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号晚上东京就已经进入了残奥会时间,相比于奥运会的全民狂欢,残奥会的关注热度就有一些冷淡了。偶然在朋友圈刷到一篇文章《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残奥会》,才猛然惊醒,大家对残奥会的关注太少了。但是参加残奥会的这一群人,会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和鼓励。
残奥会为大众关注残障人士打开了窗口,但能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毕竟是少数,面向生活在世界各个角落的12亿残疾人群体,残奥会之外,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首先,便是从个人角度,应当如何理性看待残疾人。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随着残奥会和各类残疾人运动会的推广与普及,大家在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上比较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方面,为他们身体或生理上的缺陷心生怜悯;另一方面,又在残奥运动员百米跑进10秒5之后倍感震撼。
然而,如果细想便会发现,在怜悯与震撼之间,人们忽视的是对于残障人士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而生活于这个社会最基础的认知。大众过分关注残疾人身体上的损伤所造成的能力缺失,却忽视了他们与常人同样具备生存的能力,能够胜任日常工作、追求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同样也能够开得起玩笑。
其次,是社会层面出发,关注各类无障碍设施和技术的持续普及和使用。残奥会的举办无疑在短时间内使主办国的无障碍设施快速普及,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管理的疏忽,大量无障碍设施成了摆设,为残障人士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
或许仍有不少人认为残疾人群体毕竟少数,在日常花费大量的资金修建和维护无障碍设施没有必要。仅以我国为例,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有约8500万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6%。这就意味着,平均每15个人当中就有一位残疾人,如果从这个视角出发,相信就不会再有人质疑社会中无障碍设施的必要性了。
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快速根植每一个人的生活,各类APP面向视障人士的无障碍体验却没有赶上消费升级的脚步。有视障人士表示,目前不少APP确实加入了无障碍功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十分「劝退」,他们无法理解,本应是个简单的基础功能,为什么却无法得到满足。
不论是现实中的无障碍设施,还是互联网平台的无障碍功能,对于那些残障人士而言,都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依赖,却似乎也成了他们最大的担忧。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他们并非没有争取,只是这些微小的声音,在资本浩瀚的海洋里似乎永远掀不起波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