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51|评论: 0

[玄龙门阵] 王文才《撩开夹门关的面纱》第38集 蝶变前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3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文才《撩开夹门关的面纱》



第五篇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第四章   蝶变前后




第一节

距临邛古镇约38公里的龚店村,背南面北地扑卧着两座拱形的山。东面的一座叫大古儿山,西面的一座叫小古儿山。

古时,树木深深的古儿山上,弯曲延伸着中间青石板两边镶鹅卵石的五尺道,山顶设名龚店子的幺店子;路途常有遭强人抢劫的事情在外传播,抓赌时期是打牌掷骰者的快乐天堂;1934年国民党军为阻止红四方面军进入邛崃、成都,在川藏公路复线的旁边即大古儿山的古儿山上,修筑了“夹(关)百(丈)”公路。公路直从山顶到山下,没有什么转弯处,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路上常有车毁人亡的事情发生,山上的乱葬坟比比皆是……

从古至今,古儿山名的写法,一直没有统一过。这里写作“古儿山”,是袭“大清四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检司”、“钦加二品顶带赏赐花翎四川分巡建昌兵备道署理盐茶道”、“建南使者”黄敕即黄云鹄,在小古儿山题写修葺茶马古道记事碑时的书写。该碑有对联:“香严寺里钟鸣大小古儿争来往,鹅项岭头月上单双氵耤水共晶荣”。

有人写作“姑儿山”。理由是对面是“佛爷山”。大小古儿山是大姑子和小姑子,在虔诚地朝拜“佛爷”。1979年《邛崃县志》又持另一种说法:传说,早年有一小姑娘为情而死,葬于此山,故写作“小姑儿山” 。

有人写作“骷髅山”。理由是:过去山上是乱坟岗,到处都是野狗掏坟后散落的死人骨头。死人骨头露得多的大山,叫大骷髅山;死人骨头露得少的小山,叫小骷髅山。

有人写作“咕噜山”。理由是:山上是嗜赌人的活动窝点,四面八方的人都喜欢到这里来赌博。夹门关把嗜赌之人叫咕噜子,把隐藏赌博人数多的大山,叫“大咕噜山”;把隐藏赌博人数少的小山,叫“小咕噜山”。

有人写作“轱辘山”。理由是:此山路险,常见有车辆翻车,遍山都是车轱辘。大山叫“大轱辘山”,小山叫“小轱辘山”。

有人写作“鼓儿山”, 是因为山形像鼓,故名。夹门关形有顺口溜:“东门五龙汇聚龙安,南门金鼓锣鸣韩坪,西门香严钟应岱宗,北门二龙游戏草池……”其中“五龙”指地名五龙台,“龙安”指地名龙安,“金鼓”指地名大鼓儿山和小鼓儿山,“锣鸣”指地名罗鸣岗,“韩坪”指地名韩坪村,“香严”指地名香严寺,“岱宗”指地名岱宗庵,“二龙”指地名二龙山,“草池”指地名草池坝……山下有“鼓儿山硚”。

古儿山在1934年以前,现在的寿高路还没有修筑,一直是夹门关的要隘,牢牢地镇守着夹门关的南大门。1935年国民党军为阻止红四方面军进入邛崃、成都,在古儿山上设置了由川军主力教导师(即147师)杨国桢镇守的第三道防线;古儿山的要隘作用,即使在寿高路修筑以后的1950年,夹门关剿匪平暴时期,其作用仍然还发挥着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8军53师159团的夹关剿匪烈士,毕玉华和张自成就牺牲在大古儿山下的张湾。

2010年成名高速,在古儿山顶开口子,高速匝道路成为“天台山旅游环线路”、“夹关绕场路”、“寿(蒲江寿安)高(邛崃高何)路”、“雅(安)夹(关)路”、“夹(关)名(山)路”……相接,使夹关与周边市县镇乡相互贯通。双车路面的黑色沥青高速匝道,在古儿山腰大写了个“~”字符,提示司机谨慎驾驶、减缓速度。避免了不少翻车事件的发生。

2015年灾后重建结束,完善了田、水、路、林、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古儿山建成了链接周边10万亩茶叶生产基地的“邛茶走廊(平乐——临济——夹关)”、“300亩左右的古蜀皇茶生态体验园”、“500亩左右的丝路花秋茶叶综合示范园”、占地50亩的花秋公司黑茶和桑抹茶生产基地、占地50亩的金川公司生产技术基地以及“茶史博物馆”的建设;镇域内建成1小时骑游15公里,2小时骑游30公里的绿道,将“茶马古道”改成了“休闲游步道”……

大小古儿山旧貌换新颜,绿茵茵茶山上,茶农们开着汽车、骑着摩托去劳作,与活动在阡陌交通的茶垅间、游步道上的体验游客,谈笑风生,交流着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变化、感受与心得……古儿山成为夹门关包罗万象的历史纪事碑。大古儿山,记载县道、省道、国道、夹门关集镇、人民生活方式以及水平变化的流程,小古儿山记载夹门关人民精神追求、休闲方式变化的点滴。


第二节



临邛夹门关,是丝路南来第一关,也是最古老的国际商贸高速通道“五尺道”的第一关。她由军镇向集镇、市镇、乡镇的千年变迁,其建筑始终遵循“成梁遵夏令,磐石奠周疆”。

几千年来,夹门关集镇上的生活住房建筑,大多取就地盛产的黄砂石、木头、竹子和丝茅草为建材。几根石柱、或木头、或竹子为柱,撑起房屋主干,用石条、或木条、或竹子横竖交替固定,用木头或石板、或竹子、或竹蔑笆做墙壁,用石板、或树皮、或丝茅草、或稻草盖顶,建成生活居住的房子。

一家人娃儿大小、老老少少,吃喝拉撒,都在这房子里。家中厨房设置不外乎是:三个石头顶起一口锅,一口装水的瓦缸或石缸,几个土巴碗放在石桌上,一个黑不溜秋的茶壶掉在火焰上方。谁家能有灶台、草凳、木凳,能区分出灶前、灶后,能有一张木头做的饭桌,能用木板、或石板、或竹蔑笆、或草帘,隔出厨房、灶房、寝室、猪间房,就十分令人羡慕。

寝室里四个石头,或四根木柱,上面横竖放几根木条和一张竹蔑笆,就搭起了一间床。床上放着丝茅草、稻草、草垫之类。谁家能有工匠做的木头床,床上能有蓑衣、棕毯之类可供取暖、遮盖的物件,夏天能有祛暑的竹笆扇、蒲叶扇,能有防蚊虫的夏布蚊帐、螺纹帐,就是许多人家十分奢望的了。

大多人家,穿是这一身,睡也是这一身。祛暑用棕桠叶、雨荷叶扇风,用柏枝叶,或艾草叶,或青草草煪蚊子。一到夏天,蚊虫多的旁晚,煮饭时间已过,可家家户户的房顶,都还被烟烟笼罩着。人们快要晚安了,在家怄草草煪蚊子。满屋烟雾腾腾,令人睁不开眼睛,还直流眼泪,咳嗽不止。

谁家能有装粮食、储存衣物的坛子、缸子、箱子、柜子之类的家什,就属富裕人家了。即使这样,夹门关人却乐观、诙谐而浪漫地向人夸耀,家有“三十(石)一口锅,四十(石)一间床”。
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号和期盼,到孟子、孙中山 “耕者有其田,居居者有其屋”的理想,房子一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人家即使有了用木头或石板、或竹子、或竹蔑笆做墙壁,用石板、或树皮、或丝茅草、或稻草盖顶的房子,有了用泥土筑墙壁,用泥砖(泥巴坨坨)砌的房子,也是不能满足全家人需要的。大多是娃儿大小、老老少少,几口、十几口人挤在一起。甚至娃儿到了该出嫁、或该娶妻生子的年龄,还和父母或兄弟姐妹挤在一间床上。

“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常常由此生出许多抱怨:儿女怨自己命不好,投错了胎,才出生在这样贫穷的家庭;父母怨自己前世作恶太多,才生了这些不是还债而是讨债的儿女,这么大了还不能成家立业,还让自己不省心;妻子怨自己前世没有在寺庙里好好敲木鱼,才嫁了这么个没有能耐的丈夫,能生不能养,连修房置屋、给儿女举办婚事的能力都没有;丈夫怨自己当初考虑不周,才娶了这么个不会持家的妻子,这么多年了还是家徒四壁;兄弟怨姐妹这么大年纪了,还不赶快嫁出去,腾出地方来,我好娶媳妇过日子;姐妹怨兄弟耍门坎汉儿,不知道体贴姐姐妹妹的难处,只晓得在家里欺负姐姐妹妹;兄弟、姐妹、妯娌之间,常常你不是说我的“鼻子”,就是我说你的“眼睛”,不是你牵着我了,就是我犯着你了……从肚皮子官司逐步升级,演变到明火执仗,最后爆发成洪水猛兽,老死不相往来。

由房子问题引发出的个人与家庭问题,延伸成个人道德、修养、素质,及社会安定团结与和谐问题:人与人之间遇事不得不“以我为中心”,“斤斤计较”,一个钉子一个眼,“寸土不让”;“人长衣袖短,祝揖亮手杆”,家庭与家庭,亲情与亲情,关系淡薄;“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抓拿骗吃”的事情,屡屡发生;房子成为社会诸多不安定的主要矛盾……

在夹门关,好房子能一肥遮百丑。一户人家肥不肥,首先看房子好不好。房子好,“吃食”也孬不到哪里去。说亲事,谈结婚、娶媳妇,房子是首先考量的硬件设施;其次是那里主产什么,大米还是玉麦?最后才是环境条件,那里是山沟沟,还是平阳大坝?道平不平?离街远不远?……如果家有长成的儿子,没有房子,就会成为一家人的心病。

父母的一生,都是为儿、为女、为后代子孙。儿女能在大城市,住上高楼大夏,吃上鱼翅海参,即使父母吃糠咽菜住茅屋,脸上也是有光的、幸福的。儿女出息了,当了大官,做了富翁,即使对父母照顾不周,甚至有些忤逆,父母也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体会儿女们的难处。能光宗耀祖,脸上有光,在人前敢大声说话,昂首挺胸走路,就不枉至到世上走这一朝了。儿女们的工作任务太重,忙不过来,工作不顺心,累了……他们始终是我的孝顺儿女。

父母拼尽全力,奋斗一生,最终目的就是要建造一套好房子,解决儿女们的终身大事,为儿女成家立业,“脱自己的手脚”。房子不仅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是家庭可以让后代儿孙继承的重要财产,还是心灵的最终归宿地。它不仅能展示这家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还是展示这家人智慧与能力的物化;甚至还是显示这家人,人生意义的标尺。
20世纪80年代以前,集镇上只有北岸街和南岸街两条七弯八拐的大街,几条幽深狭窄的巷子。七弯八拐的大街上,中间是一溜青石板铺地,两边镶嵌着小鹅卵石的街道。巷子里不是石板路,就是油光石路。大街两旁小青瓦盖顶、穿木结构的木铺板房,间或间矗立着几间茅屋和木皮盖顶的房屋。这些房屋,或而凹进街道,或而凸出街道,或而高上去,或而矮下来。高低不一、锯齿状地立在街道边,立在巷子里,构成“临邛夹门镇”的建筑形态。

镇上最好的房屋建筑,首先是区政府和乡政府的办公地方,外有八字形的龙门子和高高的风火墙,内是天楼地阵、花窗槅门,还有回廊式的木楼,原是大恶霸吴逸俊的四合院。其次是粮站,由巡检司衙门和魁星楼拆建,砖木结构,木地阵,地阵下能通风防潮,地上用石灰、石头、瓦渣坎三合土;再次是学校,由米家大院、大庙(又名岱庙、十殿)、文昌宫、文武宫(文武宫与文昌宫合并称文庙)拆建,砖木结构,用青钢鹅卵石、火砖、木头修建,室内是泥土地面或三合土地面。20世纪90年代,还有五个班学生,在六七十年代用火砖砌柱头撑“人字屋架”,用青钢鹅卵石砌半腰墙的“干打垒”教室里上课。

经20世纪80和90年代两次扩街、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4·20”震后两次重建,生活住房发生了根本性的蝶变:集镇上再也找不到一间用木头或石板、或竹子、或竹蔑笆做墙壁,用石板、或树皮、或丝茅草、或稻草盖顶的生活房子,全是钢筋水泥线浇的防震建筑;再也找不到泥路,或石板、油光石路,全是宽阔的柏油或水泥路面。

周河扁、弯弯林、吴岗人,住进了“小组生”别墅,郭坝、沙坝、韩坪、王店、拴马林、麻柳林、弯弯林、草池、龙宝湾人,住进了小高层“洋楼”。别墅和“洋楼”里,水、电、气三通,客厅、饭厅、厨房、厕所、杂物间分区。厨房设备一应俱全,安装了燃气灶、橱柜、电冰箱、抽油烟机。寝室分主卧、次卧,有床、床头柜、衣柜、抽水马桶……不但实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耕者有其田,居居者有其屋”的千年梦想;还大奓一步住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缓和多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度也得到了提升。

集镇上,街房高矮基本统一,门面整齐;临白沫江边的吊脚楼整齐划一,楼下江边修起了宽阔的游步道;集镇发展成寿高、解放、北岸、河滨、南大、光福、绕场七纵大街,筒车、万福、永寿、庆元、廊桥、绕场六横大街,光远、二龙、小北、雄关巷、大桥……数十条小街小巷。新建熊营、千子、聚仙和五龙四湖,清江、白沫江两座廊桥,鱼坝、双土地、筒车街三座大桥……

1985年统计,集镇面积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00人。2017年统计,集镇面积3.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万,辐射周边20余万人口。
周河扁80多岁的张大爷,笑呵呵地捋着胡须说:“我真是老来有福啊!托共产党的福,硬是做梦都想不到,我们农民能住上这样的小洋楼哟,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雄关巷80的杨恒良老人常常向人感慨:“哪个做梦都没有想到,咱们夹门关还有今天!”南岸街卖服装的郑大爷说,“说起夹门关的变化,最大的感受是快、漂亮!……没有共产党,哪有夹门关的今天?大家都要感谢共产党!”


第三节



我的孩提时代,是在大锅饭中度过的。几个大队或几个生产队为单位,人们集体劳动,集体吃饭。吃饭时间,吹口哨或打锣通知。

常感恩于小伙伴或大人们,给的一坨枇杷树皮或三棱草籽籽,捣细后做的馍馍。尽管十分难以下咽,仍然九十度鞠躬,千恩万谢。听人说“玉麦壳壳有淀粉!玉麦叶叶有淀粉!有淀粉的东西是可以用来做代食吃的。”母亲用大锅炒玉麦壳壳、玉麦叶叶,炒得发黄发红后,用磨子推成面,做成又红又黑的褐色淀粉馍馍,大口大口地吃着。尽管很饿,还是不想吃。因为淀粉馍馍,糟了吧叽的,吃起来像锯木子,直往下掉楂,太难下咽了。母亲就鼓励我说:“吃吧,细点嚼,总比饿着强,吃惯了就好了……。”

人们什么都东西都敢往嘴里塞,吃到肚里的东西,消化不了,积攒在肚子里。肚子很胀,想拉,却又几天都拉不出来。我最怕拉便,一拉便就像上杀场,害怕得要命,哭得叽呜鬼叫。母亲用筷子帮忙,半天才掏出一些带血的“羊子屎”。

人们日渐消瘦,大都少气无力,干不动活。身上浮肿,一摁一个大坑。家里死了人,富裕的人家拉几个楼板做“火匣子”,穷的人家用草席包裹着,几个人帮忙抬到山上,挖个浅坑,用几坨泥巴盖着,就算安葬了。娶亲嫁女,三两个人送迎,就算很隆重了。红白喜事都不办九碗,有花生、胡豆、叶纸烟抽,就是殷实人家的做派了。

过年过节,能吃上瓜菜里代点碎米星子的食物,就很满足了!人们普遍奢望着:“什么时候,能一天吃上三顿饱饭,就是死了都值得了。”


到了上学读书的年纪,就抬着小板凳去读书。

天刚麻麻亮就起床,背着花篮子背篼,去割一背篼猪草回来,才背起书包,拿起母亲温在锅里的玉麦馍馍,一边吃一边去读书。放学回来,一边做作业,一边宰猪草喂猪,一边给家里人做晚饭。

星期天,跟母亲一起去参加劳动,一天能挣四分或五分工。大拉小,平均一人一年能挣200来斤粮食。玉麦、谷子占一半,红苕、洋芋、芋头、巴山、红豆、蔬菜按比例折算主粮占一半。

母亲很夯实,从囤子口口就开始计划安排着家人的吃食:一顿红苕加洋芋,一顿玉麦面挼红苕蒸馍馍,一顿洋芋加红苕,一顿玉麦面混红苕颗粒蒸饭,一顿红豆混玉麦面蒸馍馍,一顿芋头加红苕,一顿红苕颗粒混大米蒸饭,一顿巴山混玉麦面蒸馍馍,一顿小麦面混玉麦面蒸馍馍,一顿大米饭,一顿南瓜挼玉麦面蒸馍馍……能保证一年到头不饿肚皮。我常把玉麦面挼红苕颗粒蒸的馍馍,带到学校中午蒸热了吃。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粮票、油票、肉票、糖票、酒票、布票……票证是计划分配,很是金贵。许多人家都把票证,留到年关岁末或节假日才使用。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街道上到处可见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

红白喜事都要请“先生”,看地、择“年月”、办九斗碗。九斗碗没有肉星子,是“豆腐九斗碗”、“红苕九斗碗”、“洋芋九斗碗” ……厨师很聪明,用豆腐、红苕、土豆……做成以假乱真的猪肉墩子、膀和猪肉菜品。九斗碗通常是一个干盘子、一碗红白萝卜、一碗红烧豆腐、一碗白菜豆腐汤、一个镶碗、一碗墩子、一碗膀、一碗舒肉、一碗糯米饭。
参加工作了,票证逐渐隐退到幕后,市场迎来了货物供应充足、品种琳琅满目的时代。大米、白面成为人们的主食。

人们研究大米、玉麦、蔬菜、水果、畜禽肉、鱼、蛋、奶、大豆、坚果……食物的营养成分与含量;根据食物品种选择烹调方式,保证营养成分与含量不被破坏;根据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与运动,搭配平衡膳食,控制或限制吃什么食物;研究每天摄入多少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胡罗卜素、视黄醇当量、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胆固醇、钾、钠、钙、镁、铁、锰、锌、铜、磷、硒……才能保证吃得有营养、吃得健康。

红白喜事办四冷四热加九斗碗。上席分三步进行:先上“四冷”,即一个装花生的碟子,一人一个或两个花生;一个装胡豆的碟子,一人一个或两个胡豆;一个装瓜子的碟子,一人几个瓜子;一个装水果糖的碟子,一人一个水果糖。吃完“四冷”,帮办把四个冷盘子拆了,接着上“四热”,即一盘炒肉,一盘炒猪肝,一盘炒猪肾,一盘炒鸡鸭下水。吃完“四热”,帮办又把四个热盘子拆了,接着上镶、酥、墩、膀、烧、笋、糯米饭、渣面子、粉丝汤“九斗碗”:即一个镶碗,上面覆盖八片肉;一碗酥肉,里面装八坨酥肉;一碗墩子,里面装八个肉墩子;一碗姜汁膀,上桌后请帮办用刀划成八块;一碗猪下水烧红白萝卜;一碗笋子;一碗糯米饭;一碗八坨渣面子,或粉蒸八片肉;一碗粉丝汤;每个菜名都隐含着一定的寓意。九个菜在八仙方桌上,摆成三碗一排,墩子、膀摆在中间,方方正正,像量具斗一样。

据厨师讲,每桌“九斗碗”能有一斤半猪肉,就能达到九个碗,碗碗见肉。每桌“九斗碗”能用两斤或两斤半猪肉的,就是非常殷实、大方的主人家了。



退休了,迎来了饕餮时代。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够买到新鲜蔬菜。鲍鱼、海参、甲鱼、鱼翅、铁板烧、煎豆腐、煎牛肉、包虾饺、小兔子、翡翠、小丑鱼、烤羊、烤猪……出现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上。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等,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大街小巷都随处可见,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顿顿大鱼大肉,使人们患上了脂肪肝、高血脂等“现代慢性疾病”。健康警钟越敲越响,天然、新鲜、无污染,当年产的粮食,鲜活海鲜,非转基因食物,受人亲睐。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多吃无污染的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品味,成为人们的追求。从餐桌上消失已久的红苕、洋芋、灰面馍馍、玉麦馍馍……红苕巅、土耳其巅、胡瓜巅……马齿苋、水芹菜、龙宝尖……又意外地重新成为人们饭桌上的新宠。

多具改革创新意识的“九斗碗”厨师,创造出了许多菜名菜品:把芥末油凉拌笋丝、萝卜丝、金针菇菜,叫“情人相思泪”;把红烧猪蹄菜,叫“乡间小路”;把白糖凉伴西红柿菜,叫“火山飘雪”;把猪耳朵、猪舌头拼盘菜,叫“悄悄话”;把辣椒炒猪嘴菜,叫“火辣辣的吻”;把肉末炒粉条菜叫铁板粉丝,或“蚂蚁爬树”;把豆渣上放一调羹红辣椒菜,叫“雪山顶上一点红”;把锅巴肉片菜,叫“云雾缭绕”……

一桌上的菜碗个数,从9个增加到11、13、15、17、19……个;“九斗碗”改名叫“九大碗”,或“九碗”了;每桌的人数,不再是“说得辟脱,八个一桌” 了,从8个增加到9、10、11、12、13个,甚至14、15……个,却还循规蹈矩地遵循着,一桌上的菜碗个数“摆单不摆双”,即一桌上的菜碗个数,只能是单数,不能是双数的传统忌讳。


吃“九碗”要开后门,要先给正在吃九碗的熟悉人预定座位,不开后门就够你等。“九碗”在“四冷四热”的基础上,再加四个冷盘子和四个热盘子。边吃边拆边上九大碗:炒菜、镶碗、墩子、膀、糯米饭、炖鸡、鱼肝炒鱼肚、仔鸡炖贝母、鲤鱼燕窝焯、猪肉焖豆腐、金钩勾醋、金钱吊葫芦,最后上青菜汤或粉丝汤。

懒厨师为了简便,不分冷热,也不分“大花(大夜)”、“小花(小夜)”,“花夜”就弄11、或13、或15个菜,正席就弄或15、或17、或19个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