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菜系中,安徽之所以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有皖南美食为代表的徽菜。就像“安徽”的徽字得名一样,徽菜也是整个安徽美食在圈外的第一名片。在徽州,当地人取山珍河鲜入菜,形成水陆杂糅的“徽州味道”。 在徽州,当地人取山珍河鲜入菜,形成水陆杂糅的“徽州味道”。而徽州有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六邑,为何只有绩溪称得上“ 中国徽厨之乡 ” ,成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呢? 宋高宗曾问徽州学士汪藻家乡味道如何?汪以一句诗对答说:“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徽州多山,而山野也不曾亏待了徽州人的胃口。 安徽绩溪,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素有“ 岩邑 ” 、 “ 宣歙之脊” 之称。“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格局让绩溪山民的日常劳作要比平原地带更为辛苦。 为此 ,在日常饮食中 ,为了补充大量盐份,家家都有熬酱油 、制豆瓣酱和腌制咸菜的习惯,在徽州民间几乎一年到头都能吃到腌制食品,所以山民的口味也就偏重 ,从而造就了“盐重好色,轻度腐败”的徽菜灵魂。 传统徽菜烹饪素有 “ 重油 ” 、 “ 重色 、 “ 重火功 ” 和 “ 保持原汁原味 ” 四大特点 ,就连绩溪人胡适到徽菜馆子里也要吼一声:“绩溪老倌,多加油啊!” 为了提高供品的观赏性,常常采用嫩黄的冬笋、青紫的蕨菜、艳红的辣椒、金黄的挞馃、玉白的豆腐等菜肴来营造色彩。 这样的观念,也形成了绩溪人对菜肴的 “ 重色 ” 观念。除此以外供品也需要有吉祥的寓意。
(臭鳜鱼,全国人民认识徽菜的第一课,安徽人家的臭鳜鱼做的很有很有一番风味) “ 笋” 与 “ 醒” 在绩溪方言中是谐音,这是绩民们在祈祷列祖列宗苏醒过来,以便受纳供仪,保佑老少平安,这些吉祥话让绩溪土菜拥有了好的口彩,也为徽菜走向外界为人所喜创造了文化基础。
(不是所有咸肉,都叫刀板香,安徽人家的歙味刀板香) 绩溪人带着徽菜走向外界,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绩溪人在长安开灶设肆,明代的时候,徽州商帮兴盛, 绩溪人在外埠谋业。 为了在外地也能吃到老家特有的风味美食,在外的徽商便提议在经商地区开店设餐馆, 于是徽州面馆和酒楼便应运而生了。
(安徽人家舜庐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