众所周知,秦川人之直爽是可以嬉笑怒骂的。川东人一样具有这种性格,绝不仅是地域近的问题,而是很多同宗同祖的本源性问题。山里人家,可以不在乎很多事情,但没有哪个人敢不耿直。
提起川东习俗,不得不聊的是坝坝宴。坝坝宴是最能代表川东民俗的。不管是婚丧嫁娶,还是衣锦还乡,不管是人生大事还是老同学老战友小聚,无一不欢喜的还是坝坝宴。
坝坝宴有个好处,可以小酌,可以开怀,可以尽兄弟情意,也可以宴高朋。仰天长啸、鼓乐喧天都可以。城市没条件摆,农村要是没有坝坝宴,感觉都不成礼。这也足以说明川东人热情好客真不一般。据记载,坝坝宴早在三国就已有之。且看桃园三结义,就是在光雾山镇(以前叫桃园乡)的桃园下完成的盟誓,男儿一诺值千金,关羽做到了,张飞做到了,刘玄德也算是做到了,哪怕是丢了江山。
第二习俗就要聊川剧,川剧起始于何时何地是不可考,但川东的川剧绝对是川剧总体下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川东的川剧以喜剧为主,展示的多是情义之举。有些题材虽是取自山海经或民间传说,但展现出的无一例外都是肝胆男儿,《蜀山传》也好,《巴蛇传》也好,每一个主人公都必须是铁骨铮铮的巴山汉子,死不足惜,名必重千古。
我小时候也极喜欢看打戏,那些筋斗呀,马术呀、沙场气势、大漠情怀都是淋漓尽致,看到台上净角汗湿衣衫,台下也正声浪如竭。直到剧终,众人也不曾想离去。川剧里不只是打斗,笑点也是层出不穷。包含神态、动作、语言、逻辑关系,一幕幕让你捧腹不起。歇后语、双关语随便一句都会让你开心不已,玩味无穷。
第三就要说禁忌了。川东人有很多禁忌,为何如此,想来应是因为以前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落后之故。那时小孩子很容易夭折,长者为了让小孩子顺顺利利长大,有些对身体不好的饮食、作息、陋习要从小杜绝,但很多又是小孩子领悟不到的,所以就只能通过禁忌来解决。
先说食物禁忌吧。少年不食头与足。大家都知道鸡鸭也好,猪羊也好,最好吃的就是足,也叫脚趾,现代文明称谓叫手。为何叫手呢?因为感觉手比脚干净些。那也就是说足是真的不太干净,有很多寄生虫和病菌。老人们真的是费尽了心思,说牲口的蹄有个叉,没结婚的不能吃,吃了会找不到对象。这么一说哪个小孩还敢吃。又说鸡爪子是抓钱的手,要让家里挣钱的人吃,这样就会挣更多的钱回家。猪、牛羊头肉是没有禁忌的,小孩可以大哙朵怡的。但鸡头鸭头是不允许孩子吃的,连成年人也不能吃,要留给老人吃的。以前外地鸡头、鸭头都是不吃的,但川东的老祖宗绝对能烹出好味道来,这样丢了确实浪费。但禽类的舌头和冠子都是有毒的,考虑到成年人还需要传宗接代,所以也被列入禁忌。说实话这类毒对身体有些影响但不足以致病,所以就说是要让桌上年龄最长的来看财,自然而然也就只有老人家才能享这"口福"了。
第二禁忌是礼忌,这是遵守孔圣人礼的法则形成的。为了让年青人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生活中很多关于礼的禁忌就照例列了出来且代代传承。而且这些礼忌在外地也都存在,只是在地域上有些差异而已。这类禁忌主要在称谓、聚离、祭典几个方面。比如说根据年龄来讲,年长的可以呼年幼的小名,但年幼的不能直呼年长的人的名字,必须按其排行加关系来称呼。称呼非直系可以带姓或名,但称呼直系的也不能带名,必须是带排行。见面或分别时年幼或晚辈应先打招呼,若是没注意而让长辈先招呼的话要迅速回礼致歉,再打招呼或聊天。祭典上的礼忌则更多,根据祭典活动内容详分便有近百种。像我们也是记不住的,因为祭典属于大型活动,你身边的长者总会在身边提醒你。比如列席吃饭该什么时候上桌,坐哪里,怎样夹菜,怎样敬酒等。比如修房造屋哪些话不可以说,应该怎样说。比如走亲访友举止如何端庄。比如行走让道的位置与方向都跟祭典活动有关。
还有一类禁忌就是作息。如小孩夜间不单独出门,夜间不吹口哨,不喧闹等等,怕招来山神鬼魅。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节日禁忌和风水禁忌。这两类和外地的禁忌习俗也差不多,就不在此列举了。
最后要聊的习俗就是婚嫁了。在巴中地区越是平原浅丘地区相对较简,越是高山峡谷地带礼仪形式越重。
关于婚嫁总体来说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步骤:提亲、看人户、走人户、扎期、拜年(节)、婚宴、回门。也就是从提亲到结婚礼成少则一年多,多则三五年。当然也有速成的,多为情况特殊。
提亲也叫媒勺之言,就是有媒人相中姑娘和小伙觉得还算般配,就会先和一方说明,征得同意后去另一家作介绍。刚开始介绍人会表达出双方般配的观点,介绍双方的优点和优势条件。在双方子女及父母的认可下约见相亲。相亲俗称看人户,一般由媒人带姑娘和父母去男方,有的还有亲房长辈一起。主要是了解男孩言谈品貌,同时了解家世传承、环境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毕竟女孩是要到男方家一起生活的。
相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男方更需要慎重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但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相亲的双方人员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相亲时一般男方父母都会给姑娘封红包,叫见面礼。如相亲顺利接下来就要双方互通行走,双方父母一般都以兄妹相称。如果相亲失败,女方也会将见面礼交媒人退回。
熟悉以后,基于相互了解信任的基础上,开始考虑换贴合八字。就是双方将男生女生的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用红纸写好封成贴,交与对方父母,然后各自找算命先生看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先生通过五行八卦进行推算一番,告知相生相合之大意,或有一二相克之解法,若是八字皆不合则认为不可联姻。回家后将先生合好的八字叠放一起交结父母放置于家中神龛香炉之下,若无神龛就用铁盒装了放置于厅房内西侧的最高处。七天之内家里清顺平静视为八字相合、适合婚配。否则应将对方八字交由媒人退还。现在青年两情相悦不信八字一套的越来越多,但主流还是相信此说并遵守旧俗。
接下来是青年男女交往,进入恋爱阶段。双方父母也以亲戚身份参加对方家庭的喜事宴会。逢年过节自是男方备礼拜节。通过一到两年时间的相处,开始讨论婚嫁了,就要请先生选择好的婚嫁日子,俗称“扎期”。一般都是男方主导操持办理,先生算好日子,征得男方同意后拟好期书。男方选择黄道吉日,携带上礼物去女方送“期书”。在女方收到期书后,共商婚礼及彩礼等事务,各自安排请柬或口头通知亲友邻朋。婚礼前的新年,男子应去女方家里拜年。如果婚期就在当年,就要选个佳节去女方家拜节,还必须去女方近亲家里认识新结缘的亲戚。礼数自然少不了的,亲戚回礼也是必须的,回礼多少根据家庭条件、关系各有不同。
婚礼是所有宴席活动中最隆重的,也是最喜庆的,一般提前一个月就忙活开了。包括购置嫁妆、衣物,彩礼物资,筹备礼金,宴席用具、食物、酒水,以及宾客住宿,预计宾客数量,宴客场地。客人又分至亲、贵客、远亲、近邻、友人等,按宾主关系不同,接待方式也略有差异。提前预定主持司仪、接待、杂务、礼部人员等等,要是家里第一次办理婚宴的还要向长者请教礼仪礼数,以使待客周全。
举办婚礼杀猪宰羊是免不了的,所以提前两三天就会把厨师和主持司仪(俗称咨客司)请到家里。主持司仪必是近邻德高望众之人,规划婚礼全程物资、人力安排及待人之事。厨师负责食物准备工作,会开出长长的单子让主人安排人去市场购买。如有某物未能买到就要请厨师改单。
猪杀好第二天就要请帮忙了的人聚餐,包括厨房杂务的,宴席上端盘抹桌的,运送物资的,找烟接客的,礼房收礼的,接亲送亲的,锣鼓手,媒人,押礼先生等全数到位,有缺位的立即找亲戚补齐。吃好饭就由主持司仪分工安排任务。按下来就有远方直系亲戚和好友陆续到来,自然是喜气盈盈。
巴中的婚礼酒席一般都是三天。第一天叫“筹客”,也叫“女酒”。迎接各方亲友到来,男方的迎亲队伍携彩礼到达女方。此日也是女方张灯结彩,大宴宾客。第二天一早天尚未亮,母亲(姑妈或姨妈)就要为女儿(外甥女)梳妆开第一梳,祝福并嘱咐女儿(晚辈)如何敬尊长、过日子,然后离开新娘房间。由化妆师完成新娘的造型和妆扮。天亮时,新娘的闺蜜及年轻女亲眷进入闺房,帮助新娘收拾行李物品、叙旧情等。迎亲队伍取得嫁妆,和送亲队伍一起将新娘迎至男方。此日为“男酒”。第三天叫“回门日”,就是新郎陪新娘一起回娘家。这一天也是答谢至亲、贵客及帮忙人员的日子,一般午餐后客人都散了。
三 方言
巴中位于大巴山南麓及山脚相对平缓的丘陵地区,以山区为主。据考巴中人为巫江巴人之后,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殷商时期,随着农业发展,巴中人口迅速增长,至周代巴人助武王战败商纣王而确定巴人历史地位。东汉时巴中设立汉昌县,隶属西蜀郡。后历经变迁,繁华不减。至近代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担当起历史重担,同时将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代代传承。巴中人的语言也就是乐观精神的表现与产物。
巴中人的方言又分为传统方言和新方言。传统方言又土又黄,"球、锤子、铲铲、鸡儿、麻皮"张口就来,外地人听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新方言多抽取章典、谐音,结合网络流行。
巴中方言是一种混合之语种,属于西南官话语系变种。大多地方语言学者认为属成渝片,知乎网上有篇《主流巴中方言应属西南官话陕南片,而非成渝片》文章,对巴中方言进行了系统考证分析。我并无意考证语言的支系派别及源头。我对巴中人语言风格的理解可以借用我另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来形容。“巴山南,以其独特的气候与自然,孕育出了刚烈如火、豪气干云的巴中人。巴中人的秉性,不似南充水乡的宛丽,不如秦汉古原的干烈,如沸水,温中带火,如淬铁,柔中带刚。巴中人说话,声可激浪,巴中人办事,腰能舞风。”
不容忽视的是,任何地方的方言都与前辈的族群迁移和生活改造有关。每个人还没生下来时父母的交谈方式、语气强弱、情绪变化就开始产生影响。每个人的语言心态都受其依恋和尊崇对象的影响。语言的能力与改变是模仿过程的体现,影响最大的首先是父母,接着是玩伴和同学,后面是恋人、领导或者崇敬之人。
很明显巴中方言可以分为以巴中、平昌山地为代表的南片巴中话和以南江、通江山区为代表的北片巴中话。相较而言北片更高亢一些,更接近陕南片。这也跟通南高山峡谷寒湿多雾、巴平地势相对平缓有关。概括起来北片是山的孩子,南片是地的孩子。从地理位置来看北片靠近陕南,南片靠近达渝,地缘也是人们交流频繁程度和语言变化程度的根源。
不过总体来说巴平也好,通南也好还是属于同一个区域,就算语言有些差距,随着现代交通方式、通讯方式、人口移居的日益频繁,已经基本一体化了。总体来说巴中人的山区比山地多,巴中语言的山性比地性成分更多一点。
近代巴中语言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是解放后的三十年的集体化生产期间,第二次是上世纪末八、九十年代的超规模劳动力迁徙期间,第三次是近几年传媒与互联网信息交互影响期间。
集体化生产期间,以社为单位的聚集生产过程中,人群划分相对固定,方言的区域特点更加明显,大家为了调解苦闷生活压力,玩笑话就多了起来,男男女女天天在一起劳动,较难出口的粗俗俚语也就顺口出来了,有些话语为了不显得那么露骨,就采取了借代、谐音等方式来表达,听懂的人哈哈大笑,没听懂的懵懵懂懂。这种环境和氛围促生了巴中方言的多元发展。
上世纪的巴中,市场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外流至全国各地,主要流向经济相对发达的京津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流出人口比例巨大,特别是九十年代务工人口一度超越农村总人口的60%,也就是中生力量几乎全部外流,村子里只剩下年老体衰和部份中小学生。而这些人口每年进行群体迁徙,回迁后势必对本土语言进行去土化群体改造。回流的人口使巴中生产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近十年来,巴中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科学也取得了显著提高,信息和通讯与发达城市接轨。巴中地方语言向文明化、规范化迈进。方言也由黑灰主调升级为诙谐主调。
那么巴中方言有哪些特点呢?当然第一是语言多样性,不管从历史成因(战争与商贸)还是地理因素(位置、地形地貌、气候)都必然如此;第二是语意双关性,这是巴中人的性格使然;第三是快速变化的强适应性。这与巴中人的频繁迁移有关。巴语就是巴语,不管变化多快,他的传统性还是保留在里面。从众的发音特点我就不讲了,与众不同的特点我规纳了几下几点,虽不能以偏盖全,却是能窥探一二:
1.古音。比如斜(xia)坡坡,天黑(ha)了,住宿(xu),生卒(ju)年月等
2.变音。解(gai;jai)放,上街(gai),鞋(hai)子,孬(Pie)、鹅(^e)、岩(^ai)、昂(^ang)、牛(厶iu)、泥(厶i)、这(zhê)等
3.歧音。为了避讳而产生的。如虎(mao)姓、龚(Wan)姓等
4.并音。爪(Zua,做啥)子嘛,说呛(qiang,气样)起嗒等
5.百搭音表程度。很(hê)好、很(hê)久,很(jiu)麻、很(qu)黑,很(Peng)香,很(pang)臭等
你是不是觉得巴中方言很有意思呢?最后我用一首我自编的《巴中方言》结束本章节,以扣主题。
四川话,巴中的言,
巴中人民很(hê)有钱。
玉石大街(gai)金铺路,
巴适火锅安逸的板。①
吹壳(Ko)子,叫聊天,
毛毛雨儿叫搬砖。②
相亲叫做看人户,
住个宾馆叫打尖。
不晓得就莫装尖,
谨防耳朵𤆵半边。③
有种合作叫扯伙,
有种扯火是能干。
巴中话,不简单,
单个字音带标点:
安(^an)嗯唉暗意不同,
你(厶i)想咋安(^an)就咋安(^an)。④
古音节,很(hê)普遍(Pian),
坎脚(jio)、岩(^ai)巴好分辨。⑤
烟果脑壳凶得很,⑥
扯谎手板要敲(kao)烂。
花雀雀,花鸡公,⑦
挨(^ai)起骂来着(zhao)得凶。
年(厶ian)轻娃要出得趟,⑧
年(厶ian)纪大要会装聋。
草墩你要踢(zhua)一脚,
眼水、见变差不多。⑨
着(Zhao)球了,叫哦豁,
铁脑壳配方脑壳。
铁公鸡对人来疯,⑩
推屎爬它莫卵用,
软耳根子枕边风。
通沟子和吹火筒, 11
贼精贼精亮火虫。12
巴中方言多双关,
言已杀果意未穷。13
四 自然资源
巴中地处长江盆周山区,北部山高而险,南部以丘陵为主。属典型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农作物和矿藏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资源井喷爆发,光雾山-诺水河景区成了世界热门旅游胜地。城市面貌也随着旅游业发展而焕然新生,机场有了,大学来了,商贾、产业也来了,就像朱自清先生描写春天的那种景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赶趟儿似的……冒了出来”。
通-南-巴构造带石墨、天然气储量惊人。铁、铝、铅锌、金、钒钼丰富异常。山中大量花岗岩、页岩、钾长石都是极好的建筑材料。不过因为上世纪急功近利式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了留住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对矿物的开发已按下暂停键,后续将按规划稳步开发。
巴中人世代农耕,农村人口占比百分之八十一。农作物以蔬菜、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红薯、土豆、大豆为主。我母亲每年种植的农作物有好几十种。简单统计如下:普通水稻、糯米水稻、小麦、燕麦、苦荞、蛮荞、六谷、芦笋、油菜籽、玉米、芝麻、花生、黄豆、绿豆、豌豆、红豆、扁豆、云豆、豇豆、四季豆、高梁、土豆、红薯、地瓜、野山药、党参、沙参、当归、三萘、茴香、花椒、生姜、大蒜、大葱、小葱、圆葱、沙葱、韭菜、紫苏、薄荷、南瓜、丝瓜、黄瓜、木瓜、西瓜、草莓、蓝梅、辣椒、西红柿、白萝卜、红萝卜、小白菜、包菜、大白菜、大青菜、大头菜、羊角菜、芹菜、莴笋、香菜、生菜、牛心菜、牛皮菜、瓢儿菜、苋菜、鱼香草、香叶菜、黄花菜;果类有桃子、李子、杏子、樱桃、枇杷、苹果、梨、柑子、柚子、桔子、花红果、核桃、白果、板栗。
巴中人家家养猪、狗、鸡、鸭、鹅、兔等,上世纪家家还有牛和羊,现在只有真正的山区里才养牛和羊,主要是草料消耗量较大。现在农村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户有鱼塘,鱼儿主要是草鱼,好养而且产量较高。也有鲤鱼、鲢鱼、鲫鱼混养的。饲养业和养殖业虽然家家都有,因目的不同养殖过程也不一样。以销售为主的喜欢用饲料养,以自己食用为主的就用纯净的粮食疏菜来养。
巴中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但以蓄牧业为主的中山地域(海拔1500以上)不到全域面积的四分之一。这部分深切割中山区山体高寒陡峭,为植被茂密的森林,居民们饲养大量的牛羊。由于环境保护较好,鲜有工业污染,这里的牛羊肉品质精良,是难得的好产品。常见的有黄牛、水牛、火羊、南江黄羊。同时,这些森林中野生动物极其丰富,现存野生动物670多种,其中鱼类47种,两栖类20种,爬行类21种,鸟类176种,兽类67种,昆虫类170种,其它类170多种。大型野生动物虎、豹等濒于绝迹,主要有黑熊、野猪、鹿、麂子。珍稀水生物有娃娃鱼、团鱼。既然讲了巴中的自然资源,就不得不强调一下巴中的“三绝”,指的是享誉全球的土特产“南江黄羊”、“通江银耳”、“云顶富硒茶”。
巴中空气湿润,气温适中,是绝佳的宜居环境和旅游胜地。光雾山-诺水河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光雾山以山光闻名,诺水河以洞泉取胜。景区面积四百多万平方公里。“花鸟卷山起,瀑泉泻凉深。红叶锦天盖,冰雪乍地惊”是对光雾山四季景观的白描。光雾山景区富硒富氧,论空气舒适度,只有云南的望天树景区能和它一决高下。“山河各有态,佳气独一沟。日落尚嫌早,恐离幽梦愁。”很多来过大小兰沟的人天黑时没一个想走,都是被工作人员劝返的呀,至今想起意犹悠悠。近年十八月潭景区兴建了森林康养基地,找个闲暇时间去住个十天半月,定有安神健脑之功效。
注①这里指两个产业代表:巴中盛产色彩艳丽的大理石,巴适火锅是餐饮品牌。
②搬砖指打麻将,毛毛雨是巴中最盛行的打法,也可借指打麻将这件事。
③尖:顶尖,聪明的。𤆵半边就是揪耳朵的意思。
④安:安放、搭配。
⑤坎脚:边坡或悬崖下面;岩巴:悬崖。
⑥烟果脑壳:烟斗的斗。
⑦花雀雀、花鸡公都是桑骂槐的意思。
⑧出得趟:不害羞,敢于面对陌生人。
⑨草墩:不会动的东西;眼水:懂得看眼色行事;见变:随机应变。这两句都是讲要懂得应变。
⑩通沟子:烂背篼,指装不住话的人;吹火筒:指不长记性的人。
11人来疯:客人面前装大方的人,这里指假大方、瞎起劲。
12亮火虫:萤火虫。这里指假聪明。
13杀果:杀青、结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