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打铜街,中国抗战时期的“华尔街”。 清代开始,重庆城的铜匠们便带着铸铜工具,三三两两的来到现在的打铜街,打铜街的名字由此喊响了。重庆在电力照明之前,使用植物油灯,夜间行路用灯笼、火把、纤藤竿、松节棒,城市街坊挂“号灯”,官邸豪门挂“宫灯”,来去行人借光照路。1921年,重庆商务督办公署委托烛川电灯公司,在打铜街、陕西街、小什字等主要街道安装路灯百余盏,这是重庆路灯之始。打铜街最辉煌的时候,街道两旁的铜器店不下百家,昼夜可闻打铜声。到了冬季,很多无家可归的人,晚上都聚到打铜街过夜,因爲打铜铺灶膛的火永不熄灭。民间口传称,“陪都”时期,打铜街街道两侧竖杆子,牵线,将路灯悬吊马路中央。每每微风一吹,路灯前摇后摆;由于路灯下多爲闹市街区,生性滑稽的重庆人则称晚上闲逛爲“灯儿晃”。从此,“灯儿晃”一词传遍四川。截至1936年,全城有400条街道安装路灯,总数1338盏。而打铜街也作爲重庆市第一条安装上路灯的街道,成爲重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第一街”。上个世纪初,打铜街远比都邮街(现在的解放碑)有名,大大小小的商人经过打铜街,将自己的商品运到水码头,通过船运出;顺便又将买进的货物,经过打铜街运回,见证了水码头的辉煌!
|